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济宁市科技局立项课题([2008]51)

作品数:2 被引量:30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健郭向华芦济洲宋芹党艳梅更多>>
相关机构:济宁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济宁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清
  • 2篇细胞
  • 2篇雷公藤
  • 2篇雷公藤多苷
  • 2篇白塞病
  • 2篇白塞病患者
  • 2篇病患
  • 1篇血清白细胞介...
  • 1篇血清细胞
  • 1篇血清细胞因子
  • 1篇血清细胞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综合征
  • 1篇细胞因子
  • 1篇细胞因子类
  • 1篇细胞因子水平
  • 1篇坏死因子
  • 1篇干扰素
  • 1篇干扰素-Γ

机构

  • 2篇济宁医学院

作者

  • 2篇党艳梅
  • 2篇宋芹
  • 2篇芦济洲
  • 2篇郭向华
  • 2篇李健
  • 1篇李新建
  • 1篇孙卓祥

传媒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雷公藤多苷对白塞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对白塞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4、IL-6、IL-8、IL-10水平的影响,进而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雷公藤多苷对白塞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门诊就诊的初治白塞病患者30例,给予雷公藤多苷片30mg/d,疗程3个月,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放免法测定白塞病患者接受雷公藤多苷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的血清细胞因子IL-4、IL-6、IL-8、IL-10的水平。并结合血沉、C-反应蛋白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白塞病患者治疗前血清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IL-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2)雷公藤多苷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3)30例接受雷公藤多苷治疗的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86.7%,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1)白塞病患者血清IL-4、IL-6、IL-8、IL-10水平的失衡可能与其发病有关;(2)雷公藤多苷可有效调节白塞病患者血清IL-4、IL-6、IL-8、IL-10的水平,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宋芹郭向华李健芦济洲党艳梅孙卓祥
关键词:贝赫切特综合征细胞因子类
雷公藤多苷对白塞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及干扰素-γ的影响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探讨雷公藤多苷治疗白塞病可能的机制。方法初治BD患者30例(BD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30mg/d,疗程3个月;另设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采用放免法测定BD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血清IL-1β、IL-2、TNF-α及IFN-γ的水平。并结合血沉、C-反应蛋白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BD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1β、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2水平亦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D组雷公藤多苷治疗3个月后血清IL-1β[(5.71±1.04)μg/L]、TNF-α[(4.27±0.76)μg/L]及IFN-γ[(3.44±0.72)μg/L]水平较治疗前[(10.72±1.84)μg/L、(6.64±1.05)μg/L]及[(8.93±1.23)μg/L]均明显降低(P<0.05);IL-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D组30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86.6%;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IL-1β、TNF-α及IFN-γ水平而达到治疗作用。
宋芹芦济洲李健郭向华党艳梅李新建
关键词:雷公藤多苷白塞病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