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SW-12-I)
- 作品数:5 被引量:148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世杰舒卫先成小英刘恩峰朱育新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贵州红枫湖现代沉积物氮同位素组成反映的废水输入状况被引量:9
- 2006年
- 红枫湖南湖氮主要来源于平坝化肥厂的高氮废水.对贵州红枫湖沉积物柱HF010427的研究显示,沉积物有机氮同位素组成从下向上升高,与平坝化肥厂的工业总产值总体趋势一致.而理论上早期成岩导致相反的结果.因为没有进行污水处理,化肥厂的工业总产值能对应废水的排放状况,说明沉积有机氮同位素组成能记录废水输入状况.该沉积物柱的沉积物吸附态铵氮同位素组成和平坝化肥厂的工业总产值有极为相似的剖面形状,反映附态铵氮同位素组成能较好地再现更详细的废水输入状况.本研究对湖泊废水输入状况的历史调查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肖化云刘丛强
-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有机氮
- 北太湖沉积岩芯中有机氯农药HCH和DDT残留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被引量:12
- 2008年
- 为了探讨有机氯农药HCH和DDT残留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赋存和演化过程,并利用其特有的时间标尺特征分析近现代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湖泊沉积过程,2006年在太湖的竺山湾、梅梁湾利用重力采样器分别采集湖泊沉积岩芯ZS和ML,按1cm间隔分样。测定了两孔岩芯20cm深度以上的HCHs(六六六类)和DDTs(滴滴涕类)残留量,结合测年资料分析了两孔岩芯中近50年来HCHs和DDTs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竺山湾岩芯ZS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分别为0.22~9.70n异/g和0.32~12.34n异/g;梅梁湾岩芯ML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分别为0.18~11.02ng/g和0.52~13.44ng/g。尽管两孔岩芯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不同,但指示的沉积时间一致: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岩芯中HCHs和DDTs残留量均明显增加,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峰值,这与太湖流域有机氯农药HCH和DDT使用的历史相一致,岩芯ZS中HCHs和DDTs残留量以及岩芯ML中HCHs残留量在80年代初以后逐渐降低,这与有机氯农药HCH和DDT在1983年禁止使用的时间相对应。但在岩芯ML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DDTs残留量又明显增加,显示有新的输入源,可能与90年代以来无锡、常州快速发展的“小化工、小农药”排污进入梅梁湾有关。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太湖沉积物中的HCHs和DDTs残留量在沉积岩芯上的变化序列可以作为指示太湖沉积过程的时间标尺,对太湖沉积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舒卫先李世杰
- 关键词:DDTSHCHS沉积岩芯沉积环境意义
- 沉积物金属元素变化的粒度效应——以太湖沉积岩芯为例被引量:19
- 2006年
- 水体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化除了与人为污染有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沉积物粒度、矿物组成等沉积物性质的影响.在进行沉积物金属元素研究中,要充分考虑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粒度效应.本文通过对太湖MS岩芯中17种金属元素、沉积物粒度、矿物组成等指标的分析,研究了金属元素变化特征以及与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关系.MS岩芯金属元素变化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为Al、Fe、K等,该类元素在沉积岩芯中下部含量较高,岩芯上部含量较低;第二类为Na元素,在沉积岩芯中下部含量较低,岩芯上部含量升高.MS岩芯中金属元素与粘土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经沉积物粒度(粘土含量)校正后,沉积岩芯中金属元素含量趋于稳定.因此,沉积物粒度组成(粘土含量)是影响金属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在研究太湖沉积物金属元素变化规律及进行金属污染评价时,应对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粒度校正.
- 刘恩峰沈吉朱育新
- 关键词:沉积物金属元素粒度太湖
-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101
- 2006年
-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水环境资料的分析得出,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由于营养元素的富集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而使水质恶化的过程,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变、水质类别的变化均与湖泊营养水平的演化耦合良好,进而提出湖泊富营养化概念模型,并将湖泊状态分为10类,据此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鄱阳湖为代表的大型过水吞吐型湖泊是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湖泊状态1演化到8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2,以太湖为代表的大中型浅水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1—2演化到80年代的湖泊状态8再演化到90年代的湖泊状态9,以洪湖为代表的中小型浅水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1演化到8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2,以东湖为代表的城市(郊)小型湖泊是由60年代的湖泊状态2演化到70年代以后的湖泊状态9,其中以鄱阳湖、洪湖和太湖为代表的不同类型湖泊进入中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是80年代,太湖进入富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是90年代,以东湖为代表的城市(郊)小型湖泊进入富营养水平的关键转型期则是70年代.因而,不同典型湖泊的营养演化序列是类似的,然而营养演化过程并不是同步的,这与湖泊流域不同的人文和自然条件驱动机制有关.其中,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一定的水环境的负效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保护湖泊水生态环境,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湖泊富营养化概念模型的研究还可为长江中下游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相应的生物目标与化学目标.
- 成小英李世杰
- 太湖ZS孔沉积记录的近50年来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被引量:7
- 2008年
- 通过对太湖北部竺山湾沉积物(ZS孔)钻探,测试ZS孔沉积物^(210)Pb、^(137)Cs、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粒度,研究近代太湖湖泊沉积物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结果表明,ZS孔中^(137)Cs比活度较低(<15 Bq/kg),利用ZS孔^(137)Cs 1963年时标得到平均沉积速率为0.32 cm/a,与应用^(210)Pb的CRS模式获得的近50年来平均沉积速率一致,利用^(210)Pb的CRS模式计算出近50年来沉积通量为0.13~0.75 g·cm^(-2)·a^(-1)),结合沉积物中的TOC、TN和TP浓度,获取了营养盐沉积通量在垂向上的变化,结果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营养盐沉积通量明显增加,谊变化趋势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观测资料相符,有机磷的影响和人类活动被认为是造成近20年来TP沉积通量增加的原因。
- 舒卫先李世杰姚书春
- 关键词:^210PB^137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