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625)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吴云锋张珏武科科李毅然侯伟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植原体
  • 4篇小麦
  • 2篇小麦蓝矮病
  • 2篇小麦蓝矮病植...
  • 2篇内切葡聚糖酶
  • 2篇蓝矮病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结构
  • 1篇原核表达
  • 1篇致病性测定
  • 1篇溶血素
  • 1篇品种抗病性
  • 1篇葡聚糖酶基因
  • 1篇种群
  • 1篇系统进化分析
  • 1篇小麦黄矮病
  • 1篇小叶
  • 1篇小叶病
  • 1篇酶基因
  • 1篇膜区

机构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6篇吴云锋
  • 4篇张珏
  • 3篇张春平
  • 3篇于祥泉
  • 2篇赵震
  • 2篇侯伟
  • 2篇孙润红
  • 2篇张昊
  • 2篇杨洋
  • 1篇魏婷
  • 1篇李正男
  • 1篇李毅然
  • 1篇宋加贵
  • 1篇李艳
  • 1篇武科科
  • 1篇陈旺
  • 1篇武占敏
  • 1篇陶烨

传媒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小麦黄矮病品种抗病性调查及种群多重PCR检测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解当前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在利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小麦抗病性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并检测了陕西省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以验证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07年田间BYDV自然发病率高达86.5%,2008年和2009年发病率降低,分别为10.6%和14.0%,不同年份间自然发病率差异大。2009年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品种和资源发病率较自然发病率升高43.7个百分点,而已感病材料的发病率变化不大。小冰麦×小偃22(F_1)、小偃22×小偃6号(F_1)、石5144×小偃22(F_2)等分离群体和小冰麦、豫麦34等小麦品种部分植株感病初期发病级别分别达到3、2、5、5、6级,而后期级别分别降至0、0、1、2、0级,表现出恢复现象。小偃6号、小偃54、小偃597等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2009年人工接种后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达总调查材料数(157种)的13.5%。秦丰148、西农402、陕715、西农979四个品种连续三年表现抗病。利用多重PCR体系检测了杨凌地区的8个田间自然发病样品,发现混合感染现象严重,PAV感染率达到25%,也证明多重PCR体系稳定可靠。
于祥泉陈旺吴云锋赵震张昊
关键词:抗病性种群多重PCR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FrvX基因的克隆及致病性测定
2010年
【目的】克隆小麦蓝矮病(WBD)植原体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FrvX),验证其在植原体侵染寄主中的作用,为更好地防控小麦蓝矮病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从小麦WBD植原体中扩增到FrvX全基因,将其插入到病毒载体pgR107中,构建重组病毒载体pgR107-FrvX,用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本氏烟草,观察烟草表型的变化。【结果】FrvX基因全长1071bp,编码356个氨基酸。重组病毒载体接种烟草22d后,有9株烟草植株表现出明显的花叶、黄化症状,RT-PCR检测到发病植株接种7d后的叶片有FrvX基因的转录。【结论】FrvX基因接种烟草导致烟草表型发生变化,推测其与植原体病害的发生有关。
张珏赵震吴云锋张春平
关键词:小麦蓝矮病植原体致病性测定
竹小叶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2011年
2008年在杨凌采集到具有典型植原体侵染症状的菲白竹,应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1和R16F2n/R16R2对其进行检测,巢式PCR得到约1.2 kb的特异性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属于翠菊黄化组(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与该组成员同源性均在98%以上。随后用16SrⅠ组和Ⅴ组特异引物对R16(Ⅰ)F1/R16(Ⅰ)R1和R16(Ⅴ)F1/R16(Ⅴ)R1也证明其属于翠菊黄化组,RFLP分析表明该植原体属于16SrⅠ-B亚组。植原体侵染菲白竹在中国属首次报道。
张春平武占敏李正男张珏宋加贵杨洋吴云锋
关键词:植原体RRNA基因RFLP系统进化分析
柳树黄化病植原体的分子分类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柳树黄化病是一种重要的植原体病害,本研究旨在明确柳树黄化病植原体(Willow Yellow phytoplasma,WY)的分类地位,为进一步开展致病性和防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植原体特异引物通过PCR方法从患病植株DNA中扩增植原体16S rDNA基因和核糖体蛋白基因(ribosomal proteins gene,rp),对所得的序列进行分析,构建同源进化树,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巢式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首次从柳树黄化病植原体中分离出了16S rDNA基因和rp基因,大小分别为1246bp和1212bp。通过对植原体16S rDNA和rp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和RFLP分析,发现该分离物与16SrI组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以上,与16SrI-C亚组中的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同源性高达99.8%(16SrDNA)和99.6%(rp),且RFLP分析与16SrI-C亚组的植原体有相同的酶切条带。【结论】柳树黄化植原体应划分于16SrI-C亚组。
魏婷吴云锋侯伟武科科李毅然张珏孙润红
关键词:RFLP分析核糖体蛋白巢式PCR
小麦蓝矮植原体溶血素及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分离、蛋白结构功能的预测及原核表达
本文利用小麦蓝矮病植原体16SrDNA基因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鉴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是属于植原体16SrI组,完成了小麦蓝矮植原体的分类,分析了免疫收列膜蛋白(Imp)基因的克隆和分子特性,小麦蓝矮植原体寄...
侯伟张珏吴云锋张春平于祥泉刘萍张昊
关键词:小麦蓝矮病植原体溶血素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分离蛋白结构原核表达
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的跨膜区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根据跨膜区预测结果,设计ImpF1/ImpR1和ImpF2/ImpR2两对特异性引物。以ImpF1/ImpR1,ImpF1/ImpR2,Imp-F2/ImpR1和ImpF2/ImpR2共4个组合经PCR扩增得到4个目标片段,即:免疫膜蛋白Imp基因的全长(Imp-B);切除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N);切除N-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C);切除N-和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经酶切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并转入E.coliBL21(DE3)PlysS菌株中。SDS-PAGE电泳验证,只有切除N-、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得到大量表达,结果表明: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跨膜区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根据跨膜区预测结果,设计ImpF1/ImpR1和ImpF2/ImpR2两对特异性引物。以ImpF1/ImpR1,ImpF1/ImpR2,Imp-F2/ImpR1和ImpF2/ImpR2共4个组合经PCR扩增得到4个目标片段,即:免疫膜蛋白Imp基因的全长(Imp-B);切除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N);切除N-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C);切除N-和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经酶切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并转入E.coliBL21(DE3)PlysS菌株中。SDS-PAGE电泳验证,只有切除N-、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得到大量表达,结果表明: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跨膜区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孙润红于祥泉陶烨杨洋吴云锋张银武李艳
关键词:跨膜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