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ISSASIP0602)

作品数:7 被引量:223H指数:7
相关作者:梁音潘贤章杨轩史德明张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土壤侵蚀
  • 3篇南方红壤
  • 3篇红壤
  • 2篇水土
  • 2篇水土流失
  • 2篇侵蚀力
  • 2篇流域
  • 2篇南方红壤区
  • 2篇降雨
  • 2篇降雨侵蚀
  • 2篇降雨侵蚀力
  • 2篇河流域
  • 1篇动态监测
  • 1篇遥感
  • 1篇遥感技术
  • 1篇雨量
  • 1篇日雨量
  • 1篇水土流失动态
  • 1篇水土流失现状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梁音
  • 6篇潘贤章
  • 4篇杨轩
  • 3篇史德明
  • 2篇穆欢
  • 2篇孙波
  • 2篇张斌
  • 2篇田刚
  • 1篇王宝良
  • 1篇陈效民
  • 1篇李德成
  • 1篇刘通
  • 1篇苏春丽

传媒

  • 3篇土壤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土壤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几种降雨侵蚀力模型在潋水河流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在分析江西兴国县潋水河流域东村水文站1967~2005年逐日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国内外常用的6种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即周伏建等(A)、章文波等(B)、吴素业(C)、史志华等(D)、Wischmeier等(E)和CREAMS(F)模型,分别计算其降雨侵蚀力大小。用有效系数和相对偏差对各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C比较理想,在计算降雨侵蚀力时具有较高的有效系数(0.97)和较低的相对偏差(0.073)。月雨量模型(A、C、E)与日雨量模型(B、D、F)相比,具有较高的有效系数和较低的相对偏差,说明月雨量模型要优于日雨量模型。从趋势系数来看,这两类模型的趋势系数均值分别为0.058和0.196,均为正值,说明39年来潋水河流域年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后者高于前者,说明用日雨量模型计算的年R值,其增加趋势高于月雨量模型。
田刚梁音陈效民刘通
关键词:土壤侵蚀降雨侵蚀力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被引量:127
2008年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梁音张斌潘贤章史德明
关键词:水土流失南方红壤丘陵区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动态演变趋势分析被引量:28
2009年
利用水利部3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结合实地抽样调查,分析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演变态势:南方8省区水土流失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10.5万km2增加到2002年的19.6万km2,净增加了9.1万km2,1986年前呈增加趋势,之后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到1996年实现了治理大于破坏的历史性转变。不同时段水土流失演变的趋势和增减速率各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减幅度在减小。抽样结果显示,2002—2005年的3年间,南方8省考察区水土流失面积共减少约4500km2,年均减幅为1.2个百分点,按此速度估算,南方8省区19.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需要130年以上的治理时间,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梁音张斌潘贤章李德成史德明穆欢杨轩
关键词:水土流失
基于日降雨信息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被引量:25
2010年
在分析浙江省兰溪和嵊州8年共402次自记降雨过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月侵蚀性雨量(Pmer)、月侵蚀性降雨日数(Dmer)和月内最大3日雨量(Z3m)等3个指标,同时定义了Pmer、Dmer和Z3m的计算方法,并将其引入到降雨侵蚀力模型之中。结果发现:利用Pmer、Dmer和Z3m等指标所建立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其相对偏差为9·9%,而传统单因子雨量指标所建立的模型,其相对误差为21·6%,显然,前者优于后者。
杨轩梁音方继青潘贤章穆欢王宝良
关键词:日雨量侵蚀性降雨
基于EI的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县域差异与趋势分析被引量:20
2009年
提出了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值)的新算法,并利用多项式方程模型法确定剧烈侵蚀强度的侵蚀模数中值为18700tkm-2a-1,还确定了各侵蚀等级的权重分值。利用新方法计算了南方红壤区476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市和区,简称县,下同)在1996年和2002年两个年度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在GIS支持下,分析了EI值的时空变化。从时间上来看,南方红壤全区的EI值从1986年的3.81降低至2002年的3.02,呈递减趋势,说明该时间段红壤区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1996年至2002年5年间,红壤区476个县中,EI值增加的有163个,EI值减少的有285个,EI值保持不变的有28个,分别占红壤区总县数的34.2%、59.9%和5.9%。EI值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和浙江3省,而指数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湖南,特别是广东省,EI值增加的区域面积较大,说明土壤侵蚀较为轻微的广东省,近年来土壤侵蚀有加重的趋势。
梁音杨轩苏春丽孙波潘贤章
关键词:南方红壤区
不同监测方法对土壤侵蚀监测结果的影响——以江西省潋水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2
2008年
分析土壤侵蚀监测的尺度大小问题,认为在南方红壤区,区域尺度面积范围在500 km2以上较为合理,属于土壤侵蚀宏观监测范畴。将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法、RUSLE模型法和流域卡口站观测法3种方法应用于江西省兴国县潋水河中尺度流域内,进行土壤侵蚀监测及对比。结果表明: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法监测的2000年土壤侵蚀量最大,约是流域卡口站观测结果的6.2倍,约是模型法监测结果的1.9倍,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卡口站观测法只观测了悬移质输沙量,推移质输沙量无法观测。此外,利用模型法,不同比例尺DEM对监测结果影响很大,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和微度级别上。在分析不同监测方法对土壤侵蚀监测结果差异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土壤侵蚀宏观监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梁音田刚潘贤章史德明杨轩
42年来兴国县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域,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6个不同时段的黑白航片、MSS影像和TM数据为信息源,在建立土壤侵蚀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对全县3 215 km2范围内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县从1958—2000年42 a期间,土壤侵蚀的变化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前,全县的侵蚀面积在2 000 km2左右;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初到2000年,该县被列为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区,侵蚀面积在18 a间共减少了739 km2,平均每年减少41 km2。将1992与2000年的土壤侵蚀图叠置分析可以看出,该县5个侵蚀等级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侵蚀等级的转变方面,大约有34%的侵蚀面积,其侵蚀等级发生了改变,其中以改变一个等级的面积为主,大约有66%的侵蚀面积其侵蚀等级未发生变化,说明兴国县的土壤侵蚀已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
梁音潘贤章孙波
关键词:土壤侵蚀动态监测遥感技术GIS空间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