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903127)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4
相关作者:高传玉石宗华刘林刚张娆娆徐瑞华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大学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除颤
  • 2篇心肺
  • 2篇心肺复苏
  • 2篇心室
  • 2篇心室纤颤
  • 2篇纤颤
  • 1篇电除颤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端脑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分级
  • 1篇血栓
  • 1篇血栓通
  • 1篇振幅
  • 1篇室颤
  • 1篇同工酶
  • 1篇重症
  • 1篇重症监护
  • 1篇重症监护病房

机构

  • 4篇郑州大学第五...
  • 3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高传玉
  • 4篇石宗华
  • 3篇刘林刚
  • 2篇徐瑞华
  • 2篇张娆娆
  • 1篇于洁
  • 1篇任颖

传媒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心室纤颤频率及振幅对电除颤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心室纤颤(室颤)患者行紧急电除颤(defibrillation,DF)治疗时室颤频率及振幅对DF成功率的影响。方法66例室颤患者依据DF前5S的室颤波形,分为频率≤200、〉200~400、〉400~500、〉500次/min组和振幅≤0.2、〉0.2~0.6、〉0.6~1.0、〉1.0mV组,观察不同室颤波频率及振幅的DF治疗效果,分析室颤波频率与振幅的相关性。结果(1)室颤频率〉400~500、〉500次/min以及振幅〉0.6~1.0、〉1.0mV时,DF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1.3%、95.0%和92.3%、100.0%,高于室颤频率≤200、〉200~400次/min(11.1%、28.6%)及振幅≤0.2、〉0.2~0.6mV(8.3%、33.3%)时DF治疗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线性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室颤波的频率与振幅呈正相关性(r=0.401,P=0.001)。结论随室颤频率和/或振幅增加,DF治疗成功率提高,室颤波的频率及振幅可有效预测DF治疗成功率。
石宗华刘林刚高传玉
关键词:心室纤颤振幅电除颤
除颤能量的合理选择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求合适的除颤(DF)能量,以期在不降低DF成功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DF对患者的损伤,利于心肺复苏(CPR)成功后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2007-01-2012-01间快速致死性心律失常而紧急DF的93例患者每次DF前都常规记录其波形,除颤仪为双相切角指数波型(BTE)。并留取DF前5s的波形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当时所选DF能量、快速致死性心律失常波形与DF成功率的关系。结果①对不稳定性多形性室速、无脉性室速、室扑,应用150J的能量DF,DF成功率极高,几乎可达100%。②室颤(VF)的频率和振幅呈正相关关系,随着VF时间的延长,VF的频率和振幅会同步迅速变小。③当VF波的振幅≤0.2mV或频率≤200次/min时,150J和200JDF成功率均极低,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VF波的振幅〉0.6mV或其频率〉4007次/min时,150J或200JDF成功率均高达90%以上,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VF波振幅为0.2-0.6mV或其频率为200—400次/Jmin时,150J或200JDF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对于不稳定多形性室速、无脉性室速、室扑,应首选150J的能量DF;②VF波的频率和振幅呈正相关性,随着VF时间的延长,VF波的频率和振幅会迅速同步变小;③VF波的振幅≤0.2mV或频率≤200次/min时,不适合直接DF,宜首选2min的标准CPR等处理措施,待VF的振幅和频率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行DF;VF波为频率〉4007X/min或振幅〉0.6mV时,宜首选150J直接DF;当VF波频率为200-400次/min或振幅为0.2-0.6mV时,宜首选200J直接DF。
石宗华高传玉
抗凝改善微循环对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治疗作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血栓通粉针剂对治疗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CPR成功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CPR成功后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血栓通0.3g、12h1次,治疗15d;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于CPR后1、5、15、30d取静脉血,采用快速荧光免疫法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并行心脏彩色超声观察心功能指标;于治疗12、24、48、72、96h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以复苏成功为始点,观察30d后为终点。研究组有8例因再次心功能衰竭死亡,对照组有13例因再次心功能衰竭死亡,研究组复苏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8%(8/31)比35.1%(13/37),P〈0.01]。最终研究组人选23例,对照组入选24例。两组随治疗时间延长,左室心功能指标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均明显好转,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30dSV(m1):65.4±8.4比61.1±9.0,LVEF:0.558±0.056比0.461±0.071,LVESD(mm):45.7±5.2比41.3±5.8,LVEDD(mm):99.7±9.1比91.1±8.9,均P〈0.05]。研究组静脉血NT-proBNP、CK-MB的恢复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血栓通能显著降低CPR成功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CPR成功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石宗华高传玉刘林刚张娆娆徐瑞华
关键词:拜阿司匹林血栓通N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心室纤颤时间及心功能分级对除颤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颤(DF)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VF)时间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需要紧急DF的93例患者按VF发生时间分为〈4min组(53例)、4~8min组(24例)、〉8min组(16例)3组,每组再按先DF还是在5次循环的基本CPR后DF分为两个亚组。观察不同VF时间、DF和CPR先后顺序、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随VF时间的延长,DF成功率明显下降[VF〈4min、4—8min、〉8min组DF成功率分别为83.0%(44/53)、62.5%(15/24)、25.0%(4/16),两两比较均P〈0.01]。VF〈4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CPR者[88.9%(24/27)比76.9%(20/26),P〈0.05];VF4~8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略高于先CPR者[66.7%(8/12)比58.3%(7/12),P=0.09];VF〉8min组,先CPR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DF者[37.5%(3/8)比12.5%(1/8),P〈0.01]。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患者DF成功率逐渐下降[NYHAⅠ~Ⅳ级分别为96.4%(27/28)、80.0%(20/25)、47.8%(11/23)、29.4%(5/17),P〈0.05或P〈0.01]。结论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及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DF效果的重要因素;DF与CPR的先后顺序应结合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区别对待;NYHA心功能分级较差者应提前做出某些预判及预防措施。
石宗华高传玉刘林刚张娆娆徐瑞华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心室纤颤除颤心肺复苏
麝香保心丸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纯种雄性4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10只和高脂饮食组20只,高脂饮食组在高脂饮食喂养3d后行内皮剥脱术,6周后再随机分为高脂饮食对照组和麝香保心丸组各10只,高脂饮食对照组继续饲喂高脂饮食并每天生理盐水10mL灌胃,麝香保心丸组除继续喂养高脂饮食外,3次/d,每次2粒麝香保心丸灌胃,均连续2周,喂养8周后测定各组血脂水平、腹主动脉斑块厚度、内膜-中层厚度及二者比值。结果喂养8周时,麝香保心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高脂饮食对照组(P<0.05),高脂饮食对照组高于正常饮食组(P<0.05);高脂饮食对照组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及斑块与内膜-中层厚度比值高于麝香保心丸组(P<0.05);麝香保心丸组高于正常饮食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于洁高传玉任颖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麝香保心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