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2176)

作品数:11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李亚伟桑绍柏廖宁童坤伍林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科技大学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石墨
  • 4篇耐火
  • 4篇耐火材料
  • 3篇树脂
  • 3篇酚醛
  • 3篇酚醛树脂
  • 3篇改性
  • 3篇改性酚醛
  • 3篇改性酚醛树脂
  • 3篇
  • 2篇石墨烯
  • 2篇热震
  • 2篇热震性
  • 2篇显微结构
  • 2篇力学性能
  • 2篇纳米
  • 2篇抗热震
  • 2篇抗热震性
  • 2篇力学性
  • 1篇低碳

机构

  • 8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马鞍山钢铁股...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作者

  • 7篇李亚伟
  • 5篇桑绍柏
  • 3篇伍林
  • 3篇童坤
  • 2篇易德莲
  • 2篇朱天彬
  • 2篇廖宁
  • 2篇孟向楠
  • 1篇潘成刚
  • 1篇郁书中
  • 1篇胡盼
  • 1篇常庆明
  • 1篇杨开保
  • 1篇秦晓蓉
  • 1篇王恒
  • 1篇胡适
  • 1篇王同生
  • 1篇张琪
  • 1篇乐晨
  • 1篇丁建强

传媒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耐火材料
  • 1篇中国胶粘剂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人工晶体学报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镍负载超细微晶石墨对铝碳耐火材料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为充分发挥碳纳米管、微晶石墨和鳞片石墨等碳源在铝碳耐火材料中的协同强韧化作用,本工作首先采用高能球磨法研磨含硝酸镍的微晶石墨和氧化铝微粉制备了镍负载超细微晶石墨复合粉体,然后与鳞片石墨一起作为碳源,单质硅粉为添加剂,酚醛树脂为结合剂制备了铝碳耐火材料。结果表明:铝碳耐火材料中引入硝酸镍负载的超细微晶石墨复合粉时,在经1000℃处理的材料中可以观察到多壁碳纳米管和碳化硅晶须的形成,1200~1400℃下材料内碳化硅晶须明显增加。含这种负载催化剂复合粉的铝碳材料经1000~1400℃热处理后,材料的强度大幅度提高,材料断裂时位移量增大。可以认为上述通过超细微晶石墨复合粉引入的硝酸镍高温下原位催化树脂形成的碳纳米管,与超细微晶石墨、鳞片石墨复合碳源以及材料内部形成的碳化硅晶须产生协同增强增韧的作用,赋予铝碳材料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
王恒李亚伟桑绍柏杨开保郁书中朱天彬王同生
关键词:复合碳源
膨胀石墨对镁碳耐火材料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以膨胀石墨为碳源,部分取代镁碳耐火材料(含5wt%的鳞片石墨)中的鳞片石墨,借助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以及三点弯曲测试仪等研究了膨胀石墨的添加对热处理后镁碳材料的显微结构、力学性能、抗热震性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镁碳材料中引入0.2wt%的膨胀石墨在高温下可促进材料基体内片状Al N相形成,进而使试样的抗折强度和弯曲模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2.35 MPa和2.82 GPa;但是过量的添加将对材料的致密度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了材料的抗折强度和弯曲模量;膨胀石墨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镁碳材料的抗热震性但对材料的抗氧化性不利;当膨胀石墨的加入量为0.5wt%时,镁碳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若想加大膨胀石墨的添加量,需对其抗氧化性进行改善。
朱天彬李亚伟桑绍柏
关键词:力学性能抗热震性抗氧化性膨胀石墨镁碳耐火材料
镍改性酚醛树脂及其热解炭的表征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配位反应,将镍离子结合在酚醛树脂结构中,得到镍改性酚醛树脂,实现了催化剂前驱体在树脂中的均匀分散。通过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初步确定了镍离子在树脂中的配位结构。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对高温热解炭晶体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镍改性酚醛树脂热解炭中有石墨烯生成,炭的结晶度提高。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热解炭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表明镍改性酚醛树脂热解炭中有石墨烯生成且为少数层石墨烯。
马沛燃伍林童坤易德莲秦晓蓉胡盼胡适孟向楠曾萧李亚伟
关键词:热解炭石墨烯
基于PFC^(2D)的镁碳质耐火材料断裂行为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将镁碳质耐火材料视为骨料和细粉基质组成的两相复合材料,采用基于离散元的颗粒流模拟软件PFC2D,将材料离散成刚性颗粒组成的模型,把颗粒细观参数的变化与宏观力学特性联系起来,构建镁碳质耐火材料在1000℃下的试验模型,模拟试样三点弯曲的载荷-位移曲线,对材料裂纹的扩展进行分析,并通过改变摩擦系数、平行粘结刚度比、孔隙率以及平行粘结弹性模量,对比分析细观参数对载荷力峰值大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采用PFC2D可准确模拟镁碳质耐火材料在三点弯曲时的断裂行为;材料的摩擦系数和平行粘结弹性模量与试样所受最大载荷力呈正比关系,而孔隙率和平行粘结刚度比与试样所受最大载荷力呈反比关系。
常庆明程钊袁丹丹张浩桑绍柏潘成刚
关键词:镁碳质耐火材料离散元细观力学颗粒流
铜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与表征被引量:4
2018年
将Cu(铜)离子引入热塑性PF(酚醛树脂)中,采用配位反应法合成了Cu改性PF。研究结果表明:采用FT-IR(红外光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Cu改性PF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得到Cu离子在PF中的配位结构。TGA(热失重分析)结果显示,改性树脂在255、535℃时具有明显的吸热现象,热失重速率增大,1 000℃时的残炭率为58%。与普通树脂相比,改性树脂的固含量和残炭率分别提高了5%和7%,说明其耐热性明显增强。
丁建强伍林童坤陈亚桥李泽亚张琪刘盈张军锋饶文昊柳家明李亚伟
关键词:配位结构耐热性
添加硅和硅微粉氧化铝–碳纳米管耐火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被引量:10
2017年
研究了铝碳耐火材料中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在添加硅和硅微粉条件下的结构演变以及添加单质硅、硅和硅微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下材料内单质硅与二氧化硅反应,导致大量的SiO(g)形成,加快了800℃以上MWCNTs的结构演变进程,促进MWCNTs蚀变为SiC晶须。正是由于SiC晶须形成,添加硅和硅微粉铝碳耐火材料经1 400℃处理后的抗折强度达到22.56 MPa,而单独添加单质硅的试样仅为19.24 MPa。然而,对于材料的抗热震性来说,未添加硅微粉的试样热震后强度保持率为43.51%,明显高于硅微粉试样的28.65%,这主要是由MWCNTs有助于提高材料的韧性,而Si C晶须主要起到增强的作用。
廖宁李亚伟桑绍柏
关键词:显微结构硅微粉多壁碳纳米管
镍改性酚醛树脂热解形成石墨烯机理研究
2016年
通过配位反应,将镍离子引入酚醛树脂结构中,在惰性气氛保护下制备镍改性酚醛树脂,并将其分别在600、800、1000℃下进行碳化处理。XRD检测结果表明:600℃时热解碳出现明显的C(002)晶面衍射峰;当温度升高(800、1000℃)时,半峰宽增大,峰位左移,峰强度减小。SEM和TEM的检测结果表明,即使在1000℃下,普通酚醛树脂热解碳仍为无定形碳,而温度高于800℃后镍改性酚醛树脂热解碳中生成石墨烯,且升温和增大催化剂用量均有利于石墨烯生成。镍改性酚醛树脂炭化形成石墨烯的过程遵循"溶碳析碳机制"。
卓智华伍林孟向楠童坤乐晨马沛燃易德莲李亚伟
关键词:热解石墨烯
纳米炭黑和鳞片石墨对低碳铝碳材料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2
2015年
采用板状刚玉(3.0~1.0、1.0~0.5、0.6~0.2、≤0.3、≤0.045和≤0.02 mm )、活性氧化铝微粉(≤2μm)、单质硅(≤0.045 mm)为主要原料,引入纳米炭黑(N220型)或天然鳞片石墨(≤0.074 mm)为碳源,在埋焦炭条件下经800、1000、1200和1400℃处理制备了低碳 Al2O3-C耐火材料。对比研究了炭黑和鳞片石墨不同加入量对试样的力学性能和抗热震性的影响。采用三点弯曲法研究两种碳源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取水淬冷法研究材料的抗热震性,利用X射线衍射仪检测材料的物相组成变化,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1)当铝碳材料处理温度低于1000℃时,碳源种类对其强度影响不明显;当处理温度高于1200℃时,由于更多碳化硅晶须的生成,添加石墨试样的强度远高于添加纳米炭黑的铝碳材料。2)纳米炭黑粒径小,易填充于氧化铝颗粒间隙并形成纳米碳网络,有利于吸收和平衡热膨胀和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降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其热震后强度保持率高于含石墨的铝碳材料。3)通过纳米炭黑与微米鳞片石墨的有效复合可以制备出强度高,抗热震性好的低碳铝碳耐火材料。
廖宁李亚伟桑绍柏陈松林曾鲁举
关键词:纳米炭黑鳞片石墨力学性能抗热震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