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12020)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4
- 相关作者:瞿宇晋白晋丽王红宋昉金煜炜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SMA的突变图谱
- 背景: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儿科较常见的神经肌肉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万,中国南方人群携带率约为1/42。SMA致病基因为运动神经元存存活基因(SMN1)。耳标:研究中国SMA的突变图谱,为疾病诊...
- 宋昉
- 文献传递
-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点突变的鉴定及其对全长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转录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对2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及其核心家系进行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的点突变分析,评估2种SMN1点突变对全长SMN1基因(SMN1-fl)转录水平的影响,结合患者表型初步预测点突变对SMN蛋白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RT—PCR、克隆测序结合基因组序列分析进行SMN1基因拷贝数和点突变分析,利用患者父母的基因分析明确突变的传递关系。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患者体内SMN1-fl的转录水平。以50名无神经肌肉萎缩病史的个体作为健康对照组,健康个体为含2个SMN1基因拷贝的个体,而健康携带者为纯合缺失患儿的父母(含1个SMN1基因拷贝)。结果2例SMA患者的表型为Ⅱ型和Ⅲ型,SMN1基因分别存在P.Val19GlyfsX21和P.Ala2Gly突变,突变均来自患者父亲。健康个体、健康携带者、携带P.Val19GlyfsX21突变的患者和携带P.Ala2Gly突变的患者,其SMN1-flm RNA表达量分别为23.5±4.9、14.1±4.5、4.9±2.4和13.9±3.6。t检验结果表明,携带上述突变的2例患者,其SMN1-fl 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健康个体(t=3.322,P=0.011;t=6.964,P=0.000),而与健康携带者相比,P.Ala2Gly突变的患者SMN1-fl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8,P=0.955),携带P.Val19GlyfsX21突变的患者其SMN1-flm RNA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5,P=0.004)。结论共发现2种SMN1基因突变,P.Val19GIyfsX21为国际尚未见报道的新突变,P.Ala2Gly突变首次在中国患者中发现。前者可能通过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使SMN1-fl mRNA转录水平显著下降,而后者则并不影响SMN1-flm RNA转录水平,对SMN蛋白功能的影响尚待研究。
- 白晋丽瞿宇晋李尔珍金煜伟曹延延王红宋昉
- 关键词:脊髓性点突变核酸扩增技术
- SMA复合杂合子的诊断及SMN1突变对转录水平的影响
- 背景儿童近端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致死性的神经肌肉病。80%以上患儿存在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纯合缺失,约有5%-8%患儿为SMA复合杂合子(一个SMN1基因缺失,另一个SMN1基因存在点突变...
- 瞿宇晋白晋丽都娟李尔珍王立文曹延延王红金煜炜宋昉
- 脊髓性肌萎缩症三例及其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 对3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运动神经元存活(survival motor neumn,SMN)基因的突变分析,探讨突变对SMN蛋白功能的影响及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分析SMN拷贝数,采用RT-PCR及克隆测序技术进行SMN1基因点突变研究,通过对患儿父母的基因分析来明确SMN1基因缺失和点突变在家系中的传递.结果 2例来自不同家系的患儿SMN1均为单拷贝,且发生了相同的p.Glu134Lys突变;另1例患儿及其哥哥的SMN1基因也为单拷贝,均发生了p.Ser230Leu突变.这些患儿的SMN1基因点突变均来自父亲,SMN1单拷贝缺失均来自母亲.结论 共确定2种SMN1基因的点突变,其中p.Glu134Lys突变首次在中国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中被发现.p.Glu134Lys和p.Ser230Leu均为致病性突变.
- 都娟瞿宇晋熊晖李尔珍金煜炜白晋丽王红宋昉
- 关键词:突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拷贝数
- PCR-RFLP法在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检测中的局限性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用PCR-RFLP分析935例临床疑似SMA患儿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motor neuron,SMNl)第7和第8外显子的缺失,同时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分析其中339例疑似病例的SMNl基因拷贝数改变。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检测SMNl纯合和杂合性缺失的一致性。结果共发现SMNl基因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590例,疑似患者的SMA基因诊断率为63.1%(590/935)。用PCR_RFLP和MLPA技术联合分析疑似病例339例,PCR-RFLP共发现SMNl纯合缺失194例,MLPA发现196例,二者的一致性为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P=0.88)。PCR-RFLP仅发现SMNl疑似杂合性缺失4例,而MLPA证实有17例,二者的一致性为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9,P〈0.01)。结论PCR-RFLP尽管简便、特异、实用,但对于5%-10%SMNl杂合缺失合并点突变的病例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 金煜炜瞿宇晋王红白晋丽宋昉
- 关键词:脊髓性肌萎缩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中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转化的遗传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患儿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survivalmotorneuron1,SMNj)向SMN2基因的转化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417例SMNl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的患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筛查SMNl第8外显子是否纯合缺失,并通过基因组测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以及克隆测序等方法进行转化基因类型的研究和验证。结果在417例患儿中,31例(7.4%)未发现第8外显子纯合缺失,基因组测序等实验证实这些患者均携带SMNl/SMNZ融合基因。根据基因互换的位置,共存在5种不同的转化类型:SMN2-17b/SMNlE8、sMN2-17a/SMNl17b、SMN2-E7/SMNl17a、SMNl16/SMN2E1/sMNlITa以及SMN2-E7/SMNl17a/SMN217b。SMN基因转化在I型~Ⅲ型患儿中均存在,10例经转化后SMN2拷贝数为3的I型~Ⅲ型患儿的平均生存年龄为5岁4月。结论中国SMA人群中存在SMNl基因的部分转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尤其是I型)的生存。
- 贺圣晰葛绣山瞿宇晋金煜炜王红白晋丽宋昉
- 关键词:脊髓性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基因转化
- 应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诊断缺失型脊肌萎缩症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价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诊断缺失型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100例SMA临床确诊患儿和110名对照样本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N),基因组测序技术通过识别扩增片段中SMN1和SMN2的4个差异位点用来诊断SMN1的纯合缺失,并以多重连接探针扩增进行验证。结果100例SMA样本中基因组测序显示差异位点仅有SMN2基因特有碱基峰,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检测示SMN1与SMN2拷贝数为0:2或0:3,表明SMN1基因纯合缺失。对照组中5例样本的差异位点仅为SMN1基因特有碱基峰,SMN1与SMN2拷贝数为2:0,为SMN2纯合缺失。105例样本的差异位点均为杂合峰,SMN1与SMN2拷贝数为2:2,未显示SMN1和SMN2的缺失。所有测序结果与MLPA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进行缺失型脊肌萎缩症的分子诊断中具有特异、准确、实用的特点。
- 曹延延瞿宇晋宋昉白晋丽金煜炜王红李燕张文慧
- 关键词:基因组测序脊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纯合缺失
- SMA的临床特征、突变图谱及研究进展
-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儿科较常见的神经肌肉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万,中国南方人群携带率约为1/42。SMA致病基因为运动神经元存存活基因(SMN1)。目标:研究中国SMA的突变图谱,为疾病诊断、遗...
- 宋昉
- 文献传递
- 运动神经元基因1错义突变(p.Arg288Met)影响mRNA前体剪接通过干扰Tra2β因子结合的外显子剪接增强子
- 背景和目标:近端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儿童期常见的致死性的神经肌肉遗传病,约815%的SMA为SMN1基因纯合缺失所致,仍有约5%的SMA病例为SMN1杂合缺失合并微小突变所致。目前已经明确有众多的顺式作用元件(如外...
- 瞿宇晋白晋丽曹延延李燕张文慧王红金煜炜宋昉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