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448)

作品数:22 被引量:69H指数:5
相关作者:严小军徐继林周成旭周海波李艳荣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8篇微藻
  • 5篇海洋微藻
  • 4篇脂肪酸
  • 4篇质谱
  • 4篇色谱
  • 4篇相色谱
  • 4篇硅藻
  • 3篇液相
  • 3篇液相色谱
  • 3篇挥发性
  • 2篇电场
  • 2篇脂质
  • 2篇质谱法
  • 2篇滩涂贝类
  • 2篇同位素
  • 2篇种群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静电
  • 2篇静电场
  • 2篇挥发性成分

机构

  • 21篇宁波大学
  • 2篇宁波出入境检...
  • 1篇上海出入境检...

作者

  • 18篇严小军
  • 17篇徐继林
  • 14篇周成旭
  • 4篇周海波
  • 4篇李艳荣
  • 3篇李艳
  • 3篇李双
  • 2篇钟莺莺
  • 2篇陈娇
  • 2篇陈海敏
  • 2篇刘宝宁
  • 2篇马斌
  • 2篇陈娟娟
  • 2篇骆其君
  • 2篇陈文笔
  • 2篇周率
  • 2篇陈姣
  • 1篇蒋莹
  • 1篇陆娟
  • 1篇陈树兵

传媒

  • 7篇生物学杂志
  • 5篇宁波大学学报...
  • 2篇食品科学
  • 1篇分析化学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色谱
  • 1篇Chines...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3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分辨质谱快速检测人体尿液中常见毒品被引量:5
2017年
通过高分辨质谱(分辨率70000)对人体尿液中常见5种毒品进行快速筛查测定,避免了复杂的前处理过程,通过比较其保留时间、质荷比、以及同位素丰度比,不需要对其进行二级扫描,即可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5种毒品在0.5~20 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5,定量限为1.0μg/kg,回收率范围83.7%~101.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方法可用于尿液样品中常见毒品的快速确证检测。
李双曹苏仙杨亮钟莺莺王传现李晓虹刘夏陈树兵
关键词:毒品尿液
营养盐对假微型海链藻中鞘脂合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SPT)是鞘脂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影响生物体内鞘脂的含量.该实验利用荧光定量PCR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营养盐对假微型海链藻中SPT表达及鞘脂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SPT在微藻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其鞘脂的合成,且P饥饿促进SPT的表达和细胞内神经酰胺的合成,进而影响假微型海链藻的生长;而N饥饿抑制SPT的表达和细胞内神经酰胺的合成及假微型海链藻的生长.
黄莉莉陈文笔李艳荣徐继林陈海敏朱竹君周成旭严小军
关键词:营养盐鞘脂
9种海洋硅藻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二烯醛、2-己烯醛、2-壬烯醛、2,4-庚二烯醛等是硅藻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构成物质,十四烷、十五烷、1-十五烯、十六烷等烷烃类是硅藻中含量仅次于醛类物质的挥发性成分,3,5-辛烯基-3-酮等短链酮类和1-辛烯基-3-醇是硅藻中含量较高的酮类和醇类物质,9种硅藻中均检测二甲基硫的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壬醛、8-十七碳烯、1-戊烯-3-酮、1-己烯-3-醇、2,6-二甲基-苯酚,它们决定了不同的硅藻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对硅藻的饵料价值、养殖生物的肉质风味、水环境的异味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陈姣徐继林李艳周成旭严小军
关键词:海洋硅藻挥发性成分
6种海洋微藻β-葡聚糖的累积特征及其免疫活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跟踪检测6种海洋微藻在生长过程中单位细胞β-葡聚糖的含量变化,分析其累积时期、累积速率以及提取制备的得率和纯度,并对几种微藻来源的β-葡聚糖进行免疫活性检测。结果表明:β-葡聚糖在微藻种群增殖的平台期累积量最大,不同种类的微藻细胞累积β-葡聚糖能力差异较大。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具有较大的累积速率、提取制备得率以及较大的免疫活性。6种海洋微藻来源的β-葡聚糖都显示比酵母来源的β-葡聚糖免疫活性高。
田甜周成旭刘宝宁陈海敏严小军
关键词:海洋微藻Β-葡聚糖提取率免疫活性
几种微藻饵料对缢蛏稚贝脂质营养组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用4种缢蛏人工养殖中常用的饵料微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威氏海链藻、假微型海链藻),以单种饵料和混合饵料的形式对缢蛏稚贝进行投喂实验,研究不同的微藻饵料对缢蛏稚贝的脂肪酸和甾醇组成的影响。对喂食饵料后的缢蛏稚贝进行脂肪酸甾醇的GC-MS分析,共检测到16种脂肪酸和7种甾醇,不同的单种饵料及混合饵料的缢蛏投喂组的脂肪酸、甾醇差异很大。C16:2在含有威氏海链藻的单种饵料和混合饵料的投喂组被检测到;金藻混合藻饵料的缢蛏投喂组脂肪酸种类最丰富(13~15种),PUFA百分含量最高,胆甾醇含量不高但富含菜子甾醇。因此,从微藻饵料对缢蛏稚贝的脂质营养化影响上来说,金藻的混合饵料是最佳饵料。
周率冉照收于珊珊周海波徐继林严小军
关键词:微藻缢蛏脂肪酸甾醇
氮磷对青岛大扁藻和牟氏角毛藻单养和共培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分别以KNO3和KH2PO4为氮源和磷源,研究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var.tsingtaoensis)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mmerman)单培养和共培养时的生长状况。结果显示,不同氮磷处理对两种藻的单培养和共培养都有显著影响(P<0.05)。共培养时,青岛大扁藻的最大藻密度与氮磷浓度呈正相关。氮处理时,当培养液中KNO3为110 mg/L时,取得最大值;磷处理时,青岛大扁藻的最大藻密度在KH2PO4为9 mg/L时取得最大值;而牟氏角毛藻分别在KNO3为70 mg/L和KH2PO4为5 mg/L时取得最大值。共培养时两种藻的藻密度都低于单培养。另外,无论低氮高磷还是高氮低磷都不利于两种藻获得较大的终细胞密度。
邵波徐善良齐闯邹秀
关键词:青岛大扁藻牟氏角毛藻共培养种群生长
不同微藻对缢蛏稚贝肉质风味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投喂了6种养殖常用饵料微藻的缢蛏稚贝进行肉质风味的检测分析,研究不同的微藻饵料对缢蛏稚贝肉质风味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饵料微藻投喂组的缢蛏稚贝中检测到挥发性化合物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差异。共检测到71种化合物,其中醛、酮、烃种类最多(共43种),占总化合物种类的60.56%,其中,醛类占总化合物种类的22.54%、酮类占21.12%、烃类占16.90%;此外,还有一些醇类、醚酯类等化合物,但其种类和相对含量均不高。3-甲基-正丁醛以相对含量61.37%~77.28%存在于假微型海链藻、威氏海链藻和角毛藻这3种硅藻饵料投喂组中,认为3-甲基-正丁醛是影响硅藻投喂缢蛏稚贝风味的主要物质;此外,二甲基硫含有特殊气味,在球等鞭金藻和青岛大扁藻的投喂组中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9.39%和51.53%。
周率冉照收徐继林李双钟莺莺俞雪钧
关键词:风味挥发性化合物微藻
小硅藻光合作用脂^(13)C稳定同位素定量标记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以小硅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研究了处于平台期的小硅藻中的光合作用脂被^(13)C标记的程度和速度。结果显示:在平台期^(13)C人工标记的10天内,所有4类光合作用脂均被^(13)C明显标记,其中二酰甘油双半乳糖脂(DGDG)、磷脂酰甘油(PG)、二酰甘油硫代糖脂(SQDG)被^(13)C标记的总量,从刚进入平台期到平台期第8天逐渐增加,此后出现下降趋势,在第8天分别达到最大值(173±24)ng/mg,(473±41)ng/mg及(1224±21)ng/mg,标记率分别达到56.3%,38.4%和62.6%;而二酰甘油单半乳糖脂(MGDG)被^(13)C标记的总量在整个平台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并在第10天达到(956±51)ng/mg,标记率为87.3%。可见,不同脂质在藻体内合成的先后时间有差别,为了清晰地了解生物摄食过程中对微藻中特定脂类的同化机理,需要藻体内被^(13)C标记的每类脂质含量的最大化,针对DGDG、PG、SQDG,应选取标记了8天的微藻来投喂生物,而针对MGDG,则应选取标记了10天的微藻投喂生物。
宗春光李双徐继林李艳荣钟莺莺俞雪钧周成旭严小军
The metabolite profiling of coastal coccolithophorid species Pleurochrysis carterae(Haptophyta)
2016年
Pleurochrysis carterae is a calcifi ed coccolithophorid species that usually blooms in the coastal area and causes aquaculture losses. The cellular calcifi cation, blooming and many other critical species specifi c ec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various metabolic pathway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pply the unbiased and non-destructive method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to detect the unknown holistic metabolite of P. carterae. The results show that NMR spectroscopic method is practical in the analysis of metabolites of phytoplankton. The metabolome of P. carterae was dominated by 26 metabolites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dif fer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tabolic pathways. Organ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mino acids, sugars, nucleic aides were mainly detected. The abundant metabolites are tha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cellular osmotic adjustment, which possibly refl ect the active ability of P. carterae to adapt to the versatile coastal niche. DMSP(dimethylsulphoniopropionate) was the most dominant metabolite in P. carterae, up to 2.065±0.278 mg/g lyophilized cells, followed by glutamate and lactose, the contents were 0.349±0.035 and 0.301±0.073 mg/g lyophilized cells respectively. Other metabolites that had the content ranged between 0.1–0.2 mg/g lyophilized cells were alanine, isethionate and arabinose. Amino acid(valine, phenylalanine, isoleucine, tyrosine), organic acid salts(lactate, succinate), scyllitol and uracil had content ranged from 0.01 to below 0.1 mg/g lyophilized cells. Trigonelline, fumarate and formate were detected in very low content(only thousandths of 1 mg per gram of lyophilized cells or below). Our results of the holistic metabolites of P. carterae are the basic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when multiple problems will be addressed to this notorious blooming calcifying species.
周成旭罗杰叶央芳严小军刘宝宁文欣
关键词:COCCOLITHOPHOREMETABOLITESMETABOLOME
不同收获期不同品系坛紫菜脂肪酸组成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采用Bligh-Dyer法提取坛紫菜中的总脂,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联用仪对采自不同地域、不同品系以及不同采收期的坛紫菜进行脂肪酸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紫菜脂肪酸组成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所占比例最高,饱和脂肪酸(SFA)次之,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最低。其中SFA以C16:0为主,占26%~33%,MUFA中主要为C18:1(n-9),PUFA中含量最高的是C20:5(n-3)(EPA),其相对百分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2%~46%。对同一品系不同采收期的坛紫菜,随采集次数的增加C16:0相对百分含量逐渐减少,PUFA中EPA随采集次数的递增含量明显增加,而C20:4(n-6)的相对百分含量则逐渐减少;不同海域同一采收期的坛紫菜,浙江海域紫菜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福建海域较高;对于同一海域不同品系的坛紫菜,头水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浙东1号要高于申福2号,特别是EPA含量,其他阶段差异不大。通过对坛紫菜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可以更好地为坛紫菜品质分析及坛紫菜健康养殖及食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李微阿曼尼萨.买买提徐继林骆其君李艳严小军
关键词:坛紫菜脂肪酸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