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111)

作品数:15 被引量:106H指数:7
相关作者:鲁忠义贾宁王锃贾利宁吕军梅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沧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1篇道德
  • 10篇道德概念
  • 9篇隐喻
  • 3篇映射
  • 3篇空间隐喻
  • 3篇概念隐喻
  • 2篇心理表征
  • 2篇心理现实性
  • 2篇双向映射
  • 2篇情绪
  • 1篇道德认知
  • 1篇心理
  • 1篇心理高度
  • 1篇易化
  • 1篇隐喻理解
  • 1篇映射关系
  • 1篇幽默
  • 1篇语篇
  • 1篇语篇阅读
  • 1篇源域

机构

  • 15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沧州职业技术...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沧州师范学院
  • 1篇河北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13篇鲁忠义
  • 3篇贾宁
  • 1篇王锃
  • 1篇贾利宁
  • 1篇王汉林
  • 1篇吕军梅
  • 1篇范宁
  • 1篇于文华
  • 1篇尹新雅
  • 1篇郭少鹏
  • 1篇鲁雅乔
  • 1篇蒋泽亮

传媒

  • 6篇心理科学
  • 4篇心理发展与教...
  • 2篇心理学报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道德的心理高度——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具身认知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对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对传统隐喻概念的认知模式,还可以为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提供心理学的科学实验基础。我们采用心理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显示:(1)人们普遍存在着“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心理表征。(2)与未卷入者相反的是,直接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形成的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是“道德是下,不道德是上”;青少年犯罪者虽然形成的是“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心理表征,但道德概念与垂直空间之间的隐喻联结强度比起正常青少年来要弱。(3)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认知发展有几个不同阶段:儿童4—5岁时初步形成,7—9岁时基本形成,11—13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4)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存在文化上的差异,由于西方“抑恶”文化和我国“扬善”文化的不同,我们“道德是上”的心理表征更为明显。
鲁忠义
关键词:道德概念隐喻
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被引量:2
2019年
该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研究1和研究2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迫选式纸笔测验,考察无意识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研究3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分析影响隐喻联结的因素。结果表明,青少年犯罪者已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但联结强度较低。认知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狱中再教育对其联结强度的提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张亚慧鲁忠义
关键词:隐喻道德概念
身体动作趋势对道德词空间——效价一致性效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在经典的空间—效价一致性范式的基础上,控制向上或向下看的身体姿势及动作幅度大小,探讨身体动作趋势对空间—效价一致性效应的影响。实验1分别在屏幕上方视野或下方视野进行词汇道德效价的判断。结果表明,在屏幕的上方视野和屏幕的下方视野不道德词都出现了空间—效价一致性效应,而道德词只在下方视野出现了一致性效应。实验2将注视点居于屏幕中央,改变词在屏幕垂直位置上下的间距大小。发现在小间距条件下出现了显著的一致性效应,但是在大间距条件下一致性效应消失。综合两个实验表明,道德词的空间—效价一致性效应会同时受到概念隐喻和极性相关的影响,当身体动作极性不明显时,概念隐喻的影响较大,而身体动作极性较明显时,极性会掩盖概念隐喻的作用。
董月晴范宁鲁忠义
关键词:概念隐喻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涉及的空间关系判断包括上下关系判断、远近关系判断和距离判断。研究结果显示:(1)上下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道德词的反应快于不道德词;在空间下方时,不道德词的反应快于道德词;(2)远近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个体更倾向于将道德词判断为"远",即道德词更偏上;在空间下方时,没有显著的偏向;(3)在距离判断中,个体对道德词的判断出现显著的向上偏移,对不道德词的判断则出现显著的向下偏移。由此得出结论: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会影响个体对空间关系的判断,具体来说是"道德是上"的隐喻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上"的偏移效应;而"不道德是下"的隐喻则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下"的偏移效应。
贾宁冯新明鲁忠义
关键词:道德概念
为什么快乐在“上”,悲伤在“下”——语篇阅读中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被引量:15
2013年
以具有一定情境的语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引导范式和无关任务范式,探讨了"快乐是上,悲伤是下"这一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在语篇阅读中的心理现实性。实验1要求被试阅读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字母"F"或"J"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阅读积极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空间位置上方的字母反应更快,阅读消极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空间位置下方的字母反应更快,表明语篇阅读中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实验2要求被试阅读含有空间位移的语篇后对随机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图片中面孔人物的性别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阅读含有在空间中向上移动的语篇后对积极情绪图片反应更快,阅读含有在空间中向下移动的语篇后对消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更快,说明语篇阅读中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表明:语篇阅读中读者可以产生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并且空间这一始源域和情绪这一目标域具有双向映射的性质。
吕军梅鲁忠义
关键词:语篇阅读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认知发展被引量:8
2016年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认知发展。实验1采用图片迫选法,要求学前儿童将道德人物图片和不道德人物图片分别放到垂直空间的上方或下方;实验2采用词汇迫选法,要求学龄儿童将道德词和不道德词分别放到垂直空间的上方或下方。结果发现,儿童均倾向于把道德材料放到上方而把不道德材料放到下方;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明显。研究结果证明幼儿阶段已开始出现“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空间隐喻,其发展规律为:4~5岁初步形成,7~9岁基本形成,11~13岁已接近成人水平。
翟冬雪鲁雅乔鲁忠义
关键词:空间隐喻道德概念儿童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理解中的映射:双向性及不平衡性被引量:26
2017年
通过4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理解中的映射机制和特征。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发现被试判断完道德词后,对判断随后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字母的反应时的差异不显著,没有发现词汇类型对空间位置的影响。实验2采用有意识迫选法,要求被试出声读出屏幕中央的道德词后,对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希腊语非词进行二择一迫选,发现被试读出道德词后倾向于选择屏幕上方的非词,读出不道德词后倾向于选择屏幕下方的非词。实验3仍采用Stroop范式,发现被试做出空间"上"的判断后,对随后道德词的词义判断反应时显著快于不道德词,做出空间"下"的判断后,对不道德词的反应时显著快于道德词。实验4探讨空间位置是否会对判断人物的道德性产生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认为屏幕上方的人物是道德的,而屏幕下方的人物是不道德的。4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理解中,映射的方式是灵活的、双向的,既可以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也可以由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但两个方向上的映射力量是不平衡的。
鲁忠义贾利宁翟冬雪
关键词:双向映射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被引量:66
2013年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1采用迫选法,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发现在意识层面,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部。实验2采用无关任务法,对实验词语作褒贬义判断,实验结果发现,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时,被试对道德词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短;不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下方(相对于上方)时,被试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则短。实验3通过记忆任务发现,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高估了相继出现的客体的高度和长度,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低估了其高度和长度。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既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又可以在意识的层面显现;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会影响对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估计,表现为汉语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认知偏移效应"。
王锃鲁忠义
关键词:道德概念隐喻
隐喻的具身性与文化性被引量:12
2015年
自从Lakoff和Johnson在《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一书中将认知科学划分为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以来,隐喻成为了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隐喻的构造基于我们的具身体验,基于我们的文化背景。隐喻的具身性与文化性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
尹新雅鲁忠义
关键词:隐喻文化性
句子启动范式下的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匹配抑制还是匹配易化?被引量:5
2018年
本研究在四个实验中通过应用句子启动范式来考察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的匹配抑制与匹配易化。实验1中,被试先阅读一个含有垂直空间信息的句子,然后立即对随后出现的一个词进行道德词或者不道德词的分类判断。实验2和实验3分别要求被试关注句子中空间信息的终止位置或起始位置。实验4设置了延迟反应,要求被试在句子消失4秒后再进行词汇分类判断。结果显示,前三个实验都出现了明显的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的非绑定性的匹配抑制,即"下-道德"或者"上-不道德",而在实验4中出现了隐喻的非绑定性的匹配易化,即"下-不道德"。这一结果证实空间信息句子的加工确实能够激活道德隐喻。但是由于句子加工时间较长,如果空间信息与道德概念占用相同的资源,就会导致道德空间隐喻的匹配抑制。如果有足够时间加工句子中的空间信息,就能够启动随后的道德概念加工,出现匹配易化。可见,资源的竞争与激活是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出现匹配抑制和匹配易化的关键。
贾宁陈换娟鲁忠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