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66004)

作品数:11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明魏生贤王云峰李国良罗熙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曲靖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太阳能
  • 4篇聚光
  • 3篇电池
  • 2篇平板集热器
  • 2篇热电
  • 2篇热电系统
  • 2篇集热
  • 2篇集热器
  • 1篇电子学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遮挡
  • 1篇实验测试
  • 1篇数学模型
  • 1篇太阳电池
  • 1篇太阳能干燥
  • 1篇太阳能集热
  • 1篇太阳能集热器
  • 1篇太阳能平板集...
  • 1篇太阳能热水

机构

  • 11篇云南师范大学
  • 4篇曲靖师范学院

作者

  • 11篇李明
  • 10篇魏生贤
  • 4篇李国良
  • 4篇王云峰
  • 4篇罗熙
  • 3篇王六玲
  • 3篇项明
  • 3篇郑土逢
  • 3篇黄波
  • 2篇马煜
  • 2篇许玲
  • 2篇徐永锋
  • 2篇季旭
  • 2篇林文贤
  • 2篇王炳灿
  • 1篇杨慧敏
  • 1篇王美地
  • 1篇时有明
  • 1篇张忠玉
  • 1篇余琼粉

传媒

  • 4篇太阳能学报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光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光太阳能热电系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所设计的2m^2槽式聚光热电联供系统,对晶硅阵列和砷化镓电池阵列进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砷化镓电池阵列的聚光特性优于晶硅电池阵列。优选出一定聚光比作用下性能较好的砷化镓电池阵列建立10m^2槽式太阳能聚光热电系统,实验表明:10m^2系统的电池阵列电效率为23.21%,系统光电效率和光热效率分别为9.88%和49.84%,系统(?)效率为13.48%,比基于槽式聚光加热真空管系统(?)效率高158%,比平板光伏发电系统(?)效率高16%。对采用空间太阳电池阵列的10m^2聚光热电系统性能分析表明,槽式聚光热电联供系统发电成本已与平板的持平,且每年还可提供4838.38MJ热量供用户使用。
王六玲徐永锋李明项明王云峰林文贤魏生贤
关键词:聚光太阳电池热电系统
聚光热电系统电池阵列特性及关联参数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优选出性能较好的空间太阳电池阵列和砷化镓电池阵列进行聚光实验,研究两种电池阵列聚光特性和特性参数受聚光条件影响,对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特性受关联参数的影响。实验表明,空间电池阵列I-V特性曲线随聚光比增加变成直线,其填充因子FF也随聚光比增加而减小,效率η先增加后减少,在8.48倍聚光比时达到最高为8.65%;砷化镓电池阵列I-V曲线随聚光比增加保持较好特性,填充因子FF有所下降,η增加。高光强引起温度的升高对电池阵列输出性能有较大影响,且砷化镓电池阵列受到的影响大于空间电池阵列。计算表明,系统特性参数对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反射镜面光学效率对系统性能影响最大,为系统优化设计首要考虑因素。
李明马煜许玲徐永锋项明
关键词:特性参数影响因素
太阳能平板型集热器阵列排布优化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优化集热器阵列排布便于水平屋顶有限空间的安装,该文建立了日均遮挡模型和太阳辐射模型。利用所建模型研究了集热器阵列排布长宽比与纬度、日均遮挡因子、阵列占地面积、到达集热阵列的太阳辐射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型集热器阵列(占地面积≥500m2),冬至日日均遮挡因子随阵列长宽比和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长宽比∈[1/10,3/1)时,日均遮挡因子上升较快;长宽比∈[3/1,10/1]时,日均遮挡因子增加平缓。对于占地面积∈[50,1000]m2的集热器阵列,面积越小、日均遮挡因子随长宽比的变化越快。冬半年各月水平面上日均太阳辐射分布情况对到达阵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对应的最佳长宽比存在较大影响。鉴于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以及便于工程应用,文中给出了中国不同纬度13个城市5种集热器阵列的最佳长宽比;研究结果可为太阳能集热阵列的排布优化提供参考。
魏生贤李明张忠玉陈光学时有明杨慧敏
关键词:太阳能长宽比
三七薄层干燥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恒温干燥实验对两种不同厚度的三七切片在4种不同干燥温度下的干燥特性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干燥初期,三七含水率下降较快;温度升高,干燥速率加快、干燥时间缩短;60±10℃范围内,干燥速率较快且变化不大;40~50℃范围内三七有效成分损失不大。基于节能与干燥效率的考虑,最佳干燥温度取50℃为宜。3种模型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Page模型的相关系数最大(R2>0.994)、标准差最小(SD<0.00058),可视为三七干燥过程的最佳模型。太阳能三七干燥实验与Page模型对比亦显示,两者吻合较好。
马煜李明魏生贤王云峰罗熙
关键词:薄层干燥数学模型
太阳能干燥装置性能及三七干燥效果被引量:27
2010年
为提高三七干燥效率和干燥品质,该文提出了一种由单层盖板V型波纹槽吸热面双通道的空气集热器和绝热干燥箱及通风装置组成的太阳能三七干燥设备,研究了该太阳能干燥设备的集热性能,并在昆明的气候条件下对三七进行了太阳能干燥试验,且与传统的自然干燥作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空气集热器在空气流量为0.0597kg/s时,冬季晴天条件下最高温度和最高效率分别达到62.2℃和76.7%,平均温度和热效率分别为54.6℃和66.5%,在多云的天气下平均热效率和平均温度可分别达53.9%和47.5℃;干燥箱采用上进风方式时,虽干燥箱内温度分布不均匀,上、中、下层温差较大,但升温较快,且平均箱温也比采用下进风方式高;采用了导风板后,箱内温度分布均匀性有显著改善。利用该太阳能干燥系统对三七进行干燥,其干燥周期为450min,是自然干燥周期的一半,同时避免了二次污染,三七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云峰李明王六玲魏生贤
关键词:农产品
槽式聚光系统聚光硅电池阵列特性实验研究
2011年
利用所设计的槽式聚光热电联供系统,对栅线平行分布和反方形分布的两种聚光硅太阳电池阵列进行了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能流聚光比为20倍的槽式聚光器下,两种电池阵列的光电效率分别为11.42%和13.89%,最大输出功率分别比聚光前放大16.06倍和19.33倍。两种电池阵列Pm、FF和η的温度系数分别为:-0.047 W/K、-0.45%/K、-0.035%/K;-0.029 W/K、-0.176%/K、-0.105%/K.研究结果为中低倍聚光系统聚光电池的选择和槽式聚光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的优化提供参考。
许玲李明李国良黄波魏生贤
关键词:槽式聚光实验测试温度系数
V型槽聚光下PV系统的性能研究
2011年
设计制作了V型槽聚光PV系统,基于此系统对多晶硅电池阵列和空间太阳电池阵列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V型槽聚光下多晶硅电池阵列的最大输出功率为6.198W,是非聚光下的1.21倍。空间太阳电池阵列的最大输出功率由未聚光时的7.834W增至聚光后的14.223W,提高了近一倍。采用通水冷却方法,研究了V型槽聚光下电池工作温度对电池阵列开路电压、短路电流、输出功率和填充因子的影响。聚光水冷后多晶硅电池阵列最大输出功率增加到8.28W,比普通光照下提高了62.67%.
黄波李明魏生贤李国良罗熙王炳灿
关键词:聚光
自然循环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水箱放置高度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搭建了自然循环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NFSWH)的实验平台,根据太阳能热水器国家测试标准方法对系统的热效率进行测试。用TRNSYS软件建立了NFSWH的瞬态模型。模拟和实际测量了水箱放置高度对热水器热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与模拟吻合较好。对于集热面积为1.5m2水箱容积为120L的系统,水箱底到集热器出口的高度(Hr)为0.74m时,系统的热效率最大(67.7%).放置高度为0.44-1.04m时,系统集热效率变化不大,在3%以内。
郑土逢李明魏生贤罗熙王炳灿
关键词:太阳能热水器自然循环热效率TRNSYS
高效平板集热器件吸热面与透明盖板间距优化被引量:9
2011年
为减小高效平板集热器件边框对吸热板的遮光损失,建立了平板型集热器件平均有效吸热面积系数的计算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平均有效面积系数随板间距、倾角、纬度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有效面积系数随板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冬季最明显;倾角小于15°或大于75°对集热器件平均有效面积系数均不利。为便于应用,给出了季均和年均有效面积系数不小于0.90的临界板间距。鉴于对流热损失较小的合理板间距为4~6cm,拟推荐北纬20°、30°、40°、50°使用的平板集热器件最大板间距分别约为5.5、5.0、4.5、4.0cm,相应年均有效面积系数均大于0.90。在设计过程中,可参照该文研究结果,尽量达到对流热损失最小化。
魏生贤李明刘江涛季旭余琼粉龙星闫崇强王美地
太阳能平板集热器件纵横比与板间距优化被引量:15
2010年
为减小平板集热器件边框对吸热板的遮光损失,该文应用几何光学基本原理建立了平板型集热器件平均有效吸热面积系数的数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年均有效面积系数随集热器件纵横比、板间距、倾角、纬度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有效面积系数随板间距的增大而减小,纵横比越大越明显;倾角小于15°或大于75°对集热器件平均有效面积系数都是不利的。为便于应用,文中给出了年均有效面积系数不小于0.90的临界板间距。鉴于对流热损失较小的合理板间距为4~6cm,该文拟推荐合理纵横比≤2/1,北纬20°、30°、40°、50°使用的平板集热器件最大板间距分别约为5.8、5.4、4.7、4.2cm,相应年均有效面积系数均大于0.90。在设计平板集热器件时,可参照该文研究结果,尽量达到对流热损失和遮光损失最小化。
魏生贤李明季旭林文贤郑土逢李国良罗熙
关键词:几何光学太阳能集热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