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J035)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马创薛熙明虎利平马经冯瑜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昆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宗教
  • 3篇回族
  • 2篇伊斯兰
  • 2篇社会空间
  • 1篇滇西
  • 1篇滇西北
  • 1篇滇中
  • 1篇姓氏
  • 1篇伊斯兰社会
  • 1篇伊斯兰文化
  • 1篇音变
  • 1篇郑和下西洋
  • 1篇人类学
  • 1篇人类学考察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和谐
  • 1篇社会实践
  • 1篇通婚
  • 1篇帕西傣
  • 1篇清真寺

机构

  • 4篇云南广播电视...
  • 3篇昆明学院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作者

  • 4篇马创
  • 3篇虎利平
  • 3篇薛熙明
  • 1篇冯瑜
  • 1篇马经

传媒

  • 1篇中国穆斯林
  • 1篇思想战线
  • 1篇回族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文山学院学报
  • 1篇民族学刊
  • 1篇西南边疆民族...
  • 1篇昭通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昭通回族的家族观念及对通婚的影响
2013年
昭通回族同一姓氏(以马姓为代表)根据祖先居住地分为不同的家族,通婚对象必须属于不同的家族,并且还须遵循辈分相合的原则。本文探讨了昭通回族的家族观念及对通婚的影响,并对此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马创
关键词:家族观念通婚
伊斯兰慈善公益探析被引量:1
2013年
伊斯兰教有着先进的慈善公益理念,穆斯林现实社会中的慈善公益实践与这一先进理念存在着一定距离,探索伊斯兰慈善公益实践将拓展穆斯林的社会实践之路,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虎利平
关键词:社会和谐
景观建构中的帕西傣社会空间——以峦村金桥为对象被引量:1
2014年
借助对景观象征意义的分析,可以探究移民/族群的社会空间。峦村历史上和当代两次修造金桥事件,是帕西傣对族群文化景观的自我建构,也反映了其社会空间的发展形态和特征。研究发现,历史上借助金桥的修建,帕西傣不仅扩大了在迁居地傣族社区的内部社会空间,也通过回族族际网络拓展了外部社会空间;当代重建金桥则从景观象征和仪式再现两个层面,映射出其在回、傣双重认同下"有限开放"的社会空间。
薛熙明马创
关键词:景观社会空间帕西傣族群认同
中国西南回族“虎”姓读音变化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2014年
中国姓氏的音变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很多姓氏当中。在今天中国境内,以"虎"作为姓氏的人群大多数是回族,一些地区的少数汉族也姓"虎"。"虎"字本音读"hǔ"(上声),而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威宁、云南昭通一带的回族,其姓氏"虎"的发音则在当地音变为"māo"(阴平)。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对当地的调查,笔者发现,西南地区"虎"姓读音改变的原因有很多说法,至今学术界和民间都很难形成定论。笔者试图将此问题与回族在西南地区特殊的生存图景联系起来,从族际交往的角度对"虎"姓音变的原因提出思考,同时指出,回族"虎"姓音变现象是回族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的一种表现。
虎利平
关键词:姓氏音变回族
云南清真寺的建筑艺术文化探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前存在于云南境内的清真寺,从其建筑外观上看,大致呈现出传统殿堂式、阿拉伯式、少数民族式三种建筑风貌,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元素常常能够贯通融合,交相辉映。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样一种建筑艺术背后蕴涵的是处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回族的多元文化的认同。
虎利平冯瑜
关键词:清真寺建筑艺术
郑和下西洋与多元和谐宗教文化的传播被引量:2
2014年
文章论述了郑和及其使团的宗教多元和谐理念的形成以及在围绕下西洋的相关宗教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传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郑和下西洋与其多元和谐宗教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多元宗教和谐文化的传播在下西洋的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深层原因,阐发了从中得到的启示。
马经
关键词:宗教文化
回族移民宗教社会空间的演化机制研究——以滇西北龙村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对穆斯林移民的既有研究往往将移民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其与外部力量的空间关系,相对忽视了其宗教社会空间的演化过程和空间内部的差异性。通过对滇西北一个回族村落龙村的案例研究发现,该村的宗教社会空间经历了繁盛、消亡、多元融合、复兴和分裂的多个阶段,其空间演化机制表现为:因避乱迁移而致的空间分隔;因与多民族通婚混居而引起的空间融合;因族群认同、缅怀祖先和旅游发展需要而诱发的空间重构;因信仰认知不同而导致的空间分裂。
薛熙明马创
回汉杂居社区伊斯兰社会文化空间的构建——以滇中纳古镇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散杂居民族地区是中国"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的宗教地理研究关注于特定社会情境下族群或宗教团体间所发生的空间冲突和博弈,而缺乏对族际和谐交往过程中的宗教文化空间的研究。通过对滇中纳古镇一个回汉杂居社区的考察发现,不但在回族为主体的穆斯林群体内部可以形成稳定的伊斯兰社会文化空间,而且在回汉族际交往的过程中,这一社会文化空间也会得到进一步扩展,同时也形成了族际间和平共享公共空间的格局。历史时期的回族文化主体地位,当代回族经济实体的强大,以及回汉在宗教信仰上的相互尊重,都使得伊斯兰文化成为纳古社区的文化表征和化解族际之间文化隔阂的有效途径。
薛熙明杨茜好马创
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宗教认同族群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