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247004)

作品数:6 被引量:99H指数:4
相关作者:杨敏杜金龙董光辉卢俊义郭少华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南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建筑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3篇开挖
  • 3篇基坑
  • 2篇群桩
  • 2篇群桩沉降
  • 2篇桩沉降
  • 2篇桩基
  • 2篇沉降
  • 1篇单桩
  • 1篇单桩沉降
  • 1篇地埋管线
  • 1篇动力特性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软弱
  • 1篇软弱下卧层
  • 1篇软土
  • 1篇软土基
  • 1篇软土基坑
  • 1篇深层搅拌
  • 1篇深层搅拌法

机构

  • 6篇同济大学
  • 4篇中南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5篇杨敏
  • 4篇杜金龙
  • 2篇卢俊义
  • 2篇董光辉
  • 1篇郭少华
  • 1篇魏祥

传媒

  • 1篇水利学报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结构工程师
  • 1篇铁道科学与工...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静荷载试验的群桩沉降简化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群桩沉降预测一直是桩基设计中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桩端桩侧性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群桩沉降简化分析方法。该法直接利用单桩试验预测群桩沉降,把桩端的荷载-位移曲线和桩侧的荷载-位移曲线从单桩静载试验曲线中分开,进而提出了桩端沉降比和桩侧沉降比并给出了计算公式。通常在工作荷载作用下桩端沉降比小于桩侧沉降比,如果把两者等同则会高估了群桩的沉降。对有软弱下卧层的情况,桩端沉降比可能比桩侧沉降比大,因此会低估了群桩沉降。最后通过实例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表明本文方法切实可行。
董光辉杨敏卢俊义
关键词:群桩沉降软弱下卧层Q-S曲线
邻近基坑桩基侧向变形加固控制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当开挖引起邻近桩基变形过大时,需要采取基坑加固措施控制周围土体位移,从而减小开挖对桩基的影响。加固方法分为坑内被动区加固和坑外土体加固,其目的均在于提高土体强度和抵抗变形的能力。通过有限元弹塑性分析,研究了不同加固措施对邻近桩基变形的影响。讨论了加固范围,加固程度,加固位置等对桩基侧向变形的影响,可为基坑变形控制地基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杜金龙杨敏
关键词:基坑加固深层搅拌法开挖桩基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埋管线影响分析被引量:64
2009年
为建立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埋管线影响的评估方法,采用FLAC3D分析基坑开挖对邻近不同管径管线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管径大小对管、土相互作用影响很大;当管径约小于400mm时,管线基本与土体具有相同的位移;管径大于400mm时,应考虑管–土相互作用;此外,管线最大曲率、转角、最大应力和弯矩均发生在基坑端角部20%开挖长度的范围内。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小管径管线变形受力计算的简化分析方法。
杜金龙杨敏
关键词:桩基工程深基坑管线管-土相互作用
基于实测沉降比的群桩沉降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由于单桩试桩曲线包含了丰富的桩土相互作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应了现场土质的力学性态,所以提出利用单桩静载试验来推求群桩沉降.考虑到目前桩基理论计算出来的相互作用系数夸大了群桩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收集了77组单群桩沉降实测资料,利用其中71组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群桩沉降比公式,对其余6组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董光辉杨敏卢俊义
关键词:沉降比单桩沉降群桩沉降
软土基坑逆作开挖的时效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由于软土具有较强的流变性,在分析软土地区基坑逆作开挖时应考虑时间效应。使用土体流变本构模型,结合一具体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计算了软土基坑逆作开挖过程中墙体及墙后土体随时间变化的力学变形性状。分析表明:考虑土体流变的基坑分析方法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围护结构和土体内力变化和位移发展的时间性。这比基坑的弹塑性理论分析方法更接近工程实际;逆作施工使基坑开挖工期延长,在土体流变作用下,墙体变形和地表沉降会相应增大,因此应合理设计施工方案,选择合理开挖速度,减小开挖间歇时间。
杜金龙魏祥杨敏
关键词:逆作法基坑
损伤梁动力特性的空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以钢筋混凝土梁为研究对象,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和结构动力学理论,考虑混凝土的非线性本构关系,通过空间动力有限元分析,得到不同裂纹状态下梁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研究裂纹对简支梁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损伤结构动力特性对损伤的敏感性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高频一定敏感,对低频一定不敏感,应视裂缝位置与振型节点关系而论。
杜金龙郭少华
关键词:动力特性固有频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