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
- 作品数:9 被引量:75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保通李洪杰王晓鸣李强王峭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陕西关中2018年春季小麦冻害及引发赤霉病调查与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2018年采用田间调查法对陕西关中地区20个县(区)小麦冻害率及受冻畸形麦穗上赤霉病的发病率进行了调查,并对畸形麦穗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了冻害的成因和畸形麦穗感病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策略。结果显示,陕西关中不同地区小麦受冻害程度不同,西北部地区冻害程度严重,冻害率最高可达24%;由室内鉴定可知,受冻麦穗易感染赤霉病菌引发赤霉病,且相同地区的不同品种及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有较大的差异,西部较湿润地区冻害穗赤霉病发病率达80%以上,东部旱塬地区基本在70%以下。表明小麦冻害及冻害穗上赤霉病严重程度存在地区与品种差异性。
- 靳鹏飞朱运启王峭李倩李强王保通
- 关键词:小麦冻害赤霉病
- 2009-2018年陕西省小麦区试品种(系)抗主要病害趋势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为了解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三种主要病害的抗性变化趋势,对来自陕西省各育种单位提供的120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三种病害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200份材料中,879份材料对条锈病表现抗病,303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抗病,295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抗病,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3.25%、25.25%和24.58%。其中,对条锈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有136份、223份和520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33%、18.58%和43.33%;对白粉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中抗的分别有7份、111份和185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0.58%、9.25%和15.42%;对赤霉病表现高抗、中抗的分别有107份和188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8.92%和15.67%,没有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系)。供试材料除抗条锈病频率10年间保持基本平稳外,抗白粉病和赤霉病以及兼抗频率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西农837、XC-29、西农223、9916、9925、陕943、惠麦286等20个品种(系)对1~3种病害具有较好抗性,可作为抗病品种推广或作为抗源材料。鉴定结果表明,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整体较高,对赤霉病与白粉病的抗性整体较差,应当加强综合抗病育种。
- 李娟王文立王峭靳鹏飞巢凯翔李强王保通
- 关键词:区试品种条锈病赤霉病
- 中国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反应与抗病基因检测被引量:49
- 2011年
- 利用来自不同生态区的8个白粉菌菌株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审定(认定)品种、近期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品系和核心种质等小麦材料进行抗病性评价,同时利用与Pm4a、Pm8和Pm2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了相关抗病基因的存在。在148个国家审定品种中有16.9%的品种能够抗多个菌株,其中大多是近10年选育的品种。不同年代审定的品种中感病品种的频率均超过50%。各个小麦生产区抗病品种的频率高低与该地区白粉病的严重性和育种的关注程度有一定关系。在1160份小麦核心种质中抗E09菌株的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比例只有3.4%和4.2%。西南冬麦区和新疆冬麦区入选的品种抗病频率较高,华南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和北方春麦区没有发现抗E09菌株的品种。多菌株鉴定结果表明,263份微核心种质中33.7%的品种表现抗病性,其中大多数品种能够抗1~2个菌株,因此在核心种质的利用中应注意选用抗性强的品种作为轮回亲本,同时有必要构建抗白粉病的应用核心种质,以提高核心种质的利用效果。根据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我国小麦品种有43.2%含有Pm8基因,该基因在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中的频率也很高,特别是在黄淮麦区培育的品种中频率仍高达50%;Pm4a和Pm21基因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培育的品种中。有些抗性突出的品种可能含有其他抗病基因。
- 李洪杰王晓鸣宋凤景伍翠平武小菲张宁周阳张学勇
-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PM21
- 陕西省2015—2016年小麦区试品种(系)的抗白粉病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为了明确陕西省2015-2016年小麦区试品种(系)的白粉病抗性,以陕西省各地采集的白粉菌混合菌系作菌源,分别在苗期采用人工接种、成株期诱发发病的方法对228份陕西省区试品种(系)和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Pm4a、Pm4b、Pm13、Pm17、Pm18、Pm19、Pm21、Pm24、Pm30、Pm2+6、Pm2+Mld、Pm2+6+?、Pm5+6、Pm"XBD"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免疫或高抗;Pm3a、Pm3b、Pm6、Pm4+8、Pm4b+Mli、Pm4+2+?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较弱的抗性,其他基因对供试菌系没有抗病性。228份区试品种(系)中,大多数对白粉病表现为感病,仅有14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病,33份仅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分别占区试品种(系)总数的6.14%和14.47%。
- 宫丹丹杨金叶杜志宏高庆李强王保通
-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
- 28份人工合成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被引量:6
- 2013年
- 本研究采用田间病圃法和人工接种法,对28份人工合成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进行了抗性鉴定。人工合成小麦对这些病害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反应。C2和C20对鉴定的4种病害都具有抗性,C5、C10和C25对这些病害都表现感病。8份材料对Heterodera avenae和H.filipjevi两种病原线虫都表现抗性反应型,有的材料只抗1种线虫。供试材料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较好,其中19份材料表现抗性反应型。9份材料对接种的条锈菌小种CY30、CY31、CY32和CY33均表现抗性反应型,5份材料对叶锈菌小种THT和PHT都具抗性。
- 武小菲李洪杰王晓鸣陈怀谷徐世昌刘太国
- 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抗病性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叶锈病
- 人工合成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被引量:4
- 2013年
- 本研究利用我国不同地区的20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对28份合成小麦材料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利用与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这些合成小麦中Pm2抗白粉病基因。在供试的合成小麦材料中,C7、C14和C2分别抗14~16个菌株,另有6份材料能抗10个以上菌株,C16和C20不抗任何菌株。来自相同杂交组合的材料抗病性表现有很大不同。根据分子检测的结果,C9和C19的扩增片段与Pm2基因相同,但是抗谱分析表明这两个合成小麦对白粉菌的反应型与Pm2基因不同。
- 张宁陆鸣宋凤景赵紫慧黄江吴龙飞王晓鸣李洪杰
- 关键词:白粉病抗病基因
- 施氮量对黑土条件下春小麦品质的影响
- 【研究背景】氮肥是改善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时期均能显著改善小麦的品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也得以提升,但是籽粒产量会降低,而施氮量过低,会严重降低小麦的营养品质。黑土地肥力...
- 刘莹陶志强王德梅杨玉双王雨吕冰马瑞琦朱英杰王玉娇赵广才常旭虹
- 关键词:氮肥黑土氨基酸春小麦
- 文献传递
- 密切关注感染Yr26条锈菌新毒性菌系动向被引量:2
- 2014年
- 针对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感染Yr26基因的条锈菌新毒性菌系可能对我国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带来的影响,就我国小麦抗锈育种利用Yr26基因的现状、该菌系的发现与发展趋势,以及新菌系可能对我国黄淮海主产麦区主栽品种可能造成的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菌系出现后,我国植保、育种和生产推广部门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 王保通康振生
-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
- 2015年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为了明确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以及变化动态,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对2015年采自湖北省6个地(市)的102份条锈病标样进行了群体结构分析,鉴定到已知条锈菌小种(类型)19个,其中CYR33和CYR32是湖北省的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居第一位(40.2%)和第二位(17.65%),其他小种(类型)以水源11类群、Hybrid 46类群以及贵农22类群为主,首次从湖北省标样中监测到贵农22菌系,其出现频率为17.64%。群体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被测条锈病标样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1,表明湖北省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比较丰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95~0.99,相似系数较高,遗传距离较小,群体之间交流广泛,并且毒性遗传结构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
- 王峭马金娟杨立军李强王保通
-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
-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标记研究麦根腐平脐孺孢对小麦根和叶片的侵染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研究麦根腐平脐孺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小麦根腐病和叶枯病)对小麦根系和叶片的侵染过程,建立直观、非破坏性研究病原菌—植物互作的体系。【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gfp导入麦根腐平脐孺孢菌株Bs-1中,对转化子进行荧光表达、PCR验证、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和胞外酶代谢分析。选用与野生型菌株表现相近的转化子Bs-GFP研究麦根腐平脐孺孢对小麦品种矮抗58根和叶片的侵染过程。【结果】转化子Bs-GFP的菌丝和分生孢子表达明亮的绿色荧光,利用基因特异标记扩增证明gfp被整合到真菌的基因组中。对GFP标记菌株Bs-GFP的遗传稳定性和生长特性分析表明,gfp在转化子中能稳定地遗传,菌落的生长速度和胞外酶代谢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菌株Bs-GFP可以在小麦的地下和地上部分引起病症,而且与野生型菌株Bs-1在小麦植株根系和茎基部组织定殖的数量(即CFU值)相近。【结论】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获得表达绿色荧光的麦根腐平脐孺孢菌株可以直观地观察病原菌对寄主的侵染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解析麦根腐平脐孺孢与小麦以及其它禾谷类寄主之间的互作。
- 闫立敏王晓鸣徐荣旗东方阳李洪杰
- 关键词:农杆菌G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