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ABA165)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骆志国周福祥周云峰戴静谢丛华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太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叠氮胸苷对人胶质瘤细胞辐射后DNA损伤单链修复的影响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观察逆转录酶抑制剂叠氮胸苷(AZT,3'-azido-3'-deoxythmidine)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放射性DNA单链损伤(singlestrand break,SSB)修复的影响,探讨其放射增敏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四组:1)空白组:未行AZT与γ射线处理;2)放射组:细胞接受2Gyγ射线单次照射;3)加药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0·8mmol/L的AZT作用24h;4)药放组:细胞经过0·8mmol/L的AZT作用24h后再行2Gyγ射线单次照射。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辐射后DNA SSB的尾矩。结果:空白组与加药组细胞无慧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8,P=0·628,表明AZT本身不会导致DNASSB;而放射组和药放组均出现明显的彗星图象,药放组与放射组的初始SS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但前者的修复速度较慢(15min、30min、1h和2h时间点两组的SS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52、4·160、7·134和4·715,P值分别为0·038、0·049、0·011和0·037),照射后2h放射组的SSB基本修复完全(放射组与空白组比较,P=0·099),而药放组仍有显著残留(药放组与空白组比较,P<0·0001)。结论:端粒酶抑制剂AZT放射增敏可能与其抑制DNASSB的修复有关。肿瘤防治杂志,2005,12(20)
- 於海军骆志国戴静周福祥谢丛华周云峰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DNA损伤胸苷辐射耐受性
- 人喉鳞癌放射抗拒细胞株与其亲本细胞增殖、运动侵袭能力的比较
- 目的通过已经建立的来源相同,而放射敏感性不同的两种人喉鳞癌细胞株的对比模型,比较放射抗拒细胞 Hep-2R 与其亲本细胞 Hep-2在增殖、运动、侵袭能力的不同。方法 Hep-2细胞重复照射12次后,传代培养至细胞
- 邓涤熊杰周福祥谢丛华张阿丽邱惠刘诗权周云峰
- 文献传递
- 放射抗拒细胞模型基因表达异常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已建立的放射抗拒细胞对比模型基因表达谱差异,初步分析放射抗拒的相关基因。方法Hep-2细胞重复照射12次后,传代培养至细胞形态、增殖状态稳定,筛选得到抗拒细胞株Hep-2R。从亲代Hep-2细胞和Hep-2R细胞提取总RNA,选用2张各含基因14000个的基因表达谱cDNAV芯片检测。筛选2张芯片差异相同的基因,计算Hep-2R细胞与Hep-2细胞基因表达的比值。结果Hep-2R与Hep-2的放射生物学参数分别为SF2=0.6798,D0=3.24、α=0.2951、β=0.0363,及SF2=0.4148、Do=2.06、α=0.1074、β=0.0405,Hep-2R获得了明显的抗拒性(SF2的x^2=63.957,P〈0.001)。Hep-2R细胞中上调基因22个,下调基因19个,主要基因类别为:蛋白质合成基因11个、DNA损伤修复基因9个、细胞结构基因6个、凋亡相关基因3个、癌基因与抑癌基因2个、细胞周期基因2个、代谢基因2个、信号通路受体基因2个、其他类基因4个。端粒保护蛋白基因POT1表达在所有上调基因中变化最显著(上调3.348倍)。结论不同放射敏感性的对比模型细胞基因表达谱不同,POT1基因变化最显著,有可能成为放射增敏的靶点。
- 周福祥周云峰骆志国谢丛华代静曹振於海军廖正凯
- 关键词:基因表达谱
- 放射抗拒细胞模型基因表达异常对比研究
- 目的研究已建立的放射抗拒细胞对比模型基因表达谱差异,初步分析放射抗拒的相关基因。方法 Hep-2细胞重复照射12次后,传代培养至细胞形态、增殖状态稳定,筛选得到抗拒细胞株 Hep-2R。从亲代 Hep-2细胞和 Hep-...
- 周福祥周云峰骆志国谢丛华代静曹振於海军廖振凯
- 文献传递
- 叠氮胸苷对人胶质瘤细胞辐射后DNA双链损伤修复的影响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观察逆转录酶抑制剂叠氮胸苷(AZT)对人脑胶质瘤U251放射性DNA损伤双链修复(DSB),探讨其放射增敏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个组:空白组:未行AZT与γ-射线处理;放射组:细胞接受2 Gyγ射线单次照射;加药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0.8 mm/L的AZT,作用24 h;药放组:细胞经过0.8 mm/L的AZT作用24 h后,再行2 Gyγ射线单次照射。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辐射后DNA双链断裂(尾矩)。结果空白组与加药组细胞无慧尾,表明AZT本身不会导致DNADSB。而放射组和药放组均出现明显的彗星图象,药放组的初始DSB与放射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前者的修复速度较慢,照射后2 h放射组的DSB基本修复完全,而药放组仍有50%的残留。结论AZT的放射增敏作用机制与其对DNA DSB的修复有关。
- 周遵艳骆志国戴静周福祥周云峰
- 关键词:胶质瘤DNA双链断裂逆转录酶抑制剂叠氮胸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