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1BppZLjj2060031)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张英才刘剑戎许世磊杨扬易慧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术后
  • 2篇肝移植
  • 1篇胆道
  • 1篇胆道病
  • 1篇胆道病变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生成
  • 1篇血小板生成素
  • 1篇血小板输注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异基因
  • 1篇早期肠内营养
  • 1篇造血
  • 1篇造血干
  • 1篇造血干细胞
  • 1篇造血干细胞移...
  • 1篇造影
  • 1篇人血
  • 1篇人血小板生成...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杨扬
  • 2篇许世磊
  • 2篇刘剑戎
  • 2篇张英才
  • 1篇吕海金
  • 1篇安玉玲
  • 1篇熊亮
  • 1篇陈规划
  • 1篇魏绪霞
  • 1篇宋朝阳
  • 1篇易小猛
  • 1篇陆志刚
  • 1篇郑荣琴
  • 1篇易慧敏
  • 1篇涂三芳
  • 1篇任杰
  • 1篇吴秉毅
  • 1篇何颖芝
  • 1篇李玉华
  • 1篇杨卿

传媒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小板重建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HSCT)后d3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uTPO)对移植后患者血小板重建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方法根据PBHSCT后d3是否使用rHuTPO的情况,将2011年在本科接受PBHSCT的40名患者分为rHuTPO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中接受3种不同移植物来源(自体造血干细胞、HLA异基因相合造血干细胞和HLA单体型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患者移植后血小板重建、输注血小板次数等相关指标。结果 HLA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中,rHuTPO治疗组(n=4)和对照组(n=6)患者移植后Plt升至>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9.33±4.03)d,(23.75±8.78)d,血小板输注次数中位数分别为5.5次、11.5次(P>0.05)。HLA异基因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中,rHuTPO治疗组(n=8)和对照组(n=10)患者移植后Plt升至>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4.50±4.22)d,(16.13±6.58)d,血小板输注次数中位数分别为3.0次、4.0次(P>0.05)。在HLA单体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中,rHuTPO治疗组(n=8)和对照组(n=4)患者移植后Plt升至>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6.50±7.14)d、(23.63±5.50)d(P>0.05),Plt升至>50×109/L的时间分别为(20.25±7.23)d、(31.75±5.23)d(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中位数分别为3.0次、12.5次(P<0.05)。结论 HLA异基因单体型相合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3应用rHuTPO有助于移植患者血小板较快生成并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
何颖芝吴秉毅宋朝阳李玉华涂三芳陆志刚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LA血小板输注
一种新型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模式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寻找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s)的新模式。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行原位肝移植手术后确诊为ITBLs的80例受者。其中,传统模式组37例受者在出现ITBLs症状后接受药物治疗,明确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再次肝移植。早期诊断与干预模式(EDIM)组43例受者接受预防性药物治疗,定期行胆道超声造影,出现ITBLs征象时给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明确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再次肝移植。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初诊为ITBLs的时间、采取介入治疗的时间及移植肝丢失时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法比较两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结果传统模式组受者和EDIM组受者术后初诊为ITBLs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6±31)d和(24±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5.136,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从确诊为ITBLs到采取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05±42)d和(58±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7.035,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死亡受者分别为8例和7例。传统模式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分别89.2%,54.1%,EDIM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分别95.3%,81.3%,传统模式组受者移植肝1,3年生存率均低于EDIM组(χ2=4.219,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移植肝丢失时间分别为(25±9)个月和(33±10)个月,传统模式组出现移植肝丢失时间早于EDIM组(t=-2.085,P=0.018)。结论早期诊断和干预ITBLs的新型模式可以延长术后移植肝存活时间,延迟移植肝丢失时间,提高ITBLs的整体治疗效果。
张英才刘剑戎许世磊杨卿任杰郑荣琴杨扬陈规划
关键词:缺血型胆道病变肝移植超声造影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肝炎肝移植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肝炎肝移植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2 年6 月至2014 年4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32 例重症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其中肠内营养组14 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2±9)岁.肠外营养组16 例,男14 例,女2 例;平均年龄(44±10)岁.肠内营养组术后1 d 经胃空肠管注入温水、乳果糖,术后2 d开始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并逐渐加量至1 000 ml/d,同时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组术后即给予肠外营养,两组均待肠道功能完全恢复后开始正常饮食.分别于术前、术后1、10 d 抽取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观察患者术后2 周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肝肾功能及感染发生情况.两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t 检验或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6.1±1.4)d,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的(10.6±3.8)d(t=-4.21,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10 d 的ALT、AST、TB、前白蛋白、尿素氮(BUN)中位数分别为106(50~163) U/L、62(27~135) U/L、67(35~116) μmol/L、201(105~389) mg/L、12.5(6.4~18.8)mmol/L,与肠外营养组的276(46~716)U/L、119(33~447)U/L、131(89~391)μmol/L、162(103~238)mg/L、26.1(12.9~37.6)mmol/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3.15,-4.01,2.93,-3.79;P〈0.05).术后2 周内肠内营养组感染发生率为43%(6/14),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69%(11/16)( 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肝肾功能和营养状态,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恢复.
刘剑戎许世磊安玉玲吕海金易小猛魏绪霞熊亮张英才杨扬易慧敏
关键词:肠道营养胃肠外营养肝炎肝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