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4034)

作品数:10 被引量:178H指数:7
相关作者:甘卫军周德敏程朋根肖根如任金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东华理工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地壳
  • 5篇地壳形变
  • 5篇形变
  • 4篇青藏高原
  • 3篇青藏
  • 3篇GPS
  • 3篇GPS观测
  • 2篇东北缘
  • 2篇断裂带
  • 2篇青藏高原东北...
  • 2篇裂带
  • 2篇活动地块
  • 2篇北缘
  • 2篇测网
  • 1篇地壳运动
  • 1篇地壳运动观测...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带

机构

  • 7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黑龙江工程学...
  • 1篇防灾技术高等...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特种设备...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东华理工学院

作者

  • 6篇甘卫军
  • 3篇周德敏
  • 3篇程朋根
  • 3篇肖根如
  • 2篇张培震
  • 2篇任金卫
  • 2篇唐方头
  • 2篇李大军
  • 2篇李金平
  • 1篇冉勇康
  • 1篇刘波
  • 1篇赵宝贵
  • 1篇邓志辉
  • 1篇宁树正
  • 1篇沈正康
  • 1篇万永革
  • 1篇李建彪
  • 1篇陈立春
  • 1篇况代智

传媒

  • 3篇地震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测绘通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测绘科学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带GPS加密观测及结果分析被引量:30
2005年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已有站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型GPS跨断裂剖面。在第1期观测中,考虑到测区周围存在2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观测基准站(西宁XNIN、盐池YANC),我们尝试采用了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而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GIPSY先进的“精确单点定位”策略。结果表明,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基准网作为支撑平台,在局部区域的GPS加密监测中采用灵活的“自由观测方式”和简易的“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能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甘卫军程朋根周德敏唐方头李金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GPS活动断裂带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加密观测海原断裂带
基于多层DEM与QTPV的混合数据模型及其在地质建模中的应用被引量:32
2005年
提出一种基于多层DEM与似三棱柱体元(QTPV)的混合三维数据模型。模型包含顶点、线段(棱边、三角形边)、三角形、侧面四边形、似三棱柱体元和DEM 6个基本元素,同时包含点对象、线对象、面对象、体对象、复杂对象、空间对象等6个对象。设计了6个基本元素和2种地质对象的数据结构和它们之间的拓扑关系。研究了基于原始采样点和基于内插点的两种建模方法。以模拟数据和地质钻探数据对开发的原型系统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基于多层DEM与似三棱柱体元的混合三维数据模型具有同时表达空间对象的表面和内部结构的能力,适合地质勘探领域的三维建模。
程朋根王承瑞甘卫军肖根如
跨地震带GPS剖面线观测与数据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已有站点的基础上,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一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带的GPS测线网。该测线网与已有站点相互补充,构成了一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GPS跨断裂剖面,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及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约束。阐述该GPS测线网的站点布设情况、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先进的GIPSY软件"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方案,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实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案能够在确保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灵活地实施GPS的地壳形变监测。
程朋根甘卫军李大军肖根如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壳形变GPS观测
基于GPS观测资料反演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滑动速率被引量:14
2005年
根据地质资料,首先建立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空间展布的三维几何模型和分段模型,并把地质方法大致推测或估计的各段滑动速率和滑动方式作为先验初值,通过三维深断裂位错模型对GPS观测站点速度场的最佳拟合,反演获得各断裂段的现今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马衔山北缘断裂有1.4~3.0mm/a的逆倾滑,且中部断层段有约3mm/a的左旋走滑;庄浪河断裂有0.6~1.2mm/a的逆倾滑,走滑分量不明显。这些滑动速率值均在地质方法的推测范围内,且模型预测的GPS站点速度与实际观测值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吻合。本研究表明,对于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这样一些滑动速率相对较低且传统地质调查方法较难实施的断裂,基于GPS观测结果的滑动速率反演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周德敏甘卫军任金卫倪国辉宁树正
关键词:地壳形变GPS观测
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差异运动的GPS观测研究被引量:52
2004年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 5 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 ,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 ,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示 :①以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为界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 ,最突出的内部水平形变表现为一条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挤出式顺时针“流滑带”。而这一流滑带前缘速度场在青藏高原东南角呈现扇形发散特征 ,表明整个流滑带起因于高塑性上地壳物质在挤压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侧向逃逸 ;②介于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和海原断裂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总体上表现出比较均匀的左旋剪切带特性 ,但这种左旋剪切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一带已不再明显 ,且四川盆地及其以北区域 ,并未承受强烈挤压。因此 ,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相对于高原整体 ,并无明显的东向逃逸。③在整个青藏高原区域内 ,阿尔金断裂、海原断裂及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两侧的速度场显示了明显的差异 ,反映出这三条断裂带现今强烈的活动性。由于位于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和喀喇昆仑 嘉黎断裂之间的塑性流滑带的独立东向“逃逸”所产生的“拖拽”使流滑带以北区域表现为整体均匀的左旋剪切 。
甘卫军沈正康张培震任金卫万永革周德敏
关键词:GPS观测地壳形变逃逸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GPS监测网的建立和精度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根据GPS空间定位技术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GPS监测网布设、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问题,并得出几点结论。
李金平
关键词: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拓扑多边形自动构建的一种改进算法被引量:17
2005年
多边形的构建是地理数据拓扑关系建立的难点之一,其算法的自动化、速度和复杂性一直是GIS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在分析文献犤6犦算法局限性的基础上,根据解析几何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方位角计算的拓扑多边形自动构建的改进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多边形构建中弧段断开处理和多边形拓扑关系确定的问题。所提算法结构清晰、简单易懂,且程序容易实现。
李大军刘波赵宝贵肖根如
关键词:拓扑关系
基于MO的城市地理信息公众查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被引量:17
2006年
基于面向对象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介绍利用组件技术及控件M apOb jects(MO)进行二次开发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城市地理信息公众查询系统原型的开发,详细阐述了运用高级程序语言C#和组件MO开发G IS应用系统的方法。该系统除具有一般管理系统的功能之外,还具有G IS所特有的空间查询和分析功能。用同样的技术和方法可以推广到建立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对扩大G IS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具有现实意义。
况代智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MAPOBJECTS组件式GIS
青藏高原东部构造块体的运动学及形变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06年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部的活动断裂资料和GPS速度场数据,试图阐述活动地块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变特征。初步认为:(1)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地块边界带与早期的构造单元边界密切相关,但也具有明显的新生性;(2)根据两种资料推导出的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学特征基本上是吻合的,其中鲜水河-玉树-玛尼断裂带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其南、北部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式差异明显;(3)除了活动地块的边界带强烈活动外,各个地块内部也显示出很强的变形;(4)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地壳的运动学和形变特征表现为在印度板块挤压力作用下,活动地块在向NE方向的运动过程中遇到稳定地块阻挡,调节方式是地壳增厚以及南、北部地块分别向SE-SSE和NWW-W方向的构造软弱部位水平侧向迁移。
李建彪甘卫军冉勇康陈立春
关键词:GPS速度场青藏高原
强震造成的活动地块地壳形变差异探讨被引量:3
2003年
20 0 1年 11月 14日发生在昆仑山口西的 8 1级地震 ,在地表产生了长度大于 35 0km的破裂带 ,最大水平位移 6m左右 ,为左旋走滑断层。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周围不同活动地块内不同构造部位布设的GPS基准站对地震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位于柴达木活动地块内部的德令哈基准站在地震的当天观测到 7 5mm的同震位移 ,位于川滇活动地块西南边界带的下关基准站在震后 3d发生了 6 8mm以上的明显位移 ,而位于同一地块内部的昆明基准站和位于祁连山活动地块内的西宁基准站、位于拉萨活动地块内的拉萨基准站震时和震后都没有产生明显的位移。GPS基准站的观测资料表明 ,强震所处的活动地块和其相邻活动地块对强震有明显的响应 ,如果相隔一活动地块 ,则受强震的影响较小 ;在活动地块内 ,活动强烈的边界带或其它活动较强的部位对强震引起的地壳形变的响应明显大于活动强度较弱的部位 ;强震对相邻活动地块影响的差异 ,主要与强震所处活动地块运动时对其产生的作用方式的差异有关。
唐方头张培震邓志辉
关键词:强震活动地块地壳形变GPS基准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