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CB954201) 作品数:9 被引量:49 H指数:4 相关作者: 王宇飞 姚轶锋 李承森 李金锋 张芸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天文地球 医药卫生 更多>>
孢粉记录的新疆地区新近纪植被格局与气候环境演化 被引量:3 2015年 新近纪是地球气候系统由古近纪温室气候向第四纪冰室气候转变的一个关键过渡阶段.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新疆地区新近纪孢粉资料,通过时空对比,认识了该地区新近纪植被与气候环境格局特征.中新世早期新疆地区总体气候温暖湿润,大部分地区发育森林植被,局部地区发育草原植被;晚期气候温暖干旱,准噶尔区的独山子、塔里木区的罗布泊和库车盆地开始出现草原植被,准噶尔区的金沟河出现荒漠植被,其他地区为森林植被或森林-草原植被.上新世时期,气候干旱化显著加剧,准噶尔区、塔里木区和昆仑区都出现草原和荒漠草原.晚新生代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昆仑山山脉、天山山脉的加速抬升可能是导致新疆地区植被与气候环境格局形成和中亚地区干旱化的两个主要因素.而研究地点的地形地貌、雨影效应、迎风和背风等因素以及古特提斯海退却可能是其他应当考虑的次要因素. 姚轶锋 王霞 谢淦 王宇飞 李承森关键词:孢粉 气候环境演化 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表土花粉研究 被引量:17 2013年 天山作为亚洲大陆最大的山系之一,横贯于新疆的中部,成为分隔南、北疆自然地理区系的山系,它对花粉的传播、保存、搬运与沉积具有重大作用。根据对西北干旱区域新疆石河子南山地区一条沿着海拔高度从2400 m到300 m的样带所采集的23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和现代植被样方调查资料,探讨了北坡垂直带的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该区表土孢粉谱可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分别对应森林植被带、森林草原植被带、蒿属荒漠带和典型荒漠带。比较特殊的是典型荒漠带被划分为两个亚带,一个亚带是以蒿属、藜科占主要成分的典型荒漠带,另一亚带蒿属、藜科含量较高并含有大量沼泽蕨和芦苇植硅体,兼具典型荒漠和湿地特征。在海拔400 m以上,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系较好,带Ⅰ中较高含量的云杉花粉验证了以云杉为主的森林植被带。带Ⅱ中以云杉为主的乔木植物和含量较高的藜科、蒿属和蓼属等草本植物为主的孢粉组合特征与森林-草原植被带的植被特征较为类似。云杉属花粉在海拔低于1350 m的地方即林带下方所占的比例很小,一方面由于距林地的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可能是山风气流对云杉花粉往下搬运的能力较弱所致。带Ⅲ的蒿属花粉含量较高,与该带植被中绢蒿较多有一定的关系,带Ⅳ以藜科为主的花粉组合特征代表了这个植被带的荒漠植被类型。但是在海拔400 m之下,带Ⅳ的亚带Ⅳ2的高含量的沼泽蕨和芦苇植硅体的孢粉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古湿地环境。通过该部分表土花粉组合特征与草滩湖剖面孢粉谱的对比,验证了当地农业种植选址的生态可行性,同时就开垦程度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另外,亚带Ⅳ2的蒿属/藜科(Artemisia/Chenopodiaceae(A/C))比值比亚带Ⅳ1高,可能与该样点受人为扰动较大有关。 张卉 张芸 杨振京 阎平 孔昭宸 阎顺关键词:天山北坡 表土花粉 云杉 草本植物 新疆地区全新世植被演替与气候环境演变 被引量:5 2015年 综述了近20年来新疆地区全新世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通过时间序列和空间格局的对比,初步认识了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与荒漠植被格局的演变规律.早全新世气候温暖干旱,北疆地区出现荒漠植被,南疆地区发育荒漠草原和荒漠植被,但荒漠植被在不同区域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有差异.中全新世气候环境逐渐改善,北疆地区植被由荒漠类型向荒漠草原和草原转变,南疆地区仍以荒漠、荒漠草原为主.晚全新世气候环境趋向干旱化方向发展,北疆地区以荒漠草原和草甸草原占优势,但是旱生成分明显增加,南疆地区覆盖荒漠植被.新疆不同区域全新世植被演替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也存在差异性,而研究地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拔、天山山脉的阻挡和西风环流的演化等因素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姚轶锋 王霞 谢淦德 李金锋 王宇飞 李承森关键词:孢粉 全新世 植被演替 气候环境演变 华北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植被、气候与大气CO2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6年 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拐点之一,此期气候经历了由"暖室"向"冰室"的转变。研究该气候转型期的特征可为科学界和国家层面应对现在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华北山西榆社盆地张村组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地层中保存的植物大化石、孢粉以及硅藻组合,为重建该时段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提供坚实的生物学证据。在综合回顾张村组化石植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侧重介绍最近5年在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新成果定性及定量地刻画了第三纪-第四纪之交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东南缘气候变干、变凉的转型过程及其陆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2浓度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白云俊 魏雪苹 秦锋 李亚蒙 李金锋 Parminder S.Ranhotra 王宇飞关键词:气候变化 古植被 空间分析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大沙鼠血清学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空间分析方法在大沙鼠血清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为动物间鼠疫监测提供技术手段。方法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测定49个鼠疫监测点经纬度坐标值,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最近邻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血清学阳性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估风险。结果准噶尔盆地东南地域鼠疫疫源地血清学阳性分布属于聚类分布模式,但不同时期血清学阳性分布并无明显特征。通过核密度估计对局部疫源地进行风险评估,对不同风险级别地区制定分区鼠防工作管理。结论 GIS空间分析方法能用于推测监测地区的大沙鼠流行强度和范围。本研究仅对新疆大沙鼠疫源地宿主血清学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充分利用GIS技术优势在空间流行病学领域开展综合分析。 杨琳 赵金 王新华 牛毅 尹文江 解卫刚 艾尼瓦尔 陈文亮 文国新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鼠疫监测 新疆博尔塔拉河表土孢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2014年 博尔塔拉河流域位于中哈边境,其植被和土壤具有十分明显的垂直分布和区域性差异,根据该流域一条自西向东沿着海拔高度从210 m到3 235 m长约200多km的样带上所采集的人为干扰较少的49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和现代植被样方调查资料,探讨了博尔塔拉河流域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该区孢粉谱从上至下可划分为6个带,分别对应高山草甸带、亚高山草甸草原带、森林灌丛带、灌丛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植被带。值得注意的是第6个孢粉带因含有具湿地特征的隐域性植被类型花粉组分,故又分成2个亚带,即荒漠植被亚带Ⅵ1和荒漠植被亚带Ⅵ2。森林灌丛植被带上限的云杉花粉含量明显比该带下限的含量高,表明云杉花粉的传播在沟谷地区受山谷风的影响较大。与此同时,将孢粉数据与气象数据相结合,分析结果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云杉属(Picea)、桦属(Betula)、藜科(Chenopodiaceae)、麻黄属(Ephedra)等花粉,与降水量和温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李玉梅 杨振京 张芸 杨庆华 刘林敬 毕志伟 王成敏 孔昭宸 赵龙关键词:表土花粉 云杉 内蒙古集宁路城遗址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古气候初探 被引量:2 2013年 集宁路元代建制,原系金代集宁县,该城池始建于金代(公元1192年),元代沿用并有所扩建.该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本文对城内探方T024062和T056054,以及城外东南磨子河剖面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孢粉组合反映了人类进驻以前遗址周围的自然植被为以堇菜科和蒿属植物为主的草原植被,当时气候温湿偏干;金代时期植被为温暖偏干环境下以蒿属植物为主的草原,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放牧和农耕种植相结合为主;元代时期植被仍以蒿属为主,但草原面积缩减,早期气候温暖偏干,晚期水生植物狸藻繁盛,同时蕨类植物碗蕨、膜蕨、凤尾蕨和中华卷柏出现,气候向温暖湿润转变,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相应地转变为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兼有放牧、捕鱼和狩猎. 姚轶锋 郭殿勇 李承森关键词:孢粉分析 古植被 古气候 中国假木贼属(Anabasis)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5 2018年 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中国假木贼属(Anabasis) 7个种的地理分布记录及19个环境因子,预测这7个种的潜在分布区及该属的分布中心,并分析其主导环境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作为模型预测准确度的衡量指标,刀切法用于评估各环境因子在决定潜在分布区时的贡献量。结果显示:(1)白垩假木贼(A.cretacea)、高枝假木贼(A.elatior)、毛足假木贼(A.eriopoda)、无叶假木贼(A.aphylla)、盐生假木贼(A.salsa)和展枝假木贼(A.truncata)的潜在适生区集中在新疆北部、天山南麓及塔里木盆地西侧,短叶假木贼(A.brevifolia)的潜在适生区在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2)中国假木贼属的分布中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侧及甘肃西北部的河西走廊。(3)在19个环境因子中,对中国假木贼属这7个种分布区预测贡献量较大的生态因子是年平均气温、最湿月降水量、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平均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年均温变化范围和最湿季度降水量。 汪勇 闻志彬 张宏祥 张明理关键词:潜在分布区 环境因子 北京地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6年 该文综述了北京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反映了当前阶段对该地区该时段植被与气候环境格局特征的认识。北京地区全新世早期(约12 000–8 000 cal a B.P.)植被为森林草地和/或针叶树占主导的针阔混交林,森林中阔叶树类群逐渐增多,指示了气候由寒冷干燥转为温暖湿润;全新世中期(约8 000–2 000 cal a B.P.前后)植被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指示暖湿气候;全新世晚期(约2 000 cal a B.P.以来)转为森林草地和/或针叶树占主导的针阔混交林,气候转向凉干。植被演替反映的湿润度变化与季风区其它地区变化趋势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前人研究揭示北京地区山区与平原中植被类型和类群组成已经出现空间分异。今后如能深入开展定量古气候重建研究,有可能精确描述其气候变化的过程,增进中国不同地理单元同时期气候变化的对比。 谢淦 白加德 徐景先 郝慧 李金锋 姚轶锋 张林源 李承森 杨健 王宇飞关键词:全新世 植被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