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909641001008)
- 作品数:2 被引量:29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兆印刘怀湘陆永军余国安刘乐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更多>>
- 山区下切河流地貌演变机理及其与河床结构的关系被引量:23
- 2011年
- 为研究河床结构在下切性河流地貌演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机制,对中国典型下切性河流区域的地貌特征与河床结构发育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河流剧烈下切使得河谷边坡超过临界坡度后,易于失稳而发生大规模的崩塌滑坡现象,河流演变从而进入下切拓宽阶段。大量边坡物质进入河道,促进了河床结构的发育,能够维持较高的河道纵坡降,形成裂点。河床结构是河流系统自我调节作用的体现,形成了"侵蚀下切-崩塌滑坡-河床结构发育-抑制侵蚀下切-平衡"这一负反馈机制。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如果外在条件(如地壳抬升)不变,河流系统的演变方向将趋于平衡。
- 刘怀湘王兆印陆永军余国安
- 关键词:山区河流河床结构崩塌滑坡
- 河床结构对堰塞坝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在河流上形成堰塞坝。堰塞坝的稳定性决定其溃决风险,因而关系到下游众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在四川"5.12"震区大量的野外考察与实测工作,分析了堰塞坝泄洪道中河床结构对堰塞坝稳定性的影响。经统计发现,震区堰塞坝的泄洪道中常常发育一定的河床结构,使得结构强度Sp值上升,抵御水流侵蚀,改变了河流纵剖面等地貌特征。堰塞坝的保留坝高比与Sp值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粗颗粒成分比重较大的堰塞坝,形成的河床结构强度Sp值也往往较大。因此,可以根据坝体级配近似推测河床结构的发育,进而得出保存比例,并以此来评价堰塞坝稳定性。
- 刘怀湘王兆印刘乐
- 关键词:河流泥沙工程学河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