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2010D-5006-0604)

作品数:3 被引量:30H指数:2
相关作者:宫敬王玮李晓平武坤一段纪淼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油包水乳状液
  • 2篇乳状液
  • 1篇液滴
  • 1篇原油
  • 1篇天然气
  • 1篇黏度
  • 1篇相特性
  • 1篇露点
  • 1篇非牛顿原油
  • 1篇表观
  • 1篇表观黏度

机构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3篇王玮
  • 3篇宫敬
  • 1篇张文伟
  • 1篇李楷
  • 1篇李晓平
  • 1篇王鹏宇
  • 1篇李明
  • 1篇段纪淼
  • 1篇武坤一

传媒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油气田地面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非牛顿稠油包水乳状液的剪切稀释性被引量:22
2010年
以现场稠油和矿化水为工质,制备了多组不同微观液滴分布的W/O型乳状液,结合显微镜观察及测量分析,获得了对稠油包水乳状液微观液滴分布及非牛顿性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微观液滴直径的减小,乳状液体系将具有更高的表观黏度,并表现出更强的剪切稀释性;结合颗粒雷诺数(rη—NRe,p关系),能够很好的表征剪切率及微观液滴分布对稠油包水乳状液剪切稀释性的共同影响。
王玮宫敬李晓平
非牛顿原油包水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被引量:7
2013年
基于有效介质理论,在Pal等学者提出的经典黏度模型基础上,对含沥青质、胶质等界面活性成分的原油包水乳状液黏度及流变特性进行预测。界面活性分子对连续相的吸附与夹带,导致有效含水率的增加,是乳状液具有非牛顿性的诱因。将促进与阻碍乳状液有效含水率增加的正反2种作用分开考虑,并用含水率因子和颗粒雷诺数因子分别表征。含水率因子考虑了含水率及微观液滴分布对促进作用的影响;颗粒雷诺数因子着重体现不同液滴微观分布时剪切的破坏作用。建立了考虑微观液滴分布、剪切速率、含水率等多因素影响的黏度预测模型,油田现场原油、矿化水乳状液数据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1.44%。
王玮王鹏宇李楷段纪淼武坤一宫敬
关键词:表观黏度
C_(6+)组分对管输天然气相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为提高对管输天然气相特性的预测精度,特别是针对含有C6+重组分的管输天然气,开展C6+组分特征化分析。使用PR状态方程,结合气-液闪蒸计算,对管输天然气的相特性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对室内实验测定的管输天然气烃露点数据验证表明,用不同C6+组分特征化分析方法对管输天然气相特性进行预测的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但与将C6+组分合并为己烷近似分析相比较,其预测精度更贴近实测的烃露点。
王玮李明宫敬张文伟
关键词:天然气相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