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6118110009)

作品数:8 被引量:105H指数:5
相关作者:黄强王义民郭爱军畅建霞孙佳宁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理工大学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建设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水利工程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径流
  • 4篇流域
  • 4篇河流域
  • 3篇COPULA...
  • 2篇水文
  • 2篇气候
  • 2篇泾河流域
  • 2篇渭河流域
  • 2篇径流变化
  • 2篇河流
  • 2篇SWAT模型
  • 1篇蒸散
  • 1篇蒸散量
  • 1篇水沙
  • 1篇水沙关系
  • 1篇水文响应
  • 1篇水文学
  • 1篇特性分析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机构

  • 8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作者

  • 8篇黄强
  • 5篇王义民
  • 4篇畅建霞
  • 4篇郭爱军
  • 2篇孙佳宁
  • 1篇刘登峰
  • 1篇莫淑红
  • 1篇高弘扬
  • 1篇李向阳
  • 1篇吴恒卿

传媒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冰川冻土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水力发电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年份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径流丰枯遭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序聚类与滑动t检验法诊断渭河干流(咸阳站)、泾河(张家山站)与北洛河(状头站)1960-2010年径流变异情况,引入Copula函数分析不同水文区径流丰枯遭遇特征。结果表明:咸阳站径流于1969年、1993年变异,张家山站于1996年变异,状头站于1994年变异;变异点前后,各水文区相同设计频率下径流量显著减小,干流减小趋势最为显著;不同水文区径流丰枯遭遇概率变化显著,1960—1993年径流丰枯同步遭遇概率远大于丰枯异步,1994—2010年,除张家山-状头径流遭遇组合外,径流丰枯同步遭遇概率远小于丰枯异步,不同组合遭遇概率趋向均匀化;流域内不利于调水概率显著减小,持续且剧烈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改变是造成该现象的主因。
郭爱军黄强畅建霞王义民
关键词:渭河流域COPULA函数
基于Archimedean Copula函数的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异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降雨径流关系是工程水文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问题,利用Copula函数在捕捉多变量间相依结构的灵活性这一优点,引入Archimedean Copula函数构建流域降雨-径流联合分布,诊断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异。以泾河流域为例,确定了降雨、径流分别服从Gumbel分布与对数正态分布,Copula函数检验结果表明,泾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异发生在1996年,并以降雨-径流关系变异点为分割点,将降雨、径流序列分割为1960-1996与1997-2010年两个阶段,分析表明两个时段降雨-径流关系发生较大变化,相同降雨情况下1997-2010年产流量相对1960-1996年减小30%以上,年降水量越小,产流量减小幅度越大,当年降水量为500mm时,减小幅度达到37.59%,并结合人类活动对照等分析,验证了Copula函数诊断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异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郭爱军黄强王义民黎云云畅建霞莫淑红
关键词:水文学降雨径流关系COPULA函数泾河流域
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变化特征与突变分析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分析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变化特征,明晰其演变规律,为大通河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累积距平、滑动平均、R/S法、Cramer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趋势、突变状况及周期进行分析,并针对径流变化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量存在以下特点:(1)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81.6%~87.2%的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年际变化波动频繁,1956-2010年经历了"丰-枯-丰-枯"4个循环交替;(2)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呈减少趋势,尕日得和尕大滩站径流年均递减系数分别为0.010 2和0.006亿m3/年,两站Hurst指数分别为0.70和0.58,表明径流减少趋势具有正持续性;(3)大通河上游径流在1989年出现突变,原因是1989年汛期发生大面积集中降水,因此突变不具有持续性;(4)大通河上游流域年径流量在6,18及30年左右时间尺度上周期振荡明显;(5)气候变化是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主要是外调水工程)直接导致了上游径流的减少。【结论】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量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在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应引起重视。
刘赛艳黄强解阳阳王义民
关键词:径流变化小波分析
青藏高原大通河流域气候要素时空演变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以青藏高原大通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流域内及周边5个气象站1960-2012年的年降水、年均气温及年潜在蒸散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法对各气候要素的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通河流域水电站梯级调度运行、减轻旱涝灾害及其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53a以来,大通河流域年降水以0.60 mm/a线性趋势不显著增加,年均气温以0.03℃/a的线性趋势显著增加,而多年潜在蒸散发却以0.94 mm/a线性趋势不显著减小;2流域年降水受祁连山及季风的影响,在东西方向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在流域的中游达到最大;受海拔的影响,年均温度的空间分布东高西低,南低北高,最高温度出现在流域中下游;而流域年潜在蒸散自西南向东北呈现带状相间的分布规律;3该流域年降水、年均气温均未出现突变,流域年潜在蒸散发在1970及2008年出现突变;4周期分析显示,流域年降水序列周期为17、28 a左右,年均气温周期为8、15 a左右,年潜在蒸散发序列周期为18、30a左右。
刘赛艳黄强刘登峰解阳阳高弘扬
关键词:降水年均气温潜在蒸散量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被引量:31
2014年
【目的】定量分析渭河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为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诊断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变异位置,以径流变异之前时间段为基准期,变异点之后时间段为计算期,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分别在1971、1991年发生变异,1972-1991年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14.60%,其中降水、蒸发所占比例分别为24.55%和-9.96%,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85.40%;1992-2005年,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30.37%(降水占25.00%,蒸发占5.37%),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69.63%。【结论】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径流的减少有决定性影响,平均贡献率接近80%。
郭爱军畅建霞黄强孙佳宁
关键词:渭河流域径流变化气候变化
基于SWAT模型的大通河流域径流模拟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模拟大通河流域径流,为大通河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大通河气象水文、地形、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基础数据,以相对误差(Re)、线性拟合系数(R2)以及纳什效率系数(Ens)作为模型评价标准,研究SWAT模型对大通河流域径流的模拟效果。【结果】大通河流域月径流SWAT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校准期(1978-1982年)和验证期(1983-1986年)的线性拟合系数、月径流相对误差以及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70,0.95%,0.69和0.69,-13.96%,0.68,表明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大通河流域的月流量过程。【结论】SWAT模型可用于大通河流域径流模拟。
吴恒卿刘赛艳黄强张节潭黎云云
关键词:径流模拟SWAT模型
基于Copula函数的泾河流域水沙关系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34
2015年
为了掌握泾河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基于张家山水文站1956—2010年径流与输沙量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分析流域水沙变化,提出应用滑动相关系数法诊断水沙关系变异,与双累积曲线法相互验证,选取皮尔逊III型分布拟合变异前后水沙分布,基于Copula函数建立水沙联合分布,对比分析泾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时段水沙丰枯遭遇情况。结果表明:1水沙关系于20世纪80年代发生变异;2以1982年为分割点,相比于1956—1982年,1983—2010年水沙均值减小,设计频率P≤90%时水沙值均减小,P>90%时,径流减小,输沙量增加;3两阶段水沙丰枯同步频率大于丰枯异步频率,"水丰沙枯或水枯沙丰"遭遇组合概率最小,变异后时段(1983—2010年)各种遭遇组合频率分布更为均匀,水沙丰枯异步频率变大。
郭爱军黄强畅建霞黎云云孙佳宁王义民
关键词:水沙关系COPULA函数泾河流域
大通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被引量:3
2016年
以大通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估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1985-2005年大通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向耕地、居工地转变,草地所占比例由46.7%骤降至20.9%,而耕地面积由1985年的1 065.8 km^2增加到2005年的3 243 km^2;相较于1985年的土地利用情景,2005年土地利用情景下的模拟的多年平均径流增加了1.92×108m3,由于上中下游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不同,导致流域径流变化增加程度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大通河流域年径流的增加主要表现为汛期径流增加,讯期月平均径流增幅达到了0.40×108m3·mon-1;非汛期径流则呈不明显减小趋势,平均降幅为0.024×108m3·mon^(-1).合理规划大通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提高水源区涵养能力,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赛艳黄强王义民黎云云李向阳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水文响应SWAT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