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80811)

作品数:2 被引量:48H指数:2
相关作者:马瑾刘培洵陈顺云扈小燕刘力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应力
  • 1篇应力状态
  • 1篇源区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 1篇前震
  • 1篇强震
  • 1篇汶川地震

机构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作者

  • 2篇马瑾
  • 1篇刘力强
  • 1篇马胜利
  • 1篇刁桂苓
  • 1篇扈小燕
  • 1篇王凯英
  • 1篇陈顺云
  • 1篇刘培洵

传媒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大陆地表温度场的时空变化与现今构造活动被引量:42
2010年
试图利用地表温度场数据获取中国西部的构造活动信息。在建立热与应变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西部MODIS/Terra地表温度产品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发现:(1)地表温度在一些地区发生偏离年变现象,这种年变偏离与一些活动构造带的活动有关;(2)在扣除年变基准场等主要气候因素后,年变残差(ΔT)中长周期成分(LSTLOW)更接近构造活动所引起的热信息,能为构造活动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研究发现,一个地震的发生对周围不同构造区的影响不同,有的地区升温,有的地区降温。2004年印尼地震最大的影响是引起青藏高原中部巴颜喀拉—松潘地块的降温;(3)与前者相对应,发生在中国周边地区的不同地震引起的温度变化格局不同,对同一地区的影响也不同,例如2001年东昆仑8.1级地震引起龙门山断裂带升温,而2003年斋桑泊7.9级地震和2004年印尼9级地震却引起该带的降温;(4)不同地区地温变化的时间过程不同。这些现象均对构造变形过程有一定的启示。在上述现象的基础上,笔者结合GPS观测结果,不同深度的地温信息以及地震活动等资料,对地表温度场中包含构造活动信息进行了初步检验,并对地表温度场反映的区域构造变形模型进行了讨论。
马瑾陈顺云扈小燕刘培洵刘力强
关键词:地震活动
2008年汶川地震前震源区的异常应力状态被引量:6
2012年
我们收集了紫坪铺水库区域台网记录到的2004年8月16日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发生在震中区及附近区域的486个小震震源机制资料,运用碎裂分析法对这些震源机制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汶川地震前3年多时间内震源区应力水平随时间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强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区域约在2007年6月发生了应力突变,出现了2个应力异常高值区,其形成过程同时伴随着龙门山中央断裂的应力水平降低,最终强震发生在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之间的应力梯度带上。汶川地震前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类似于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非均匀断层失稳前的地震成核现象,符合地震成核的宏观表现。巴颜喀拉块体的南边界-鲜水河断裂的短基线测量也显示出,在同一时间段鲜水河断裂南段由左旋滑动转为异常的右旋错动,反映了汶川强震前整个巴颜喀拉块体有向东加速运动的异常过程。
王凯英Yu. Rebetsky刁桂苓马胜利马瑾
关键词:震源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