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CZW016)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刘晓丽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4篇代文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 4篇伪满
  • 4篇伪满洲国
  • 4篇文学
  • 4篇现代文
  • 4篇现代文学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文学研究
  • 3篇现代文学研究
  • 2篇作家
  • 1篇东北作家
  • 1篇特辑
  • 1篇伪满洲国时期
  • 1篇文学经验
  • 1篇文艺
  • 1篇考述
  • 1篇考索
  • 1篇补订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刘晓丽

传媒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流寓华北的东北作家的“满洲想像”——以《青年文化》杂志“华北文艺特辑”为中心被引量:1
2008年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后,大批东北作家逃亡到华北、上海等地。他们在他乡同样从事文学创作,并且时常以故乡为主要表现对象。文章以《青年文化》杂志"华北文艺特辑"为例,考察辛嘉、吕奇、戈壁、梅娘、王则、共鸣等流寓华北的东北作家作品中关于故乡的想像,以此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缺失的这部分东北作家的心理历程。
刘晓丽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伪满洲国东北作家
伪满洲国作家爵青资料考索被引量:8
2007年
爵青是伪满洲国受多方面关注的重要作家,文章提供爵青政治面貌、作品、言论等原始调查材料,并通过细致考察与分析,探讨伪满洲国时期该地域内中国本土作家的创作经验和当时东北新文学发展状态,并讨论了殖民地知识分子相互矛盾行为背后的复杂心态。
刘晓丽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补订被引量:2
2006年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逼仄空间中的新文学,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各种可能;附逆作品充斥文坛。这些文学经验的形成,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也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还有艰难时世中不甘堕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这些文学经验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描述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将出现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刘晓丽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伪满洲国文学经验
伪满洲国时期《青年文化》杂志考述被引量:6
2006年
《青年文化》是东北伪满洲国时期一种中文文化综合杂志,对其进行个案梳理和分析,可以描述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文坛的一个特征——庄严与无耻并存:一边是严肃的文学创作,一边是为所谓的“大东亚战争”振臂高呼;并可以探讨殖民地知识分子相互矛盾行为背后的复杂心态和扭曲心灵等问题。
刘晓丽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伪满洲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