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08423)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缪绯刘映峰何维娟庄丛明曾智桓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慢性
  • 3篇病变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性病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心律失...
  • 2篇完全闭塞病变
  • 2篇慢性闭塞
  • 2篇慢性闭塞性病...
  • 2篇慢性完全闭塞
  • 2篇慢性完全闭塞...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闭塞病变
  • 2篇闭塞性
  • 2篇闭塞性病变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附...
  • 1篇惠州市第一人...
  • 1篇清远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缪绯
  • 5篇刘映峰
  • 3篇何维娟
  • 2篇庄丛明
  • 1篇周万兴
  • 1篇朱桂平
  • 1篇张秀丽
  • 1篇傅强
  • 1篇刘芃
  • 1篇林忠伟
  • 1篇邓育芬
  • 1篇雷达
  • 1篇江玲
  • 1篇曾智桓
  • 1篇李健洪
  • 1篇侯文振
  • 1篇马伟东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6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2010年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病变位于血管弯曲部位且闭塞段为长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136例单支冠状动脉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第一根导丝均进入分支血管,125例第二根导丝进入主支血管,11例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进入主支血管,4例球囊无法通过闭塞病变;共植入支架176枚;血管开通121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9%。1例患者术中出现夹层,1例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根据其病变影像学特征,严格筛选患者,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缪绯刘映峰何维娟傅强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冠状动脉
血清白介素6与胱抑素C在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中的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胱抑素C(CysC)、白介素6(IL-6)的变化在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CI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我院接受PCI的老年ACS患者共190例,患者均采用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根据传统的方法定义CIN,测定术前、术后12 h、24 h、48 h的血清肌酐(Cr)值。190例患者中,发生CIN的患者20例为CIN组,在同期未发生CIN的患者(共170例)中随机选取20例作为非CIN组。留取术前、术后2 h、8 h、24 h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值,ELISA法检测IL-6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CIN组中,术后2 h的IL-6水平开始升高,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24 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术后8h、24 h的IL-6水平较非CIN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术后2 h、8 h的CysC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CysC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与非CIN组比较,术后24 h患者的Cys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血清IL-6及CysC水平与造影术后的Cr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老年ACS患者PCI术后,IL-6于术后8 h、CysC于术后24 h即明显升高,时间更早于血清Cr上升,可联合作为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早期预测指标。
庄丛明刘映峰江玲缪绯
关键词:白介素6胱抑素C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剂肾病
2型糖尿病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Lp(a)和ADPN悬浮芯片集成检测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脂联素(ADPN)悬浮芯片集成检测对2型糖尿病(T2DM)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2例UAP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有T2DM病史,对照组50例无T2DM病史。采用悬浮芯片集成检测技术检测两组血清hs-CRP、Lp(a)、ADPN。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s-CRP、Lp(a)升高,ADPN降低(P均<0.05)。结论悬浮芯片集成检测技术检测hs-CRP、Lp(a)、ADPN变化,能快速诊断T2DM并UAP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减少其心血管事件发生。
缪绯李健洪何维娟张秀丽刘芃刘映峰
关键词:2型糖尿病C反应蛋白质脂蛋白A
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丝内膜下循径技术在逆向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刘映峰庄丛明何维娟缪绯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Finecross微导管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Finecross微导管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35例CTO患者,其中20例右冠闭塞,15例前降支闭塞,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血,35例均采用Finecross微导管支撑导丝进行逆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Finecross微导管直接通过侧支循环为25例,经小外径球囊低压力扩张侧支循环血管后Finecross微导管通过侧支循环为8例,手术最终成功30例,3例逆行导丝未通过闭塞病变,无并发症发生;2例Finecross微导管因侧支循环血管迂曲故未通过,其中1例导丝通过后微导管无法通过,且发生心包填塞,经及时治疗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余34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结论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合理应用Finecross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缪绯余志国刘映峰
关键词:冠状动脉闭塞侧支循环
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40例经急诊溶栓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再通后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分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20)及无再灌注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20),于溶栓后1、6个月应用心脏超声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 illip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LVEF值较对照组低(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溶栓治疗再通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心功能预后较差。
马伟东侯文振邓育芬缪绯
关键词: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溶栓治疗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10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观察组,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189例随机抽取10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急诊PTCA治疗。观察组为梗死血管再通后1 min内应用低压力充盈和排空球囊,每一过程约30 s为缺血后适应组;对照组梗死血管再通后3 min内未施加干预。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术中、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结果术中、术后观察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及住院期间病死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采用球囊低压力反复扩张能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
雷达朱桂平林忠伟曾智桓周万兴缪绯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后适应再灌注心律失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