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28)

作品数:26 被引量:168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栋李启成雷磊苏亦工李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政治法律
  • 6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法律
  • 3篇宪法
  • 3篇明清
  • 3篇明清时期
  • 3篇法治
  • 2篇鸦片
  • 2篇鸦片战争
  • 2篇鸦片战争前
  • 2篇鸦片战争前后
  • 2篇英美法
  • 2篇战争
  • 2篇知识
  • 2篇中国法
  • 2篇社会
  • 2篇士阶层
  • 2篇司法
  • 2篇清代
  • 2篇权利
  • 2篇文化
  • 2篇息讼

机构

  • 10篇中国政法大学
  • 7篇中南财经政法...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工商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山西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原工学院

作者

  • 5篇李栋
  • 3篇李启成
  • 2篇雷磊
  • 2篇李麒
  • 2篇苏亦工
  • 2篇邹亚莎
  • 1篇杨树林
  • 1篇张生
  • 1篇李富鹏
  • 1篇张小也
  • 1篇南玉泉
  • 1篇付瑶
  • 1篇肖婧
  • 1篇朱喆琳
  • 1篇舒砚
  • 1篇卞修全

传媒

  • 3篇比较法研究
  • 3篇中西法律传统
  • 2篇中外法学
  • 2篇政法论坛
  • 2篇政法论丛
  • 2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法学杂志
  • 1篇中国法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法学家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法商研究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中国古代法律...

年份

  • 3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代初期祀“太一”制度成因考论被引量:1
2015年
汉武帝时期对"太一"的祭祀高度空前绝后,完成了对国家信仰的初步整合,其制度设计的动因涉及社会信仰、文化传统、政治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巫术信仰、汉代朝廷的政治理性共同完成了对"太一"至高神格的塑造,反映出制度构建与文化形成的互动。
朱喆琳
关键词:汉代郊祀太一
民间水规的法文化解读——以明清山西河东地区水利碑刻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4
2011年
山西河东大地(今运城市),襟带黄河,南依中条山,北枕吕梁山,汾涑二水横贯其问,形成运城盆地、黄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由于受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河流径流量小,分布不均衡,降水量小,水利资源比较贫乏,干旱是农业和民众生活的主要危胁。人们开渠、凿井、修筑涝池,以达到水资源尽可能最大化利用;人们把治水事业镌刻在碑石上,以示庄重,以存永久。从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的水利碑刻来看,除了记述水利工程的兴修过程之外,亦有不少关于用水秩序的民间规约。
李麒
关键词:水利资源明清时期文化解读碑刻黄河谷地
两汉御史中丞的设立及其与司直、司隶校尉的关系被引量:11
2011年
御史大夫是西汉最高监察机构,但其建制也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二年律令·秩律》看,汉初还未见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的设置应当在吕后二年之后,景帝中元三年之前。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副,西汉末御史大夫转官为大司空,御史中丞为汉中央的最高监察机构。御史中丞秩级不高,因其是内官,享有的礼仪却是很高的。西汉自武帝元狩五年起逐渐发展形成多元的监察体制,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丞相司直同为监察机构,虽然监察侧重点不同,但三职官皆"无所不监",因此在现实中,互相纠弹,争权不止。司直在东汉一度被取消,汉末恢复。北朝的司直转变职能,成为审判机构的属官。司隶校尉东晋时转为地方官。自此,汉朝的多元化监察体系又恢复为一元监察体制。
南玉泉
关键词: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监察职掌
自崇礼到重法(上)——以先秦士阶层“得君行道”观念为视角被引量:4
2012年
东周以降,礼崩乐坏,君、师分离,士阶层出现,"得君行道"观念随之产生。孔、孟认定道尊于势,不能得君,则以明道自任,道即为赋予礼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彰显其仁心,其治道之重心在礼。战国中晚期,"势"观念勃兴,尊君思想张扬,荀子在"道"与"势"之间游移,因要尊君,遂将礼外在规范化,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法家,将尊君推到空前高度,因得君之切而牺牲了行道之实;因尊君而尚法,其法治沦为君主"治"臣下和人民的工具。整个先秦时期,士阶层从强调"行道"逐渐转向"得君",与治道从"重礼"向"尚法"之演变大体一致。
李启成
关键词:士阶层礼治法治
论国民党“司法党化”的异化——以南京国民政府反省院制度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以党治国"的治国方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南京国民政府在司法领域推行"司法党化"。然而,由于缺乏党内外的监督制约,国民党的党治由一党独裁转化为蒋介石个人独裁。为巩固蒋介石个人及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蒋系特务组织———中统粉墨登场,并积极地向司法界渗透,竭力控制司法机关,致使国民党"司法党化"逐渐沦为"特务司法"。反省院作为国民党"司法党化"的产物,其设立及嬗变充分展现了"司法党化"异化的过程。
杨树林
关键词:国民党
《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资料的缺失与存疑的问题
2012年
历史的过程是由诸多材料来重现的,材料的系统性决定了历史的客观清晰度。自民国以来,《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即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主题,但从目前的第一手历史材料来考察,该草案的编纂过程仍存在一些材料的缺失,编纂过程仍有一些存疑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历史材料的系统检视,发现《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中尚且存疑的问题,以去除后人的主观猜测成分,也使文本解读更为接近历史客观。
张生
关键词:《大清民律草案》编纂过程存疑历史材料清晰度
珍视传统的革命家:从董老研究资料的搜集说起
2011年
最近几年里,笔者对董老法律思想的研究进展甚微,主要原因还是资料不足,因此笔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资料上。尽管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收获甚微,但还是想就此做一交流。
苏亦工
关键词:革命家法律思想注意力
观念、制度与技术:从水案透视清代地方司法——以山西河东水利碑刻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1
2011年
清代山西河东地区围绕争夺水资源使用权而展开的水权诉讼时有发生。这些水案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利益的重大性、案情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法律规范的不明确性等而成为"麻烦案例"。水案的处理过程,展现了清代地方司法的某些特征。从观念上来看,民众提起诉讼,可视为权利的一种追求与维护;对于将"无讼"奉为信条的地方官员来说,也不得不作出现实的回应。从制度上来看,调判结合、多级复审构成了清代司法在制度上的基本特征。调判结合加强了案件处理结果的可接受性,多级复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地方司法权威。从司法技术上来看,查明真相以及裁判依据上的"情理法"特征,表现出实用理性的精神。
李麒
关键词:清代水案地方司法
息讼、健讼以及惩治唆讼
2014年
近年来,学者围绕宋代以降民众的权利意识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官府倡导的息讼作为权利意识高涨的对立面,不断遭到学者们的冷嘲热讽,甚至于某些学者认定官府鼓吹息讼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基层官府的人力不足,减少公共产品的服务支出,抑制民众的权利诉求。[1]这样的结论能经得起仔细推敲吗?检视官府息讼政策的出发点,结论会大不相同。
陈丽蓉
关键词:官府息讼学者民众
对待中国传统法律的另种进路——《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读后
2013年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法律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这已是学界不争的共识。清末以降,随着大量西方法律的移植,中华法系开始慢慢解体,中国走上了法律近代化的道路。然而,在法律近代化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李栋
关键词:法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