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239)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樊军米美霞彭小平高宇王力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湟川中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4篇水分
  • 3篇黄土高原
  • 2篇植被
  • 2篇水蚀
  • 2篇水蚀风蚀交错...
  • 2篇土壤含水量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含水量
  • 2篇风蚀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典型植被
  • 1篇对植
  • 1篇宇宙
  • 1篇宇宙射线
  • 1篇蒸发
  • 1篇蒸腾
  • 1篇植被土壤
  • 1篇生物量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海湟川中学

作者

  • 5篇樊军
  • 2篇米美霞
  • 1篇王力
  • 1篇高宇
  • 1篇邵明安
  • 1篇彭小平
  • 1篇王亚飞
  • 1篇王秋铭

传媒

  • 2篇草地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利用热脉冲技术研究石子覆盖对土壤内部蒸发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地表覆盖能够减少土壤蒸发,对土壤保水、保墒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显热平衡原理,探究了石子覆盖对近表层土壤内部蒸发的影响。应用热脉冲技术测定的热参数和土壤温度得到土壤内部蒸发速率、显热通量、土层上下部显热通量差、潜在汽化热和显热贮藏量变化。与裸土相比,石子覆盖以后近表层显热贮藏量无明显变化,t检验3~9 mm、15~21 mm、27~33 mm p值分别为0.439、0.100和0.096,均大于0.05,显热通量减小,t检验3 mm、15 mm、27 mm p值分别为0、0、0.005,均小于0.05,土层上下部显热通量差明显减小,t检验3~9 mm、15~21 mm p值均为0<0.05,27~33 mm p值为0.059>0.05,潜在汽化热增加,t检验3~9 mm、15~21 mm、27~33 mm p值均为0<0.05,因此用于土壤蒸发的能量减小,致使土壤蒸发速率降低,t检验3~9 mm、15~21 mm p值均为0<0.05,27~33 mm p值均为0.100>0.05。土壤蒸发速率变化趋势与土壤显热通量差变化趋势一致:与裸土相比,石子覆盖以后土壤蒸发速率和土层上下部土壤显热通量差的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3~9 mm、15~21 mm峰值出现的时间均滞后两天。因此石子覆盖以后土壤蒸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壤蒸发速率减小且蒸发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滞后。
米美霞樊军邵明安
关键词:土壤蒸发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坡地退耕恢复草地的土壤水分动态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解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区坡地退耕还草后的土壤水分消耗与补充过程,利用2003年开始的野外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土壤剖面水分,分析坡地退耕还草多年后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丰水年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坡地退耕还草后,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多年以后,苜蓿地显著低于坡耕地,含水量已接近或者达到萎蔫含水量。撂荒草地土壤水分含量稍低于坡耕地,尽管坡耕地有较多的径流,但是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初3个处理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分别为7.4%,12.6%,12.5%,丰水年降水可以不同程度的补充土壤剖面水分,补充深度较一般年份深110cm左右,苜蓿地、撂荒地、坡耕地土壤水分分别恢复到10.0%,14.5%,15.5%,分别增加了35.1%,15.1%,24.0%。因此,坡耕地退耕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导致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降低,只有在丰水年土壤水分含量才有较明显的恢复。
易彩琼王胜樊军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水分退耕还草
水蚀风蚀交错区复合植被与单一植被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地上生物量差异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于2013年8月选取位于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六道沟流域典型植被类型样地,研究复合植被与单一植被的土壤水分特征、生物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深根型植物与浅根型植物复合后其冠层高度、地表植被盖度、叶面积指数和地上生物量都有显著提高;土壤表层含水量显著增加;物种丰富度也呈增加趋势。影响复合植被和单一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其根系对水分吸收利用的差异,以及深根型灌木和浅根型草本植物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利用差异。草本植被地上生物量随100cm内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容重和导水率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植被恢复建设过程中,深根型植物宜与浅根型植物搭配种植,可以合理有效利用有限水资源,提高植被地上生物量、冠层高度和地表植被盖度,从而可以有效控制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土壤侵蚀。
贾沐霖樊军王亚飞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分特征地上生物量
宇宙射线快中子法在土壤水分测量中的应用——以陕北六道沟流域为例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宇宙射线快中子法能够测量半径300 m左右源区内的土壤水分含量,其较大的测量源区填补了传统点观测和遥感大面积观测尺度之间的空白。本文通过对比分析COSMOS土壤含水量与TDT土壤含水量,以验证宇宙射线土壤水分观测系统的可靠性,以期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中尺度土壤水分测量提供依据。本试验利用国产宇宙射线土壤水分观测系统(COSMOS)于2014年5月21日至10月31日对位于陕北神木县六道沟流域的坡地土壤水分进行自动监测,并用测量区典型点取样法对其校正。同时在源区内的试验小区埋设TDT探头测量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COSMOS土壤水分主要受源区内降水的影响,对每次降水不仅能做出灵敏反应,且反应剧烈程度明显受降水量的影响。COSMOS观测数据很好地反映了源区内坡地径流小区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与3种土地利用方式、2个深度的TDT探头所测得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76,均方根误差为0.022 cm3/cm3。COSMOS土壤含水量与0-10 cm土层含水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10-20 cm土层,从本试验的数据来看,COSMOS对于浅层(0-1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适用性较好。TDT探头所测得的坡耕地土壤平均含水量与COSMOS测得的土壤平均含水量的相关性略差于苜蓿地和撂荒地。本研究证实了宇宙射线土壤水分观测系统能够为坡面尺度土壤水分和径流预测模型提供数据。
王秋铭王胜樊军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农田尺度COSMOS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植被土壤水分消耗和补充深度对比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研究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8种植被类型条件下植物消耗土壤水分深度与降水对应的补充深度。结果表明:裸地、农地、撂荒地、人工草(灌)地(苜蓿地、柠条地、沙打旺地)、当地典型草地(荒草地、长芒草地)在平水年及干旱年,土壤水分均表现为负平衡;丰水年部分样地土壤水分得到补充。平水年以及干旱年(2010—2011年)植物耗水深度依次为:柠条地>撂荒地>沙打旺地>苜蓿地≈长芒草地≈荒草地>农地>裸地,降水补充深度为农地>裸地>撂荒地>荒草地>长芒草地>沙打旺地>苜蓿地>柠条地。丰水年(2012年)裸地、苜蓿地、荒草地与沙打旺地土壤水分并未显示出明显负平衡过程,但柠条地耗水深度依然达到260 cm,其它样地依次为撂荒地>农地>长芒草地;降水入渗深度排序:农地>裸地>撂荒地=柠条地>荒草地=苜蓿地>长芒草地>沙打旺地。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蒸发(裸地蒸发)以及降水补充深度一般为0—120 cm范围内,丰水年土壤水分能得到恢复。农地的土壤水分消耗与补充深度略有增加。农地撂荒后耗水深度与撂荒地植被类型有密切联系,随植被盖度与丰度的增加,耗水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撂荒地土壤水分补充深度小于等于消耗深度。农地退耕还草所种植的深根性植被(苜蓿、沙打旺、柠条等)不仅会迅速消耗当季降水,同时会进一步消耗土壤深层储水,致使120 cm以下观测土层土壤含水量较低,造成土壤水分消耗深度较浅的假象。除撂荒地外,高生物产量的人工草(灌)耗水量高,耗水深度也深,因此在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植被类型的年度水分交换深度,采取措施降低消耗深度,增加入渗深度。
高宇樊军彭小平王力米美霞
关键词: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含水量
层状土壤水分对植物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层状土壤水分运动因为土壤质地的变化而被改变,进而影响到植物根系吸水。利用室内土柱系统,研究了不同层状土壤条件下的紫花苜蓿的耗水特征及其光合作用,结果表明苜蓿在生长初期,根系主要分布在土柱上部,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因毛管障碍作用强烈,下层水分向上运动受到抑制,可供苜蓿蒸腾的水分有限,苜蓿受到干旱胁迫,从而减小蒸腾作用;待根系长到下层土时,可以继续利用下层土的水分维持生存。而黄-红-沙和黄-砒-沙型层状土上的苜蓿一直维持较高的蒸腾速率,待受到干旱胁迫时,土柱已无水可用。所以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苜蓿群体光合作用速率一直大于黄-红-沙和黄-砒-沙苜蓿的群体光合作用,有更多的植物有效水。因此,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因为下层粘土层的保水作用而更适宜植物生长。
胡心悦
关键词:层状土壤蒸发蒸腾紫花苜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