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24)

作品数:23 被引量:595H指数:14
相关作者:孙九霞王心蕊李毓杨晶晶陈敬复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5篇旅游
  • 3篇流动性
  • 3篇旅游发展
  • 3篇婚姻
  • 2篇傣族园
  • 2篇东道主
  • 2篇社会空间
  • 2篇族群文化
  • 2篇旅游地
  • 2篇旅游目的
  • 2篇旅游目的地
  • 2篇旅游商业
  • 2篇旅游商业化
  • 2篇民族旅游
  • 2篇目的地
  • 2篇跨国婚姻
  • 2篇回族
  • 1篇傣族
  • 1篇地方化
  • 1篇地理研究

机构

  • 23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贵州财经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香港大学
  • 1篇萨里大学
  • 1篇广东财经大学

作者

  • 22篇孙九霞
  • 2篇李毓
  • 2篇王心蕊
  • 1篇黄秀波
  • 1篇史甜甜
  • 1篇刘行健
  • 1篇周尚意
  • 1篇朱竑
  • 1篇甄峰
  • 1篇苏静
  • 1篇陈浩
  • 1篇周一
  • 1篇周大鸣
  • 1篇廖婧琳
  • 1篇王宁
  • 1篇陈敬复
  • 1篇杨晶晶
  • 1篇刘相军

传媒

  • 5篇旅游学刊
  • 4篇旅游论坛
  • 3篇地理研究
  • 3篇社会科学家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民族研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9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旅游发展对傣族社区居民生活宗教实践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旅游地的宗教文化变迁是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核心话题。已有研究较多关注旅游发展中宗教节庆、仪式的变迁,而对旅游地未被舞台化、商业化包装的当地居民日常化的宗教实践关注尤显不足。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个案,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和非参与观察法,剖析旅游发展对傣族村民生活宗教实践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在旅游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往往顺应时代发展,通过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圆其说"地打破传统束缚,进行地方知识的协商和再建构,并通过弱化仪式的物质边界、调整时间、空间区隔等实践策略应对旅游带来的变化。
李毓孙九霞
关键词:物质性傣族园
西双版纳傣族园泼水演员的类阈限体验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阈限体验是旅游体验研究的重要话题,旅游场域中员工的类阈限体验并未像旅游者般受重视。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园"天天泼水节"为个案,从人类学阈限理论视角,运用深度访谈和非参与观察方法,深入剖析泼水演员日常生活和类阈限体验的关系、类阈限体验的特征及其动因。研究发现:泼水演员的类阈限体验可以理解为离开日常生活村落,在旅游空间从事泼水工作中的体验。泼水工作相对于演员的日常休闲生活来说是乏味的,但与日常工作中繁杂的农活相比又充满了愉悦和精神意义,对其日常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泼水演员的类阈限体验表现为对工作规范及纪律模糊化,感到"快乐""舒服""兴奋"和"自由";乐而忘忧,短暂沉浸于愉悦的泼水氛围中;和游客共同体验泼水乐趣,遵守泼水规则,处于和谐交融的共睦态状态。演员的类阈限体验使得泼水工作具有休闲的性质,是演员日常生活的延展,其性质是促成演员类阈限体验的主要因素。
孙九霞李毓
关键词:傣族园
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以大型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为例被引量:16
2016年
大型演艺产品日渐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地体验活动,对目的地的形象建构有着重要影响。刘三姐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演化和现代建构,并被塑造成阳朔的形象符号之一,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则成为旅游地的新型形象吸引要素。在此过程中,政府和项目开发商、居民与旅游经营者及旅游者等不同主体在"凝视与反凝视"中通过不同手段建构着目的地形象。旅游者通过凝视供给方的发射形象而获得阳朔的感知形象,并通过微博等媒介将感知形象转变为发射形象,完成对阳朔旅游地形象的再建构,而旅游地的供给方则借助反凝视接收旅游者的发射形象获得感知形象,并依此对阳朔的目的地形象进行建构和修正。
孙九霞王学基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凝视旅游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
旅游发展与少数民族家庭变迁:从单一性到复杂性被引量:7
2015年
旅游作为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偏远地区的目的地家庭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却没有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笔者以西江苗寨为例,从家庭现代化理论入手,将民族家庭置于现代旅游背景下,通过观察及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旅游是如何影响西江苗族家庭变迁的。研究发现:在旅游影响下,传统苗族家庭正从一种单一性向复杂性迈进。家庭结构从一元到多元,夫妻权力关系从丈夫独大到夫妻协商,彩礼与嫁妆从给娘家的补偿到提前给小家庭的遗产,亲属关系从紧密的父系单线到松散的多元变化等。这些变化是个体在旅游影响下,在具体的语境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及现代文化的适应,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形成。
廖婧琳孙九霞
关键词:旅游发展少数民族家庭变迁
旅游地特色街区的“非地方化”:制度脱嵌视角的解释被引量:35
2017年
旅游发展与地方性之间存在既融合又冲突的矛盾关系,旅游一方面依赖于独特的地方性而产生,同时又推动地方快速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而逐渐消弭地方性,使得旅游地日趋表现出"无地方性"。文章针对阳朔西街典型案例,采用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基于对地方性和无地方性相关理论的分析,探讨了旅游地特色街区的"非地方"过程与趋势,并从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了旅游地特色街区出现"非地方化"的动因。结果表明:随着旅游发展条件的改变,西街的原有地方景观形态和空间功能发生嬗变,同质化的空间实践使得地方脱离了与本地历史和社会传统的联结,地方文化意义也发生流变,地方因此呈现"非地方"趋势;制度脱嵌可作为地方走向非地方的理论解释,正式制度脱嵌表征为政府管制缺位,非正式制度脱嵌表征为地方文化缺失,两者共同加速了西街的"非地方化"。文章关注现代性和流动性背景下旅游特色街区所面临的"非地方"趋势,是对地方与非地方理论的实证补充,有助于加深对旅游与地方性之间关系的再认识,从而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孙九霞黄秀波王学基
国外旅游亲密关系研究进展:性、浪漫、婚姻被引量:3
2016年
浪漫关系与性行为现象常见于各类旅游活动中,国外性旅游和浪漫旅游研究相对丰富。通过对国外旅游中的亲密关系研究进行综述,在解读亲密关系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从"性旅游:亲密关系中的利益交换"、"浪漫旅游与性旅游: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和"主客婚姻:亲密关系中的最深程度"3个层面由浅而深地归纳目前旅游亲密关系的研究进展。通过综述发现,目前旅游中亲密关系的理论框架既不完善,又缺乏理论拓展和应用,研究对象局限于商业性的性旅游、短暂的亲密关系。以女性游客和同性恋者游客为主体的亲密关系研究开始出现,但旅游中单方受剥削和长期的亲密关系较少得到关注。
张蔼恒孙九霞
关键词:亲密关系
“万三蹄”传记:从地方菜肴到旅游商品被引量:3
2016年
旅游商品的开发向来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然而对于旅游商品具体的案例研究却相对缺乏。主要通过阐述江苏省周庄景区内"万三蹄"的发展历史,对当地居民、店铺主以及政府官员开展访谈,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的考证,还原了"万三蹄"的发展过程。"万三蹄"作为周庄镇内最初仅为一道普通菜肴,在周庄旅游大发展之际,被开发成为旅游商品,一鸣惊人成为当时最具人气的旅游商品;在后期景区的转型时期,"万三蹄"开始面临诸多新的竞争,而此时它已经成为了周庄的一种传统商品得到巩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万三蹄"本身也发生了变迁,在物质层面其由传统家庭制作以家用的菜肴变为了标准化批量生产以商用的旅游商品,而在符号意义层面其从最初的简单含义开始变得多元复杂,而也正是这些适时的变迁,造就了"万三蹄"的成功。采取了类似传记的记叙方式,力图在时间序列上呈现与"万三蹄"相关的事件,并进一步分析体会这些事件微妙的意义。无疑,针对一个成功的旅游商品发展历程的展现,对理解旅游商品本身会有重要的意义。与其说"万三蹄"是一种历史物品的商品化,毋宁说是一种针对游客而选择与建构的商品。
卢凯翔孙九霞
关键词:旅游商品
融合与区隔:穆斯林旅游移民在三亚回族村的社会适应被引量:13
2016年
本文研究了穆斯林旅游移民群体在三亚回族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表明,这些移民由于与当地居民具有相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同时又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心态认知,其社会适应表现为融合与区隔相互交织的状态。本文案例丰富了消费型旅游移民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孙九霞黄凯洁
关键词:社会适应区隔
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被引量:127
2016年
在全球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下,流动获得了内涵和外延的立体化与多面性,各种类型的流动正表征并重塑地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如何认识流动、分析流动对理解当前世界多重空间尺度的各类社会文化现象、理解空间及附加其上的意义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流动性是流动实践空前增强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发生在全球与区域的尺度上,也发生在城市内部日常生活与通勤的尺度上。另一方面,流动性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中基本概念的阐释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例如地方,认同这些话题都需要从流动性的视角进行重新思考。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刻画流动性的基础尺标,在新流动性范式下,从地方、城市、移民、旅游、身份认同、政策与管制等方面探讨流动性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期于在流动性这一场域进行跨学科的对话,并促使国内学界对流动现象的关注上升为对流动性理论本身的解读。
孙九霞周尚意王宁朱竑周大鸣甄峰刘行健杨晶晶陈敬复杨茜好
关键词:跨学科流动性地理研究
城市居民休闲与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被引量:33
2019年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城市居民的休闲行为面临转型,探讨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休闲与幸福感是新时代城市地理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结合休闲的时间与空间要素,构建"休闲-幸福感"理论模型,以广州市为例,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城市居民休闲行为和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休闲时间和休闲空间均会对城市居民的休闲参与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休闲时间的影响更大;休闲时间、休闲参与和休闲满意度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休闲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而休闲满意度则受到休闲时间、休闲空间和休闲参与的影响;休闲参与和休闲满意度是建立休闲与幸福感内在联系的重要中介机制。
王心蕊孙九霞
关键词:休闲空间休闲时间休闲满意度主观幸福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