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21190)

作品数:26 被引量:123H指数:7
相关作者:杨培慧蔡继业郑志雯陈晓翔周志军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理学
  • 12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光谱
  • 10篇蛋白
  • 10篇青蒿
  • 10篇青蒿素
  • 8篇伏安法
  • 7篇电化学
  • 7篇荧光
  • 7篇荧光光谱
  • 7篇铁蛋白
  • 7篇转铁蛋白
  • 6篇电极
  • 6篇谷胱甘肽
  • 5篇循环伏安
  • 5篇循环伏安法
  • 5篇银电极
  • 4篇吸收光谱
  • 4篇相互作用
  • 4篇分子
  • 4篇
  • 3篇电催化

机构

  • 27篇暨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27篇杨培慧
  • 18篇蔡继业
  • 6篇陈晓翔
  • 6篇蔡怀鸿
  • 5篇周志军
  • 5篇郑志雯
  • 3篇苏章益
  • 3篇赵秋香
  • 3篇张文豪
  • 2篇冯德雄
  • 2篇刘媚
  • 2篇朱宇同
  • 2篇黄连喜
  • 2篇张建莹
  • 2篇张美义
  • 1篇刘应亮
  • 1篇曾谷城
  • 1篇汤绮娜
  • 1篇刘凌波
  • 1篇曾慧兰

传媒

  • 3篇分析化学
  • 3篇药物分析杂志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无机化学学报
  • 2篇化学研究与应...
  • 2篇发光学报
  • 2篇应用化学
  • 2篇Chines...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第十三次全国...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转铁蛋白偶联双氢青蒿素氧基苯甲酰肼的载药量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在含20%乙醇的B-R缓冲溶液(V/V,pH=7.2)中,利用电分析化学方法测得双氢青蒿素氧基苯甲酰肼(dihydroartemisininoxy benzoic acid hydrazide,DBAH)在银电极上于-0.66V(vs.SCE)处有一不可逆还原峰。DBAH与被高碘酸钠氧化后的转铁蛋白(holotransferrin,Tf)结合形成电活性复合物,其还原峰峰电位由-0.16V负移至-0.84V,峰电流随DBAH和Tf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法测得一个Tf分子可以与3个DBAH分子连接,其结合常数为5.1×1010。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与电化学测定结果相吻合。实验结果表明,Tf与DBAH共价结合形成电活性复合物。
黄连喜曾鑫蔡怀鸿杨培慧
关键词:转铁蛋白电分析化学载药量
青蒿素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在血红素作用下的还原被引量:3
2003年
在20%的乙醇和B-R缓冲溶液(pH为7.2)中,分别比较了青蒿素(artemisinin,qhs)在金电极、银电极、铂电极、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0.00~-1.30V(vs.SCE)的电位范围内,青蒿素在金电极和铂电极上无氧化还原峰信号;而在银电极和玻碳电极上有一还原峰,无氧化峰,峰电位为分别-0.64V和-0.91V.此外在银电极和玻碳电极上,血红素(hemin)能够催化青蒿素的还原.
周志军杨培慧冯德雄朱宇同张美义
关键词:青蒿素银电极玻碳电极电化学行为血红素
铬(Ⅵ)-谷胱甘肽配合物诱导小牛胸腺DNA变性的新表征方法被引量:3
2006年
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对铬!-谷胱甘肽(GSH)配合物诱导DNA变性进行表征,同时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DNA损伤变性过程进行可视化探测。结果表明:在pH=5.6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DNA溶液中加入Cr!-GSH配合物后进行循环伏安扫描,+0.20V和0.00V(vsSCE)处出现一对新的氧化还原峰,该氧化还原峰随Cr!-GSH配合物浓度增加峰电流上升。DNA热变性和表面活性剂SDS变性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该峰为DNA变性后的氧化还原峰,且变性DNA的峰信号在修饰电极上比裸金电极上更为灵敏。电化学动力学表明在30min内配合物诱导DNA变性的程度随时间的上升而增加,并通过AFM观察了配合物作用下DNA断链的过程。
杨培慧张文豪赵秋香蔡继业
关键词:重铬酸钾谷胱甘肽AFM
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球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AFM探测被引量:3
2009年
本文以5-氟尿嘧啶(5-Fu)为抗肿瘤药物模型,壳聚糖为载体,制备平均粒径约为250nm的5-氟尿嘧啶/壳聚糖(5-Fu/Cs)载药纳米微球。采用MTT法评价载药纳米微球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杀伤率,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探测用药处理前后的肿瘤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载药纳米微球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在量效和时效上明显比同剂量单独5-Fu作用的杀伤率高;AFM结果显示5-Fu与载药纳米微球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作用后的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载药纳米微球在肿瘤细胞表面的吸附作用或内吞作用,导致载药纳米微球在细胞表面的释药机制不同于单独药物的扩散模型。
刘媚张建莹杨培慧蔡继业
关键词:5-氟尿嘧啶壳聚糖人肝癌细胞载药纳米微球
关于举办《第十一届国际暨第一届中日双边电分析化学会议》的通知
2007年
青蒿素与DNA作用的电化学机理被引量:11
2007年
在体积分数为20%乙醇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pH=7.4)中,利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青蒿素与DNA的相互作用。电化学研究表明,DNA的存在能导致青蒿素在银电极上-0.672 V处的还原峰电流下降,峰电位正移。通过对比双链DNA(dsDNA)和单链(ssDNA)与青蒿素作用,得出青蒿素可嵌插到DNA分子中,形成非电活性的复合物。电化学方法可计算出DNA与青蒿素的结合比为1∶4,结合常数为3.6×104。电极过程的电化学参数表明,DNA作用前后,α、β值变化不明显,进一步证实了该复合物是非电活性;Ks值变小,表明二者作用后受扩散控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表明,青蒿素对DNA分子发生嵌插作用。通过光谱滴定法可计算二者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同样获得1个DNA结合4个青蒿素分子,结合常数为4.0×104,与电化学方法测定结果相吻合。实验数据显示,青蒿素进入细胞内有可能与细胞核中DNA结合,诱导细胞凋亡。
蔡怀鸿杨培慧蔡继业
关键词:青蒿素DNA循环伏安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不同电极上血红素对青蒿素的电催化还原被引量:3
2004年
在含 2 0 %乙醇的Britton Robinson缓冲液介质 (pH =7 2 )中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和银电极上比较了血红素对青蒿素还原的催化作用 .由于血红素和青蒿素加合物的形成及血红素中Fe2 + 的催化作用 ,青蒿素在玻碳电极和银电极上的还原过电位分别降低了 0 32和 0 0 9V ,还原活化能分别降低了 6 2 1和 17 6kJ/mol.还比较了血红素和配合物EDTA Fe3 + 对青蒿素的催化还原效果 ,结果表明 ,EDTA Fe2 + 的催化作用远低于血红素 .进一步证实了血红素在青蒿素的药理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 .
杨培慧陈晓翔周志军蔡继业
关键词:青蒿素血红素电催化还原循环伏安法银电极玻碳电极
铜(Ⅱ)诱导双氢青蒿素过氧键断裂的电催化作用
2008年
双氢青蒿素(DHA)的过氧键是抗疟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部位,过氧键的催化断裂将影响其药物活性.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EDTA-Cu(Ⅱ)催化DHA过氧键的断裂,考察了酸度和扫描速率对体系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催化作用的电极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含20%乙醇的B-R缓冲溶液(pH=7.2)中,一定浓度的EDTA-Cu(Ⅱ)使DHA于-0.681 V(vs SCE)处的还原峰峰电流上升,峰电位正移,表现出明显的电催化还原特征.当EDTA-Cu(Ⅱ)浓度为5.0×10-6mol/L,DHA浓度为5.0×10-4mol/L时,DHA的还原过电位降低了94 mV.与相同浓度的EDTA-Fe(Ⅲ)和血红素相比,EDTA-Cu(Ⅱ)具有更明显的催化效果,能催化DHA过氧键断键,从而影响DHA的药理活性.
黄连喜何琰琳杨培慧
关键词:双氢青蒿素电催化还原
5-氟尿嘧啶/壳聚糖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被引量:6
2009年
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了5-氟尿嘧啶/壳聚糖纳米微球,评价其性能、体外释药性能及对人肺癌细胞GLC-82的体外杀伤效应,并通过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载药纳米微球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5-Fu/CS纳米微球平均包封率为32.3%,平均载药量为25.6%,平均粒径为253nm,平均Zeta电势为+8.38mV,成球性及分散性良好。CS载药纳米微球具有缓释性能,体外释药行为符合双向动力学规律。在体外作用72h,CS载药纳米微球对人肺癌细胞GLC-82的杀伤率达66.6%,杀伤效果明显优于5-Fu对照组。
杨培慧刘媚张建莹李周明蔡继业
关键词:载药纳米微球壳聚糖5-氟尿嘧啶杀伤效应
金属离子协同效应对血红蛋白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被引量:5
2005年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对血红蛋白(Hb)与Zn2+、Cu2+、Ag+三种离子的单一离子及混合离子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n2+对Hb有较强的荧光增强作用,Cu2+具有较强的荧光淬灭作用,而Ag+有较弱的荧光淬灭作用;在二元金属离子与Hb的混合体系中,由于金属离子与Hb之间存在竞争配位作用或离子之间相互制约及协同效应,使混合体系中Hb的荧光光谱变化较单一金属离子有明显的差异。
杨培慧郑志雯刘凌波蔡继业
关键词:血红蛋白荧光光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