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2121)
- 作品数:16 被引量:144H指数:9
- 相关作者:吕爱平查青林宋跃进苏励刘维更多>>
- 相关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从舌象的动态变化看中、西药作用之差异——附469例RA多中心临床病例分析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 :了解中、西药作用之差异。方法 :对 469例RA多中心临床病例舌象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采用分类变量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方法 ,对中、西药组舌质、舌苔的变化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并比较有效与无效病例舌象变化的差异。结果 :舌象随治疗时间的推移而不同 ,不同时间点的舌象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中、西药对舌质的影响不同 ,P <0 0 5 ,但舌苔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中药组舌质从舌紫暗或夹有瘀斑瘀点转为舌淡红者较多 (30∶1 4 ) ,西药组舌红转为舌淡红较多 (2 0∶1 2 ) ;舌象变化在有效与无效病例中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中、西药对舌象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
- 查青林林色奇何羿婷闫小萍苏励宋跃进曾升平刘维冯兴华钱先朱婉华吕爱平
- 关键词:舌象西药分析方法
- 血小板数量与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数量变化与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疗效的相关关系。方法来自9个临床中心的356例确诊活动期RA病例,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184例)和西药治疗组(172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口服雷公藤多甙片、益肾蠲痹丸)和辨证用药以双手X线分级作为RA关节损伤程度的判断指标,以ACR20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分别对不同X线分级RA患者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与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数量与X线分级相关,血小板数量高的患者关节损伤程度也高;经过中西医治疗方案治疗后,X线分级为Ⅱ、Ⅲ级、中药治疗有效的患者血小板数量普遍低于无效患者;X线分级为Ⅲ级、西药治疗有效的患者血小板数量普遍低于无效患者。结论血小板数量与药物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可作为RA治疗方案适应证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 查青林何羿婷卢毓雄喻建平闫小萍苏励宋跃进曾升平刘维冯兴华钱先朱婉华吕爱平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数量疗效
- 历代医家治疗痹证医案的证候频数统计分析被引量:12
- 2007年
- 简晖张启明刘学文查青林吕爱平
- 关键词:痹证证候频数
- 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分布规律调查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了解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候分类特点。方法:以《中国青年报》为载体,对全国各地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中筛选出数据可靠的脑血管疾病问卷进行症状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数据分析在SAS8.2软件上进行。结果:213例脑血管患者的103项症状可聚为23类,中医气虚、肝郁和肾虚症状的发生频率均大于50%。结论:采用变量聚类分析方法可较好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的分布规律进行科学分类,分类结果与中医辨证理论较吻合;脑血管疾病患者以气虚、肝郁和肾虚证候常见。
- 宣江雷金石吕爱平林色奇查青林
-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症状问卷调查聚类分析证候
- 基于神经网络分析方法探索类风湿关节炎证病信息对疗效的预测作用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方法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证候疾病信息对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397例确诊为活动期RA的病例来自9个临床中心,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3例和西药治疗组19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治疗前后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和西医疾病诊查指标,治疗效果用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the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20,ACR20)判断,抽取患者初诊时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在SAS8.2上实施。通过单因素探索性分析,计算疗效与变量的比数比,以P<0.2作为入选模型的标准;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以疗效为分层变量,随机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占75%)和验证集(占25%),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数据分析模型中,中药治疗组共纳入18个变量,西药治疗组纳入24个变量。中药治疗组中,晨僵、关节肿胀数、免疫球蛋白M、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和关节疼痛等与疗效正相关,病程和夜尿多与疗效呈负相关。西药治疗组中,血沉、腰膝酸软、苔白、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和关节肿胀等与疗效呈正相关,苔黄、舌红、白细胞检测与疗效呈负相关。在随机选取的验证集患者中,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作用表现为:RA中药治疗方案使用中,可预测20%患者有效率达到90%;RA西药治疗方案使用中,可预测20%患者有效率达到100%。结论:根据证候疾病信息与中西医疗法疗效的临床数据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显示证病信息对疗效的预测作用。
- 查青林何羿婷闫小萍苏励宋跃进曾升平刘维冯兴华钱先朱婉华林色奇吕诚吕爱平
- 关键词:神经网络模型类风湿关节炎数据分析
- 类风湿关节炎寒热属性分类及其对中西药疗效的影响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寒热属性分类规律及其对中、西药疗效的影响。方法:397例来自多中心的RA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病例,随机分为中药组203例和西药组19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按ACR20标准评价治疗3个月和6个月的疗效。观察患者初诊时寒热相关症状和舌象13项,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患者分为寒证和热证,分类结果与中医师辨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寒、热证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因子分析分类结果与医生辨证的结果一致。西药组3个月疗效中寒证患者有效率51.67%,热证为29.09%;6个月疗效中寒证有效率为88.52%,热证为55.36%,寒证疗效均高于热证,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再分类有利于提高治疗方案的针对性。
- 查青林何羿婷吕爱平
- 关键词:证候类风湿关节炎
- 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因子分析及其与疗效的关系被引量:22
- 2005年
- 目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并探讨其结果与中西药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413例确诊为活动期RA病例来自9个临床中心,采用各中心控制的简单随机化方法分成中药组(209例)和西药组(20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治疗前后收集患者18项常见症状。治疗效果用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the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20%improvement,ACR20)判断。应用SAS8.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症状的分类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公因子得分变化与疗效关系用方差分析。结果18项症状因子分析得到4个公因子,较好地反映关节局部病情以及中医寒证、虚证、热证的症状;中、西药治疗对反映关节病情的公因子影响一致,均具有改善作用,但中药治疗对虚证症状的公因子改善优于西药组。结论因子分析能够对中医辨证过程中重要因素症状进行分类研究,因子分析结果与传统证候分类有一致性;对公因子与疗效关系的探索,能更好地显示中药疗效的特点。
- 何羿婷查青林阎小萍苏励宋跃进曾升平刘维冯兴华钱先朱婉华林色奇吕诚吕爱平
- 关键词:症状疗效类风湿性关节炎
- 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公因子与中西药疗效的关系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在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症状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公因子与中西药疗效的关系。方法:将413例确诊为活动期RA的病例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9例和西药治疗组20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口服扶他林缓释片、甲氨喋呤和柳氮磺胺吡啶,中药治疗包括雷公藤多苷片、益肾益蜀痹丸和辨证用药。利用美国风湿病学会20(ACR20))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数据分析在SAS8.2软件上进行,对18项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因子分析结果与疗效进行χ2检验。结果:18项症状因子分析得到4个公因子,能较好地反映关节局部病情以及中医寒证、虚证、热证的症状。西药的总体疗效优于中药。治疗第12周,中药对非虚证的疗效优于对虚证的疗效;治疗第24周,西药对寒证的疗效优于对非寒证的疗效。结论:RA症状的因子分析结果与中医辨证相关,同时症状组合与疗效有相关性。因此要加强症状对疗效影响的研究。
- 何羿婷查青林喻建平谭勇吕诚吕爱平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统计学
- 从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探讨胃炎中医四诊信息的规律性被引量:1
- 2007年
- 我们以前针对一种疾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在西医诊断中不被重视的症状或症状组合与疾病的一些客观指标有相关关系,同时,一些症状组合与一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也有相关关系。本研究从多篇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现代临床研究文献入手,分析总结症状和舌、脉象的内在规律,初步探索中医四诊信息的规律性以及与中医证候分类的关系。
- 查青林喻建平王江于烨刘学文吕爱平
- 关键词:四诊信息中医药胃炎
- 从中医药治疗肾炎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探讨肾炎中医四诊信息的规律性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利用中医药治疗肾炎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探讨肾炎中医四诊信息的规律性。方法: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肾炎现代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频数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文献中四诊信息的规律性。结果: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肾炎四诊信息可以分为四类:疾病诊断相关症状或体征、疾病诊断相关症状或体征的中医特征性描述、疾病诊断不太相关的全身症状或体征、疾病诊断无关的舌脉象。症状出现频率高的是疾病诊断相关症状。运用聚类分析将这28项症状和舌脉象聚类为2类,能分别代表中医气阴两虚、外感风邪和气阴两虚、外感风寒证候类型。若将这28项症状和舌脉象聚为10类,则分别代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辨证过程中证候分类的常见症状或舌脉象的组合。结论:从统计学角度出发,肾炎现代文献中的中医四诊信息具有规律性,同时该规律性与中医学辨证理论一致。
- 查青林喻建平罗翀于烨刘学文吕爱平
- 关键词:四诊信息中医药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