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3032)

作品数:21 被引量:187H指数:8
相关作者:刘桂建吴盾袁自娇葛涛陈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矿业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天文地球
  • 3篇矿业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岩浆
  • 4篇同位素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煤田
  • 4篇淮南煤田
  • 4篇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地下水
  • 3篇土壤
  • 3篇煤矿
  • 3篇化学特征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地质
  • 2篇地质解释
  • 2篇电厂
  • 2篇岩浆侵入
  • 2篇岩浆岩
  • 2篇中稀土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合肥学院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实...

作者

  • 19篇刘桂建
  • 7篇吴盾
  • 3篇葛涛
  • 3篇袁自娇
  • 3篇陈健
  • 2篇笪春年
  • 2篇孙若愚
  • 2篇康彧
  • 2篇储婷婷
  • 2篇王兴明
  • 2篇吴斌
  • 2篇王婕
  • 1篇董众兵
  • 1篇姚杰
  • 1篇王儒威
  • 1篇王蕾
  • 1篇刘静静
  • 1篇周春财
  • 1篇姜萌萌
  • 1篇郑刘根

传媒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5篇中国煤炭地质
  • 3篇环境化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煤炭学报
  • 1篇Journa...
  • 1篇安徽地质
  • 1篇Intern...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淮南煤矸石山周边土壤中蚯蚓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被引量:13
2012年
为研究蚯蚓对煤矸石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作用,从不同堆积年限煤矸石山周边土壤采集蚯蚓,分析了蚯蚓中Zn,Pb,Cd,Ni,Cr,V,Cu与土壤中相应重金属浓度关系。结果表明:随煤矸石堆积时间的增加,蚯蚓体内Pb,Cd,Cu含量增加,Ni,Cr,V含量先增加再降低,而Zn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蚯蚓体内Zn和Cd含量可较准确反映煤矸石周边土壤中重金属浓度,而蚯蚓体内Ni,Cr,V含量可在距离上显示与煤矸石山远近关系;蚯蚓只对Zn和Cd产生富集效应(富集系数大于1),且对Cd富集作用最大。蚯蚓可作为煤矸石山周边土壤Cd和Zn的指示生物。
王兴明刘桂建董众兵周春财梅静梁姚杰
关键词:土壤蚯蚓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
淮南煤田潘三井田西部岩浆岩侵入年代确定与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岩浆岩在淮南煤田潘谢矿区广泛发育,以潘三井田西翼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岩浆岩样品经破碎、人工分选出锆石,采用激光剥蚀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锆石进行元素和同位素测试,将测试结果用isoplot软件包投影到207Pb/235U-206Pb/238U图解上,并与标准锆石91500分析点所获得的同位素比值经线性拟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岩浆岩发生侵位的时期为距今大约118Ma,属于早白垩世四川期(135-52Ma)岩浆活动,晚于研究区内主要断层形成的年代。
苗林刘桂建吴盾吴斌陈健
关键词:岩浆岩同位素定年
淮南煤田潘三煤矿4-2煤中矿物对岩浆侵入的响应被引量:2
2014年
以淮南煤田潘三煤矿4-2煤层中的岩浆岩、天然焦和煤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其矿物组成和主量元素含量,研究地下岩浆侵入对煤中矿物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变质成天然焦后,其总的矿物含量增多,并伴随着后生矿物如微斜长石和镁绿泥石的出现。天然焦中后生矿物的组成元素可能来源于岩浆或热液中的主量元素如Si、Al、Na、K、Fe和Mg。
李秀芝陈健康彧刘桂建
关键词:天然焦岩浆侵入主量元素
典型重金属在饱水带—包气带的垂向迁移试验研究
随着经济生活的迅速发展,由于工业生产导致的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要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的治理和修复工作,首先要研究重金属在其中的迁移规律。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淋滤试验下重金属的迁移,对毛细作用造成的影响研究较少...
吴众然
关键词:包气带重金属迁移
淮南丁集矿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淮南丁集矿井1262(1)工作面为该矿-826m水平西一采区首采工作面,地质条件特殊(如深厚松散含水层和大采深),且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得较少。因此,为了研究该矿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在1262(1)工作面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以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概率积分法获得了在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地表移动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地表下沉系数为1.16;起动距为1/7~1/6倍的平均采深;超前影响距为380m。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该矿的地表最大下沉速度及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分别为Vmax=21.9 mm/d和φ后=77.2°,表明在该地质采矿条件下,该矿的地表移动剧烈、地表下沉速度较快、起动距偏小等特点。在对综合移动角理论公式推导的基础上,获得了矿区综合移动角的误差值,并得出了矿区综合移动角经验值,对指导矿山开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王帅吴盾刘桂建
关键词:地表移动
Pb在饱水带-包气带的垂向迁移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文章采用黏土和砂土样品,通过饱水带-包气带土柱试验,利用颗粒分析、ICP-MS、XRD等手段,研究了从毛细水上升高度对应的时间和土壤含水率,试验前后Pb含量变化,以及土壤粒径与Pb的垂向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毛细水上升高度增加,含水率逐渐降低且所用时间增加。粒度分布集中,径距小,Pb背景值高的黏土试验后Pb含量显著下降;粒度宽,径距大,Pb背景值低的砂土试验后Pb含量则相对升高。黏土和砂土试验前后Pb含量的变化受采样点周边环境、矿物组成的差异和试验条件的影响。
吴众然刘桂建钱家忠魏勇岳琼申
关键词:土壤包气带毛细水
卧龙湖煤矿岩浆侵入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6
2012年
以淮北卧龙湖煤矿包含岩浆岩、煤层的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浆岩、煤岩混合带、高变质煤样品采集,结合逐级化学提取实验,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原煤样、岩浆岩样、煤灰分以及煤和岩浆岩逐级提取实验中各种提取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分布模式以及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岩浆岩在侵入过程中与煤层间发生一定的物质交换作用,岩样与煤样中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差较大,逐级化学提取实验结果表明煤和岩浆岩中稀土元素都是以硅酸盐结合态占主导,但煤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的供给.
姜萌萌刘桂建吴斌郑刘根
关键词:岩浆岩地球化学
基于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淮河(安徽段)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研究被引量:52
2013年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淮河(安徽段)27个底泥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测试,分析了Cu,Pb,Zn,Cr,Co,V,Mn共7种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基于Tomlinson提出的污染负荷指数(PLI)法对重金属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淮河(安徽段)整体上受到的污染较轻微,其中只有凤台到淮南段的PLI值为1.28,属中等污染.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Cr>Co>Mn=Cu>Pb>Zn>V,其中Cr的含量是背景值的6.72倍,是淮河水体(安徽段)的主要污染物,其原因可能与该地区煤矿开采和电厂的污染排放有关.
王婕刘桂建方婷袁自娇
关键词:底泥重金属
淮南某电厂燃煤产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评价被引量:1
2013年
火力发电燃烧产生的各种排放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多环芳烃属于其中一种.本文采集淮南洛河电厂炉前煤、飞灰和底灰,分析PAHs在其中的分布和赋存特征,为研究原煤利用过程中多环芳烃的生成、排放和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笪春年刘桂建王儒威
关键词:燃煤电厂飞灰底灰多环芳烃
One-step synthesis of N-doped metal/biochar composite using NH_3-ambiance pyrolysis for efficient degrad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Methylene Blue被引量:9
2019年
A series of new biochar-supported composit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biochar and metallic nanoparticles(NPs)were produced through single-step pyrolysis of FeCl_3–Ti(OBu)_4 laden agar biomass under NH_3 environment.The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thoroughly.It has found that heating temperature and N-doping through NH_3-ambiance pyrolys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visible-light sensitivity and bandgap energy of composites.The catalytic activities of composites were measured by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MB)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H_2O_2 and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Our best catalyst(N–TiO_2–Fe_3O_4-biochar)exhibits rapid and high MB removal competency(99.99%)via synergism of adsorption,photodegradation,and Fenton-like reaction.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O_2U^-and UOH radicles performs MB degradation and mineralization,confirmed by scavenging experiments and degradation product analysis.The local trap state Ti^(3+),Fe_3O_4,and N-carbon of the catalyst acted as active sites.It has suggested that the Ti^(3+)and N-doped dense carbon layer improve charge separation and shuttle that prolonged photo-Fenton like reaction.Moreover,the catalyst is highly stable,collectible,and recyclable up to 5 cycles with high MB degradation efficiency.This work provides a new insight into the synthesis of highly visible-light sensitized biocharsupported photocatalyst through NH_3-ambiance pyrolysis of NPs-laden biomass.
Md Manik MianGuijian LiuBalal YousafBiao FuRafay AhmedQumber AbbasMehr Ahmed Mujtaba MunirLiu Ruijia
关键词:PYROLYSISMETHYLENE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