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01-ST02)

作品数:12 被引量:166H指数:9
相关作者:鲍献文王勇智张旭高天翔张秀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黄海暖流
  • 2篇悬浮体
  • 2篇渔获
  • 2篇渔获物
  • 2篇渔获物组成
  • 2篇通量
  • 2篇群落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弓子
  • 2篇海流
  • 2篇海洋工程
  • 2篇浮体
  • 2篇北黄海
  • 2篇ADCP
  • 2篇沉积物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底拖网

机构

  • 11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国家海洋信息...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澳大利亚新南...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6篇鲍献文
  • 3篇王勇智
  • 2篇张秀梅
  • 2篇高天翔
  • 2篇李希彬
  • 2篇宋军
  • 2篇姚志刚
  • 2篇万凯
  • 2篇张旭
  • 2篇李娜
  • 1篇朱学明
  • 1篇万蓁蓁
  • 1篇隋吉星
  • 1篇吴德星
  • 1篇杜秀宁
  • 1篇于华明
  • 1篇刘光兴
  • 1篇陈学恩
  • 1篇赵宁
  • 1篇杨作升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南方水产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岸强海流切变锋作用下悬浮沉积物的输送和沉积——以山东半岛东端外海为例被引量:19
2013年
利用2007年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渤海海峡及北黄海)水体专项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调查的温度、浊度和悬浮体浓度数据,选取了跨越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泥质沉积体的B1和B2两个断面,结合该区浅地层剖面资料,辅以研究海域的冬季环流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山东半岛东端外海强海流切变锋作用下的悬浮体输送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悬浮体向外海输送存在类似"夏储冬输"的规律:夏季,北黄海海水浊度普遍小,不仅北黄海温跃层抑制了底层悬浮体向中上层水体扩散,而且北黄海冷水团在中底层与山东半岛东部沿岸水也形成了显著的温度和悬浮体锋面,阻碍了悬浮物的纬向输送,故夏季应是悬浮体沉积的主要时节;冬季,温跃层消亡,在强风的作用下,山东半岛东部悬浮体浓度高且垂向混合较好,然而在泥质沉积体顶积层两侧,山东半岛东部沿岸中下层北上的逆风补偿流和北上的黄海暖流与位于顶积层上方表中层南下的沿岸流构成了两道显著的强海流切变锋,使得底积层上大量的再悬浮沉积物不能越过山东半岛东部陆架末梢,从而有助于形成山东半岛东端外海特有的Ω状泥质沉积体。
王勇智乔璐璐杨作升鲍献文赵美训王关锁
关键词:悬浮体黄海暖流
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初探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情况,于2009年5、8、10和12月分4个航次在辽东湾西部海域15个站位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并用2种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8种,其中多毛类81种,甲壳类70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动物4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943.28ind/m2,年平均生物量(去灰分干重,AFDW)为2.95g/m2。Brey模型估算研究海域年平均次级生产力(AFDW)为3.82g/(m2·a),P/B值为1.30;Brey模型估算研究海域年平均次级生产力(AFDW)为4.17g/(m2·a),P/B值为1.41。结果表明,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呈由西部近岸区域向东部远岸区域逐级递增的趋势,通过与其他海域次级生产力比较,发现辽东湾西部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和长江口而低于渤海和厦门海域。
纪莹璐赵宁杨传平季相星王振钟隋吉星曲方圆于子山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黄海西北部沉积物中细菌群落16S rDNA多样性解析被引量:24
2009年
为揭示黄海西北部海域不同站位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采用16SrDNA文库技术,对黄海西北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近岸5个站位的沉积物中不同季节的细菌群落特征进行解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微生物种类丰富,主要分布于5~10个已知的门,另外还存在大量未被认知的序列;各站位沉积物中优势菌均为变形细菌门,占文库序列的46%~60%,其中γ-和δ-变形细菌纲为门中优势类群,但在各个站位中存在明显系统发育学分歧.微生物种群在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都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功能类群与其特殊生境密切相关.
白洁李海艳张健赵阳国
关键词:沉积物细菌群落
山东半岛东部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冬季输送通量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流系和水团要素季节变化显著,沉积动力环境特殊,发育有剖面形状独特的泥质沉积体。基于两个年度的夏、冬季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水体温度、浊度、悬浮体浓度和海流等调查资料,分析了水团要素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域冬季海流和余流分布特征,计算了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向南输送的悬浮体净通量。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悬浮体分布受沿岸流、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等流系季节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季节变化。夏季,水体垂向层结和黄海冷水团均可抑制悬浮体垂向和东西向扩散。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冬季大量悬浮体可穿越沿岸流与黄海暖流形成的海流切变锋面,进入黄海暖流向北输送,海流切变锋的屏障作用会随着黄海暖流的减弱或东移而削弱。每年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输送的悬浮体占渤海海峡向外海输送的悬浮体年净通量的3.22%~9.10%,冬季的悬浮体输送量较大,占冬季渤海海峡向外海输送的悬浮体年净通量的6.84%~19.38%。
王勇智张永强孙惠凤
关键词:悬浮体黄海暖流
我国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初探——以温州灵霓北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为例被引量:18
2010年
海洋工程竣工投产后,其造成的海洋环境负面影响往往超过工程施工前开展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预测值,开展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是近几年来国外海洋发达国家海洋工程管理方面应用较为成熟的一种管理手段。温州灵霓北堤工程是我国首个实施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程,在其竣工通车2 a后,为了检验灵霓北堤对瓯江口南北两侧海域的实际海洋环境影响以及前期环境评价单位,温州市发改委委托中国海洋大学展开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中国海洋大学根据海域现状和历史调查资料,采用有无对比、前后对比和数学模型预测的方法,针对工程前期评价单位的预测与结论,评价了灵霓北堤两侧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并对前期环评结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开展了分析。后评价结果表明,前期评价单位的预测结果基本都已得到体现,但其部分预测值较保守,例如部分区域的冲淤量和灵霓北堤对两侧生物的影响等。
王勇智鲍献文王曙光
关键词: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可持续发展
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24°E西移至123.3°E处;夏季,北黄海冷水团特征最为明显,核心温度约6℃,盐度高于32psu,盘踞在50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中,温、盐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与前人的结果相比,本文低温中心的位置偏东;秋季,北黄海冷水团强度减弱,但仍存在2个低温中心,并且高盐中心位于38.5°N,122.5°E附近;在垂直方向上,冷水团与上层水之间以温跃层为分界:温跃层春季时形成,位于20~30m;夏季达到最强,跃层在10~20m;秋季减弱,跃层深度降至30~40m;至冬季温跃层完全消失。
姚志刚鲍献文李娜李希彬万凯宋军
关键词:黄海暖流
夏季北黄海南部定点高分辨率实测海流分析被引量:15
2008年
对夏季北黄海南部一定点高分辨率连续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海流实测资料,使用调和分析方法分解成3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定常余流,周期性潮流和剩余流,再将潮流分解为正压潮流和斜压潮流。通过对实测海流中各组分的分析,结合同时期卫星反演海面风场资料,温度、盐度断面调查资料,得到以下结论:夏季该站点上层定常余流的主导动力控制因素是风应力,上层表现出明显的Ekman风海流特征,中、下层流速方向与表层流向基本成反向,体现出"上进下出"的垂向空间结构,定常流速最大位于近表层,可以达到5cm/s以上;各层的潮流类型均为正规半日潮流,主要半日潮潮流椭圆长轴的方向基本上呈东南-西北方向,其椭率在近底层达到最大值,中、上层较小;从能量角度分析该站点各海流组分,潮流与剩余流所占能量较大,平均起来看,潮流能量占测量海流能量的77%,而定常余流仅占0.6%,该点的斜压潮流较弱,平均斜压潮流能量仅占正压潮流能量的5%。
于华明鲍献文朱学明陈学恩吴德星
关键词:ADCP海流
基于船载ADCP观测对罗源湾湾口断面潮流及余流的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基于对罗源湾可门水道的25h连续走航ADCP观测,成功构建了沿走航断面共12个站位的连续海流时间序列,并对这些站位的潮流、余流以及潮通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门水道内的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流,驻波性质明显,涨潮首先出现在水道中下层而退潮则首先发生在水道上层。水道内的潮流为往复流,水道南部M2分潮流流速较大,并且其倾角自北向南逐渐增加。此外,水道两端的浅水区域内浅水分潮M4振幅较显著。可门水道内余流呈现出两层结构,20m以浅余流沿东北向流出海湾,并且出流的核心位置偏南,而20m以深的余流沿西南向流入湾内,入流的流核位于偏北的近底层区域。对潮通量的积分计算表明通过可门水道进入罗源湾的潮通量约为4.81×108 m3。
姚志刚鲍献文李娜李希彬宋军万凯
黄河口海域弓子网渔获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14
2009年
2007年5和7月,利用弓子网开展了东营黄河口海域底层渔业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底层渔业资源结构,分别计算了春、夏两季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生物量指数(b)。春、夏季平均网获量分别为0.927和2.12kg/h。R、H′和J′指数分别为12.08、2.277、0.64和10.91、2.743、0.76。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底层生物资源较春季丰富,渔业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也较春季高。优势种为纵肋织纹螺、六丝矛尾鰕虎鱼和口虾蛄等。
张旭张秀梅高天翔万蓁蓁
关键词:渔获物组成生物多样性
2006年冬季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被引量:28
2009年
根据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17日北黄海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其分布和多样性等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8属131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和广布性种为主,其中硅藻有53属113种,占总种数的86.3%,甲藻有11属16种,占总种数的12.2%。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88.89×104个/m3,硅藻丰度平均值为86.58×104个/m3,甲藻丰度平均值为2.28×104个/m3,硅藻丰度分布趋势决定了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趋势。辽宁南岸是浮游植物密集区,山东半岛北岸其次,而北黄海中部是浮游植物的稀疏区。优势种为: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80,Pei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42。与1959年1月相比,2007年1月北黄海浮游植物丰度由150.00×104个/m3降为88.89×104个/m3,下降了近41%,硅藻丰度由148.00×104个/m3降为86.58×104个/m3,而甲藻丰度由1.25×104个/m3上升为2.28×104个/m3,占浮游植物丰度的比例由0.8%上升为2.5%。主要优势种及优势属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浮游植物丰度总的分布格局变化不明显。
杜秀宁刘光兴
关键词:北黄海浮游植物丰度群落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