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670)
- 作品数:19 被引量:91H指数:8
- 相关作者:孟玲李保平黄露杨德松尚禹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石河子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营养和寄主密度对斑痣悬茧蜂搜寻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寄主,观察了不同补充营养处理(饥饿、饲喂清水、饲喂30%糖水)和寄主密度等因素对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的搜寻效率和寄生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寄主密度对斑痣悬茧蜂的搜寻效率和选择偏好有显著影响,寄生蜂明显倾向于选择高密度寄主斑块。未发现补充营养显著影响斑痣悬茧蜂的搜寻时间,说明补充营养对斑痣悬茧蜂的搜寻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其寄生的寄主数量具有显著影响,在5头.叶-1与15头.叶-1的寄主斑块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 尚禹孟玲李保平
- 关键词:斑痣悬茧蜂斜纹夜蛾行为生态学生物防治
- 寄生蜂功能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4年
- 功能反应是研究天敌对其猎物作用能力大小的经典方法,是理解天敌与其寄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功能反应的研究被用于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及用来阐明协同进化及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潜在行为关系的基本机制。Holling提出功能反应的3种模型,功能反应Ⅱ是寄生蜂的主要模式。不同试验时间、试验空间的大小、斑块的设置、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对寄生蜂功能反应模型的拟合产生影响。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寄生蜂功能反应试验研究进展作一概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以期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寄生蜂田间害虫防治作用。
- 尚禹
- 关键词:寄生蜂害虫防治
- 斑痣悬茧蜂对斜纹夜蛾不同虫龄幼虫的选择及后代发育表现被引量:12
- 2011年
- 为探究容性寄生蜂对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选择性及其子代蜂发育表现的关联,通过双选试验观察了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不同虫龄幼虫的寄生选择,并观察了与子代蜂适合度相关的特性表现。结果表明:斑痣悬茧蜂在4龄与5龄之间未表现出偏好,在2龄和3龄、3龄和4龄之间显著偏好较低虫龄;结茧率在不同寄主虫龄间无显著差异,羽化率随寄主虫龄增大而减小,寄生2、3龄幼虫的子代蜂显著高于寄生5龄;寄生5龄幼虫的子代蜂死亡率比寄生2龄的高2.5倍,比寄生3龄的高5.4倍。寄生3龄幼虫的子代蜂发育历期最短(11.9 d),比寄生4龄幼虫的短6.8 d,比寄生2龄幼虫的短4.7 d;子代蜂体型大小在寄生的寄主虫龄间无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斑痣悬茧蜂在寄生时可能不是根据寄主龄期来评价寄主品质,而是基于寄主体型大小进行评价。
- 陈雯李保平孟玲
- 关键词:生活史策略行为生态学茧蜂科
- 斑痣悬茧蜂对不同寄主密度斑块的选择和最优搜寻行为被引量:2
- 2011年
- 在圆柱形透明有机玻璃罩内,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不同寄主密度斑块的选择和滞留时间,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寄主密度、产卵次数和搜寻特征对斑痣悬茧蜂在斑块上的驻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斑痣悬茧蜂对高密度寄主斑块的初次选择次数、访问次数均高于低密度寄主斑块,导致在高密度斑块上具有更高的寄生率;斑痣悬茧蜂在各斑块的驻留时间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斑块内寄主密度和产卵数均对其离开斑块的倾向起消极作用,即随寄主密度和产卵数的增加而倾向于留在斑块上;而寄主密度与产卵数的互作反而对寄生蜂离开斑块倾向具有促进作用,这两种作用可使寄生蜂利用寄主斑块获得最大适合度。
- 杨德松孟玲李保平
- 关键词:产卵
- 斑痣悬茧蜂的飞行能力和野外扩散行为被引量:6
- 2011年
- 为探究斑痣悬茧蜂在野外的寄主搜寻行为,首先利用飞行磨测定了最大理论飞行能力,然后在大豆田进行了两次放蜂试验,通过回收或采集斜纹夜蛾寄主幼虫统计寄生情况,分析了寄生蜂的有效搜寻及其影响因素。飞行磨吊飞测定结果表明,个体起飞次数为14.48次±0.82次,总飞行距离1283.00 m±45.60 m,总飞行时间2374.79 s±89.91 s,平均飞行速度0.54 m.s-1±0.004 m.s-1,最长的单次飞行时间475.21 s±76.97 s。田间放蜂试验结果表明,在风速≤4.2 m.s-1的大豆田中,方位对寄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寄生率随时间延长和离放蜂点的距离增加而显著降低。放蜂的次日寄生蜂可扩散到36 m处。最后,对斑痣悬茧蜂野外搜寻行为特征进行了讨论。
- 黄露杨德松李保平孟玲
- 关键词:扩散飞行能力斜纹夜蛾大豆
- 低温对蝶蛹金小蜂卵成熟及其数量动态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寄生蜂卵成熟动态影响其产卵决策行为,因而对于认识寄生蜂搜寻行为生态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菜粉蝶(Pieris rapae)为模式生物,首先连续3周每隔24 h详细观察子代蜂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卵巢管以及寄主蛹的外部形态,以此为基础观察了低温处理(模拟越冬温度)被寄生蛹对子代蜂成熟卵数量动态的影响。蝶蛹金小蜂胚后发育历时约2周,其中卵期1 d;幼虫历期约7 d。初孵幼虫体透明;胚后第3—6天体积快速增大,然后减缓,体色由绿变黄;胚后第8天进入预蛹,第9—12天蛹淡色,复眼由淡黄变为深红,第13—14天蛹暗黑色,并逐渐带有金属光泽。卵巢管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沉积卵黄,并在羽化后1—4 d连续增加直到出现卵吸收;羽化后5—6 d成熟卵数量增速不明显甚至略有减小。寄主蛹随子代蜂从卵发育至幼虫再到蛹体色从绿色变为灰褐色再到土黄色。低温处理被寄生的寄主蛹(寄生蜂处于老熟幼虫或蛹期)后,羽化成虫的卵巢管略细,成熟卵数量较少。成熟卵数量的变化不仅受低温处理的影响,而且受雌蜂体型大小和日龄的影响;低温处理明显减缓卵成熟速率,各日龄期成熟卵数量均明显减少;适温下成熟卵数量于羽化后第4天达到峰值,而低温处理下成熟卵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延迟至第7天。研究表明,越冬低温对来年羽化的蝶蛹金小蜂卵成熟动态具有不良影响。
- 夏诗洋孟玲李保平
- 关键词:胚后发育
- 补充营养对寄生蜂寿命、生殖力及搜寻行为的影响综述被引量:1
- 2014年
- 生物防治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田间释放寄生蜂,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防止农药污染。为给寄生蜂防治害虫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对补充营养对寄生蜂寿命、生殖力和搜寻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补充营养在寄生蜂控害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以供参考。
- 尚禹
- 关键词:补充营养寄生蜂生殖力
- 斑痣悬茧蜂的寄主种间选择性及其子代蜂发育适合度表现被引量:8
- 2010年
- 为检验基于经典搜寻理论的最优膳食模型的预测——产卵雌蜂应该选择最适于子代蜂发育的寄主种进行产卵,本研究以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及其寄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幼虫为材料,在控制寄主体型大小和龄期影响的基础上,分别在体型大小相近和日龄相同的3个水平上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2种寄主幼虫的选择偏好,并观察了子代蜂生长发育适应度表现。在观察期(1h)内,当2种寄主幼虫的体型相近或者龄期相同的情况下,斑痣悬茧蜂对粘虫的产卵器刺扎次数以及寄生率(用结茧率表示)均高于斜纹夜蛾;而在斜纹夜蛾幼虫体内发育出的子代蜂茧重和体型均大于粘虫,成蜂寿命无显著差异。最后,对斑痣悬茧蜂的寄主选择和子代发育表现不一致现象进行了讨论。
- 刘正黄露孟玲李保平
- 关键词:斑痣悬茧蜂斜纹夜蛾粘虫寄主选择
- 广大腿小蜂对菜粉蝶蛹体型大小的产卵选择及后代发育表现被引量:11
- 2010年
- 产卵选择与后代发育适合度之间的相关性是进化生态学的主要科学问题之一。为探究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对不同体型大小寄主的选择和后代发育表现的关系,采用饥饿方法处理4龄菜粉蝶(Pieris rapae)幼虫以获得体型大小(用体质量表示)差异较大的寄主蛹,供寄生蜂选择寄生。结果表明,广大腿小蜂显著偏好体型较大的寄主蛹,而且在体型较大的蛹内产雌性后代的概率更大;子代蜂体型大小与寄主蛹大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子代蜂发育历期与寄主蛹大小无相关性。研究说明,广大腿小蜂对菜粉蝶蛹的寄生选择与后代发育表现,符合"寄主大小-质量"模型的预测。
- 高珏晓孟玲李保平
- 关键词:寄主选择体型大小生活史
- 聚寄生性蝶蛹金小蜂雌蜂体型大小对产卵策略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在寄生蜂行为生态学研究中,通常将寄主体型大小作为寄主品质的主要性状来探究寄生蜂的搜寻行为机理,而忽略寄生蜂体型大小的意义。为揭示聚寄生蜂雌蜂体型大小对其产卵决策的影响,在严格控制寄主菜粉蝶Pieris rapae蛹体型大小(体重)的情况下,于室内观察了不同体型大小的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雌蜂的产卵行为,并调查了子代蜂数量(窝卵数)、性比和体型大小的变化。结果表明:雌蜂在寄主上的驻留时间随其自身体型增大而缩短,但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延长。窝卵数和余卵量受到雌蜂体型大小的显著影响,均随雌蜂体型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但子代蜂性比不受雌蜂体型大小的显著影响(P>0.05)。子代雌、雄性体型大小均与雌蜂体型大小无关,但子代雌蜂体型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增大。结果证实,雌性蝶蛹金小蜂体型大小影响其部分产卵决策。因此,在建立聚寄生蜂产卵决策模型中应考虑雌蜂体型大小这一重要变量因素。
- 夏诗洋孟玲李保平
- 关键词:蝶蛹金小蜂窝卵数体型大小适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