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0020090084)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刘桂仙陈景胜钟海鸣吴昱冶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症
  • 1篇药物疗法
  • 1篇肿瘤
  • 1篇肿瘤患者
  • 1篇细胞
  • 1篇疗法
  • 1篇巨和粒
  • 1篇化疗
  • 1篇化疗后
  • 1篇化疗后血小板...
  • 1篇恶性
  • 1篇恶性肿瘤
  • 1篇恶性肿瘤患者
  • 1篇白细胞
  • 1篇白细胞介素
  • 1篇白细胞介素-...

机构

  • 1篇广东省农垦中...

作者

  • 1篇吴昱冶
  • 1篇钟海鸣
  • 1篇陈景胜
  • 1篇刘桂仙

传媒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9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巨和粒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6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19例使用巨和粒皮下注射1.5mg/d,连用5~12d;B组(空白对照组)17例只使用一般补血和提升血小板计数的普通药物。每周观察巨和粒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连续观察3周。结果:化疗结束后A组血小板计数[(42.00±12.29)×109/L]明显低于化疗前[(192.00±73.56)×109/L](P<0.05),B组血小板计数[(44.58±11.74)×109/L]亦明显低于化疗前[(203.37±75.28)×109/L(P<0.05)。A组治疗1周和2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的比例(42.11%、100.00%)均明显高于B组(0、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19例患者未出现明显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结论:巨和粒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患者可以耐受。
钟海鸣陈景胜吴昱冶刘桂仙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药物疗法白细胞介素-11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