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黎风钟菁沈仁平李立周钰棡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今传媒》编辑部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电影
  • 1篇电影符号
  • 1篇电影符号学
  • 1篇电影叙事
  • 1篇对抗性
  • 1篇新论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语境
  • 1篇叙事
  • 1篇旋律
  • 1篇学术界
  • 1篇延展性
  • 1篇影像
  • 1篇娱乐
  • 1篇娱乐性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性
  • 1篇指涉
  • 1篇视觉
  • 1篇图像

机构

  • 5篇四川大学
  • 1篇《今传媒》编...
  • 1篇四川文化产业...

作者

  • 5篇黎风
  • 2篇钟菁
  • 1篇周钰棡
  • 1篇沈仁平
  • 1篇李立

传媒

  • 2篇当代文坛
  • 1篇电影艺术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今传媒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微影像: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新形态被引量:12
2015年
以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创新了影像传播的平台,更催生了影像创作的新形式。微电影、迷你剧、微纪录片、恶搞短片、自拍秀等新的影像形式为新媒体而生,为新媒体而传,篇幅上不仅更短小精悍,在创作上和传播中也显现出与传统影像作品不同的特质,这种新的影像形式,都可以称为微影像。微影像是新媒体语境之下的影像新形式,是微时代的影像新产物,它们以多样的形态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构成了后现代视觉文化的新景观。
艾涓
关键词:新媒体
从纪实性到娱乐性——中国军事电影的暴力美学嬗变被引量:1
2020年
军事与战争、暴力息息相关。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军事电影不仅记述着中国的革命史、军事史、战争史,同时也形象生动地反映着不同历史语境下中国电影对于暴力的呈现方法和美学理念的时代更迭。从纪实性、政治性到娱乐性,中国军事电影中的暴力表达一方面印证着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独特的国情、意识形态和传统文艺理念的深层影响。
钟菁黎风
关键词:纪实性政治性娱乐性暴力美学
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被引量:4
2011年
长久以来,关于"电影诗学"理论的研究很多,但是这些研究都局限在了常规的剪辑、风格、叙事分析研究上。殊不知当今的电影在技术的武装下叙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文学自身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电影诗学"的重构就显得迫切而重要。文章主要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对后现代电影和新技术下电影的一些独特叙事技巧和剪辑风格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从而提出了电影诗学重构的设想:电影不仅要向诗学靠拢,而且也要注重叙事视听层面的强化,同时要适当突破传统诗学的束缚,进行技巧形式的创新,从而促成叙事表意机制的开放和多元化。
黎风沈仁平
关键词:视觉电影叙事剪辑
“主旋律电影”与“流行电影”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从“主流电影”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进行了不同角度和不同观点的解读阐释,这个问题交织着政治、文化和艺术的复杂因子,具有很强的话题延展性和思考张力,也是一个很容易形成对抗性和阐释悖论的问题。在《中国主流电影的矛盾论》一文中,我们认为“中国的主流电影是多种立场、多种利益兼顾、妥协和折中的混合体,两股主要的不同的离心力也直接导致两种主流电影的客观样板:‘主旋律电影’和‘流行电影’。”
黎风李立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主流电影学术界延展性对抗性矛盾论
电影的文学性与“文学电影”被引量:11
2015年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市场的繁荣与多元化发展,出现了一类改编自文学作品或是以表现文学为主题,文化底蕴较高,具有民族历史感和浓厚文学趣味的"文学电影",这类影片往往蕴含较深刻的思想主旨,在创作和表达方式上也不遵循好莱坞传统商业化创作规律。本文以《黄金时代》等部分影片为代表,对文学与电影的关系、电影的文学性以及"文学电影"的定义等诸多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钟菁黎风
论“电影指涉”:一次电影现象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电影指涉"是近年各国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中经常出现而又容易被理论界忽视的现象,指的是一部影片对其他影片不同程度的模仿,或称为"戏仿"、"致敬"。"电影指涉"在理论研究中被长期解读为后现代文化的一种视觉范式,是后现代文化"缺乏创造性"的一个典型例证,对该现象的评价也集中于负面。如果离开"后现代"论域而关注"电影指涉"本身,则上述认识显然是片面的。本文从电影类型学、电影符号学、电影美学等理论视角出发,对"电影指涉"进行一次多维的、辩证的解析。本文通过对该现象进行理论界定,在电影史轴线上回溯其产生语境,在符号学层面论证其必然性与可行性,并在电影接受环节阐释"电影指涉"的独占性趣味和文化表征,将这个本就属于电影的现象带回电影理论研究的论域。
周钰棡黎风
关键词:类型片电影符号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