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0162120012)

作品数:8 被引量:117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杰林周科平邓红卫宾峰柯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建筑科学
  • 2篇矿业工程

主题

  • 5篇冻融
  • 5篇核磁共振
  • 4篇冻融循环
  • 4篇核磁
  • 3篇磁共振
  • 2篇岩石损伤
  • 2篇孔隙
  • 1篇单轴
  • 1篇单轴抗压
  • 1篇单轴抗压强度
  • 1篇低品位
  • 1篇低品位矿
  • 1篇动力特性
  • 1篇冻融作用
  • 1篇压比
  • 1篇压强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力学
  • 1篇岩石力学特性
  • 1篇应力-应变曲...

机构

  • 8篇中南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8篇李杰林
  • 7篇周科平
  • 2篇宾峰
  • 2篇邓红卫
  • 1篇杨念哥
  • 1篇张健
  • 1篇李斌
  • 1篇胡振襄
  • 1篇许玉娟
  • 1篇高峰
  • 1篇张亚民
  • 1篇王明球
  • 1篇雷涛
  • 1篇柯波
  • 1篇刘伟杰

传媒

  • 2篇Transa...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矿业研究与开...
  • 1篇煤炭学报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新拌充填料浆核磁共振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为研究充填料浆早期水化过程中水的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探讨新拌充填料浆中水的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和峰面积随水化时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充填料浆早期水化过程中,其T2分布包括3个峰。1号峰为充填料浆中的吸附水产生的信号;2号峰为固体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产生的信号;3号峰为充填料浆中自由水产生的信号。随着水化时间的增加,1号峰的峰面积不断减小,表明充填料浆中水由吸附水转化成化学结合水和自由水;2号峰的峰面积出现波动但总体稳定,说明孔隙水未发生明显变化;3号峰的峰面积不断增加,反映了充填料浆的泌水现象。3个峰的峰面积之和随水化时间不断降低,反映了充填料浆中吸附水转化成化学结合水的进程。
周科平艾凯明张健李杰林
关键词:充填料浆核磁共振
冻融循环条件下风化花岗岩物理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为研究风化岩石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物理特性的变化情况,选取风化花岗岩为试样,在冻结温度为-40℃,融解温度为20℃条件下分别进行0,10,20和30次冻融循环实验,并进行单轴抗压强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风化岩石的质量在冻融后增大,且每组岩样的平均质量变化率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风化花岗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冻融系数、风化程度系数都逐渐降低;在30次冻融循环作用下,岩样由中等风化岩变为强风化岩。
李杰林周科平张亚民许玉娟
关键词:冻融循环风化花岗岩风化程度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大理岩卸荷损伤演化规律研究被引量:30
2014年
为研究岩石在卸荷作用下的细观结构损伤破坏规律,对大理岩岩样分别进行不同初始围压、不同卸荷围压比的常规三轴加–卸载试验,并对卸荷后的岩样进行核磁共振(NMR)测量,得到不同卸荷围压比作用后大理岩的弛豫时间T2谱分布、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成像图像。结果表明:(1)随着卸荷围压比的增大,T2谱曲线不断右移,T2谱面积不断增大,孔隙度不断增大,反映出岩样内部损伤不断加剧;(2)小孔隙的谱峰不断右移,但谱峰面积较小,反映出岩样内部小孔隙的孔径不断增大,但数量变化具有随机性,对岩样孔隙度变化影响微弱;卸荷围压比75%附近存在一临界值,小于临界值时,岩样内部不断产生新的细小裂纹,大于临界值时,产生新裂纹的趋势则受到遏制;(3)大孔隙的谱峰不断右移,谱峰面积值较大且不断增大,占总谱面积的96%以上,反映出岩样内大孔隙孔径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对岩样的孔隙度和损伤程度起主导作用;(4)核磁共振图像动态地显示了不同卸荷围压比作用后岩样内部孔隙和裂隙的扩展、演化过程。
周科平胡振襄李杰林高峰王明球
关键词:核磁共振岩石损伤
砂岩细观结构冻融损伤特征的核磁共振研究(英文)被引量:12
2016年
为了研究砂岩细观结构的冻融损伤特性,对砂岩共进行了180次冻融循环实验,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对冻融循环后的岩样进行了检测和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并采用分形理论计算了砂岩经历不同冻融循环后孔隙发育的分形维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砂岩的质量、孔隙度、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_2分布均会增大;核磁共振T_2谱分布表明,经历180次冻融后,砂岩的孔隙尺寸均会增大,尤其是中、小尺寸孔隙增大明显;在冻融作用下,砂岩的孔隙结构演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出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李杰林周科平刘伟杰邓红卫
关键词:冻融循环岩石损伤细观结构分形维数
反循环钻品位控制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提高矿山资源回采率,减低矿石的贫化损失,可以为矿山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矿业软件为平台,共享地质数据、测量信息、采矿设计等信息,从而实现露天矿反循环钻品位控制数字化管理的工作流程。以某金矿为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利用三维矿业软件,结合反循环钻取样工艺,建立RC品位控制孔数据库、二次圈定矿体模型、建立块体模型、指导生产作业的步骤和数字化技术,为提高露天开采中矿石的贫化损失控制能力和资源回采率提供了借鉴经验。
李杰林原广武张兴生
关键词:低品位矿露天开采数字化矿山
冻融循环下砂岩动力特性及其破坏规律被引量:9
2016年
冻融作用下岩石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对揭示岩石冻融损伤机理及寒区岩体工程冻融灾害防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选取5组砂岩试样,按照-30~20℃的温度范围开展0、20、40、60和80次的冻融循环,并利用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对冻融循环后的试样开展冲击气压为0.45 MPa的动态力学试验,从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动态强度、峰值应变和破坏形式等方面对冻融循环下砂岩的动力性特性和破坏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岩的动力学性能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主要的力学指标如动态弹性模量、动态强度及峰值应变均有所劣化;砂岩内部损伤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累积,但累积速度不均匀,当冻融次数为40时,速度变缓,这一现象在砂岩饱水质量、孔隙度、强度和峰值应变曲线上都有体现;砂岩的破坏程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循环次数为0~40时,其破坏形式与未冻融时类似,以轴向的拉伸破坏为主;当循环次数为60和80时,试样碎块呈均匀细小化分布。
杨念哥周科平雷涛李杰林宾峰
关键词:冻融循环砂岩岩石力学特性
冻融后花岗岩孔隙发育特征与单轴抗压强度的关联分析被引量:32
2015年
为了研究冻融后岩石的孔隙特征与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冻融后的花岗岩进行了核磁共振测试和力学试验,分别分析了NMR孔隙度和谱面积与单轴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将岩石核磁共振成像结果与力学破坏特性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的发育程度对岩石的力学损伤有重要的影响,岩石的NMR孔隙度和谱面积与单轴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式均为指数分布,岩石内部的孔隙分布情况与其力学性质和宏观破坏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采用分形理论对冻融后花岗岩的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得出了冻融花岗岩孔隙发育的分形维数。分析表明,冻融作用下岩体内的裂隙产生及其演化具有自相似性,分形维数值越大,孔隙越发育,其单轴抗压强度就越小。
李杰林周科平柯波
关键词:核磁共振冻融核磁共振成像
冻融作用下岩石的微观损伤及动态力学特性(英文)被引量:24
2015年
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的微观损伤及动态力学特性,对5组均质砂岩进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冻融试验,并对冻融后的砂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冲击荷载试验,获得冻融作用下砂岩的微观损伤特征及动态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孔隙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冻融初期的孔隙度增长率趋缓,在达到一定冻融循环次数后孔隙扩展加快;不同尺寸的孔隙比例随冻融循环次数呈动态变化,且孔隙结构总体趋向多尺寸分布发展;冻融砂岩的动态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分为4个阶段,相比静态曲线其压密阶段不明显;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砂岩的弹性模量和动态峰值强度逐渐减小,而峰值应变则有所增大;砂岩孔隙度越大,动态峰值强度越小,且拟合曲线呈多项式分布。
周科平李斌李杰林邓红卫宾峰
关键词:岩石冻融循环核磁共振孔隙结构应力-应变曲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