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093)

作品数:10 被引量:299H指数:7
相关作者:林坚刘诗毅李昕徐欢欢文婧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教育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省际
  • 2篇省际差异
  • 1篇地城
  • 1篇动因
  • 1篇人口
  • 1篇省际差异分析
  • 1篇碳排放
  • 1篇土地城镇化
  • 1篇土地非农化
  • 1篇土地利用
  • 1篇旧城
  • 1篇旧城区
  • 1篇控制性详细规...
  • 1篇建设用地
  • 1篇建设用地增长
  • 1篇轨道交通
  • 1篇轨道交通站点
  • 1篇非农
  • 1篇非农化
  • 1篇LMDI分解...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教育部

作者

  • 6篇林坚
  • 1篇马晨越
  • 1篇宋丽青
  • 1篇毛熙彦
  • 1篇蒙吉军
  • 1篇刘云中
  • 1篇刘诗毅
  • 1篇李昕
  • 1篇魏筱
  • 1篇文婧
  • 1篇陈霄
  • 1篇徐欢欢
  • 1篇刘相汝

传媒

  • 2篇城市规划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旧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调控及动因——以北京市中心城储备用地的规划调整为例被引量:7
2011年
传统研究认为,轨道交通站点影响下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将呈现"方式经营化、面积大型化、高强度随距离降低",但对旧城区未必尽然。本文在比较北京市中心城区1999年、2006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储备用地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就北京市中心城储备用地的规划调整而言,除土地利用方式经营化外,并未出现其他情形,以微调为主,但仍可分出开发阻力型、公益建设型、原址改造型、旧城保护型和集中拆建型等类型,各自规划调整特征有别。究其原因:(1)北京旧城区轨道交通晚于城市建设,属补偿性建设;(2)历史风貌用地比例大,保护要求高;(3)土地权属复杂,利益主体需要协调平衡。
林坚宋丽青马晨越
关键词:旧城区土地利用轨道交通站点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省际差异分析——基于统计数据的校正和修补被引量:54
2010年
以"五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对2000-2005年间全国及分省统计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镇人口及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校正和修补,进而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状况的省际差异。发现:(1)从数据校正和修补情况看,现有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总人口、常住人口偏大而城镇人口、人口城镇化率偏小的问题;(2)2000-2005年间,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而年均提高幅度在1.3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分布和人口城镇化率的总体格局基本未变,但部分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较弱省区的城镇人口、人口城镇化水平出现超高速增长态势;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区域之间,其对总体差异的影响依然在加大;(3)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呈现对数关系,而且随时间推移,二者相关性逐年增强。
林坚
关键词:常住人口省际差异
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被引量:102
2012年
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高速城镇化过程,与人口城镇化相伴随的是土地的急速城镇化,而关于"冒进土地城镇化"的提法和关注甚多但讲法不一。为了厘清土地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及度量方法,本文回顾并评述了土地城镇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对土地城镇化问题进行了再思考。现阶段中国土地城镇化不仅仅是农用地转换用途的非农化过程,越来越被关注的是农村建设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以及建设用地的效率提升。本文认为土地城镇化应为土地从非城镇状态向城镇状态转变的过程,并提出以城镇建设用地与城乡建设用地的比值作为土地城镇化率的衡量指标。以此出发,土地城镇化问题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匹配研究、时空格局和驱动机制研究、城乡实体空间划分、城镇空间扩张研究和用地效率转变研究。
李昕文婧林坚
关键词:土地城镇化城镇用地扩张土地非农化
不平衡增长中寻求和谐发展——论河南省国土空间战略思路被引量:2
2010年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大、综合承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面临着省域内部区域间和谐发展的压力,选择适宜的国土空间战略对河南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手段,通过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通过河南省和广东省不同时段经济和人口的空间集聚规律对比分析,通过对省内区域间及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经济和人口集聚水平比较低,且并未朝着集聚的方向发展;河南省两种收入差距均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最后,提出在不平衡增长中寻求和谐发展的河南省国土空间战略新思路,提出河南省国土空间战略应继续向着经济、社会和人口集聚的方向发展,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短经济空间距离,调整省域福利格局,实现和谐发展。
林坚刘相汝徐欢欢刘云中刘诗毅
我国空间规划协调问题探讨--空间规划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被引量:66
2011年
与多数发达国家的空间规划融合在一个体系中不同,我国的制度特征和基本国情决定了其空间规划体系内部构成的多元化,一个行政层级往往有不同的空间规划并存,是一种并行体系。因此,空间规划协调不仅要考虑不同层级规划的上下衔接,还应该考虑同一层级不同种类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本文借鉴发达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经验,结合我国现行空间规划体系的问题所在,提出加强我国空间规划协调的原则及解决对策。
林坚陈霄魏筱
中国建设用地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4
2011年
碳排放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建设用地亦是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1996-2007年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变化,在扩展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基于LMDI分解法,探讨了12年间中国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省份间所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的碳排放以2001年为拐点,呈现稳中有降到快速增长的两阶段变化,空间上则呈现出东高西低格局,环渤海地区为全国碳排放高值地区。LMDI分解结果显示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且省际间差异突出,影响较为显著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新疆和青海也较为明显,其他地区普遍较弱;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经济发展、建设用地的正向作用和能源强度的负向作用之间存在贡献程度的强弱差异及抵消效应。从建设用地控制角度开展碳减排,不同地区将存在效率差异,对于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相对饱和的省份可能有效。
毛熙彦林坚蒙吉军
关键词:碳排放建设用地LMDI分解法省际差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