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8-83074)

作品数:1 被引量:20H指数:1
相关作者:成秋生周进潘小平黄翚邓伟华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溶栓
  • 1篇动脉系统
  • 1篇溶酶
  • 1篇溶酶原激活剂
  • 1篇溶栓
  • 1篇时间窗
  • 1篇重组组织型
  • 1篇重组组织型纤...
  • 1篇组织型
  • 1篇组织型纤溶酶...
  • 1篇组织型纤溶酶...
  • 1篇纤溶
  • 1篇纤溶酶
  • 1篇纤溶酶原
  • 1篇纤溶酶原激活
  • 1篇纤溶酶原激活...
  • 1篇脑梗
  • 1篇脑梗死
  • 1篇颈内

机构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作者

  • 1篇杨勇
  • 1篇邓伟华
  • 1篇黄翚
  • 1篇潘小平
  • 1篇周进
  • 1篇成秋生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不同时间窗动、静脉溶栓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 关注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探讨起病3~6 h动脉溶栓与3 h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并比较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6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其中38例起病3 h内的患者予静脉溶栓治疗(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静脉溶栓),28例起病3~6 h的患者予动脉溶栓治疗(经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rt-PA,总量为0.6 mg/kg).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 h、24 h、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7 d、90 d的Barthel指数(BI)进行比较,并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7 d、90 d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NIHSS评分与BI评分在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 对于颈内动脉系统超急性期脑梗死,3 h内予静脉溶栓具有与3~6 h动脉溶栓相当的疗效,且未增加出血、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单位,针对3~6 h起病的合并大动脉病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可能是理想的治疗策略.
黄翚杨勇潘小平成秋生邓伟华周进
关键词:颈内动脉系统动脉溶栓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