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Y201223050)

作品数:11 被引量:68H指数:7
相关作者:王光庆展永政刘创张伟廖维新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工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电子电信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电气工程
  • 3篇电子电信
  • 2篇机械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有限元
  • 3篇宽频
  • 2篇电动机
  • 2篇悬臂
  • 2篇悬臂梁
  • 2篇压电
  • 2篇有限元模型
  • 2篇频带
  • 2篇宽频带
  • 2篇功率
  • 2篇功率优化
  • 2篇负载电阻
  • 2篇超声波电动机
  • 1篇电机
  • 1篇电路
  • 1篇电耦合
  • 1篇性能分析
  • 1篇压电材料
  • 1篇压电发电
  • 1篇压电发电机

机构

  • 11篇浙江工商大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11篇王光庆
  • 7篇展永政
  • 2篇金文平
  • 2篇廖维新
  • 2篇陆跃明
  • 2篇岳玉秋
  • 2篇杨斌强
  • 2篇张伟
  • 2篇高帅帅
  • 2篇刘创
  • 1篇鲍鹏

传媒

  • 3篇传感技术学报
  • 1篇振动.测试与...
  • 1篇振动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微特电机
  • 1篇电工技术学报
  • 1篇功能材料与器...
  • 1篇压电与声光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纵-弯复合旋转式超声波电动机的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提出一种采用压电叠堆和压电双晶悬臂板构成的新型纵-弯复合旋转式超声波电动机,利用电动机定子的一阶纵振动和二阶弯曲振动模态复合形成接触头的椭圆运动,实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分析了电动机的总体结构和运行机理,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电动机定子的机电耦合模型,通过对定子的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确定了定子的两个工作模态以及两工作模态频率的调谐。通过对定子振动特性的分析,验证了电动机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的正确性。最后,利用冲量定理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电动机的力传递模型,数值分析了电动机的机械输出特性。研究结果对于改善和优化超声波电动机的输出性能以及电动机的建模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王光庆岳玉秋展永政
关键词:超声波电动机优化设计
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力电耦合模型及其功率优化被引量:14
2013年
为提高传统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集总参数模型的性能预测精度,考虑悬臂梁的振型信息与轴向应变分布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力电耦合模型,该模型引入无因次幅值修正因子,通过曲线拟合方法确定了修正因子与振型函数和振动幅值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利用Rayleigh-Ritz模态分析法确定了力电耦合模型中的集总等效参数(如质量、刚度等),并根据弹性动力学原理建立了能量采集器的运动控制方程,得到了稳态时能量采集器的力、电输出响应表达式;最后,利用改进的模型对能量采集器的负载电阻和输出功率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负载短路和负载开路时能量采集器的最优输出特性。仿真结果与实例对比验证了提出模型的正确性,表明改进的力电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王光庆金文平展永政陆跃明
关键词:功率优化
非线性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振动特性与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提高线性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输出特性,在线性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悬臂梁末端引入Duffing非线性磁力,构造了一种双稳态非线性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综合考虑能量采集器的动态振型与轴向应变分布情况,建立了系统非线性机电耦合集总参数运动控制模型,并利用4阶、5阶Runge-Kutta算法对能量采集器的非线性振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谐波平衡法计算获得了能量采集器的幅频响应方程,数值分析了激励频率、激励幅值以及磁铁间距等对系统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发现双稳态运动可以极大地提高能量采集器的频率响应范围和能量采集效率,并且能量采集器在低频、低幅值激励情况下可以产生大幅值周期运动;最后,通过实验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王光庆张伟刘创杨斌强廖维新
复合L形宽频压电悬臂梁的建模与仿真被引量:3
2013年
为提高单频压电悬臂梁的振动能量采集转换效率,提出一种复合L形压电悬臂梁的宽频拓展技术,通过在单频压电悬臂梁水平结构中增加一个辅助垂直悬臂梁,组成L形压电悬臂梁,通过控制L形压电悬臂梁的结构和材料参数使悬臂梁的2阶模态频率为1阶模态频率的2倍,将1阶、2阶模态频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宽频的谐振带。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和模态假设法建立了L形压电悬臂梁的频率方程和振动方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L形压电悬臂梁结构和材料参数对其频率特性和振动特性的影响,并确定了系统的最佳结构和材料参数,实例验证了悬臂梁宽频拓展方法的正确性。
王光庆鲍鹏陆跃明
关键词:宽频频率特性
能量回馈型超声波电动机的结构设计与特性分析
2016年
为解决极端封闭环境中微机器人检测精密驱动及其电子设备自供电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振动能量采集功能的超声波电动机。电机定子由两组压电陶瓷和金属基体构成锥面夹心结构,一组压电陶瓷利用逆压电效应将电能转换成机械振动能,实现电机的精密驱动与定位;另一组压电陶瓷利用正压电效应将定子机械振动能采集转换成电能,实现对电子器件自供电。对电机定子结构和压电陶瓷极化分区模式进行了设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电机定子结构有限元机电耦合模型,仿真分析了电机振动模态、谐响应、输入导纳特性、能量采集转换特性和阻抗匹配特性等。研究结果为实现基于压电转换的驱动和能量采集一体化机电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王光庆高帅帅李萧均杨斌强
关键词:超声波电动机有限元
压电发电机AC-DC输出性能的优化与仿真研究
2014年
交流-直流(AC-DC)转换电路对压电振动发电机的输出性能影响较大,为提高压电发电机A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性能和能量转换效率,该文首先给出了压电振动发电机系统等效电路模型,基于该模型利用力学平衡原理和电路理论推导了发电机稳态运行时AC-DC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表达式。以输出功率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通过微分计算对发电机AC-DC转换电路在不同负载电阻下的输出功率进行了优化分析,分别得到了发电机在开路谐振和短路谐振状态下优化的负载电阻、振动位移、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仿真与对比分析了发电机优化后的输出性能,结果表明,优化AC-DC转换电路的输出性能可提高压电振动发电机的整体输出性能和能量转换效率。
金文平王光庆展永政
压电双晶连接形式对振动发电机力电输出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分析压电双晶体连接形式对振动发电机力电输出特性的影响,并有效改善发电机综合性能,考虑发电机机械端的力-电耦合与电路端的电-电耦合作用,利用压电本构方程建立了双晶压电悬臂式振动发电机的有限元分析动力学方程,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元机电耦合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在相同外力激振条件下,压电双晶不同连接形式对发电机输出力特性(末端振动速度)和电特性(电压、电流和电输出功率)的影响。最后,对两种类型发电机的电输出功率进行优化分析,得到了压电双晶不同连接形式时发电机的优化负载电阻和最大输出功率。研究结果表明:串联型振动发电机的优化负载电阻是并联型发电机优化负载电阻的4倍;串联型发电机具有较大的输出电压,压电双晶并联型振动发电机具有较大的输出电流,但两者具有相同的最大输出功率。
展永政王光庆
关键词:有限元模型连接形式
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性能分析与功率优化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预测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输出特性,优化输出功率,以压电双晶片串联型振动能量采集器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结构与电路耦合因素,利用有限元法和ANSYS软件建立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有限元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和网格实体模型.分析在外力激振条件下负载电阻对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振动特性和电输出特性的影响,得到不同负载电阻下压电能量采集器的振动特性和电输出特性曲线.通过调节负载电阻使之与能量采集器的阻抗匹配,实现了对能量采集器输出功率的优化,得到了优化的负载电阻和输出功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压电能量采集器能够输出大的开路电压、大的短路电流,优化后的开路和短路谐振时的最大输出功率分别达到57.81和55.12W.
展永政王光庆
关键词:功率优化
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为改善线性单频谐振式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输出性能,研制了双自由度宽频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样机模型,搭建了样机实验测试平台,研究了系统刚度比和负载电阻等参数对能量采集器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系统刚度比,不仅可以拓宽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工作率带,还提高了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结果表明:在基础振动加速度为40m/s^2和负载电阻为471kΩ条件下,双自由度宽频压电能量采集器的工作频带是单频系统的7倍,最大输出功率是单频系统的4.5倍。
王光庆岳玉秋展永政李萧均高帅帅
关键词:宽频带
悬臂梁式压电双晶片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模型与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针对悬臂梁式双压电晶片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质量效应问题,通过幅值修正方法建立了能量采集器的集总参数修正模型,利用阻抗分析和导纳圆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识别,得到了采集器在简谐基础激励作用下的机电耦合输出传递函数表达式;建立了悬臂梁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实验系统,实验与仿真分析了悬臂梁末端质量、负载电阻等对能量采集器输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吻合度,证明本文模型有利于提高压电振动能量采集器输出性能的分析预测精度。
王光庆刘创张伟廖维新
关键词:参数识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