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64014)
- 作品数:46 被引量:350H指数:10
- 相关作者:熊道陵罗序燕祝婷邓金梅许光辉更多>>
- 相关机构:江西理工大学平顶山华兴浮选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吉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 超声波-甲醇法提取茶皂素工艺研究被引量:10
- 2019年
- 以茶粕为原料,采用超声波-甲醇法从茶粕中提取茶皂素.分别考察了甲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对茶皂素的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甲醇浓度90%、料液比1∶5、提取温度30℃和提取时间30 min时为宜.通过L9(34)正交试验进一步考察发现:甲醇浓度对茶皂素的提取率和纯度影响较大,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分别对提取率和纯度影响较小.从实际应用考虑,选取甲醇浓度90%,提取温度30℃,料液比1∶7及提取时间30 min为适宜的工艺条件,此时,茶皂素提取率和纯度分别为96.21%和59.3%,该研究为茶粕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 宗毅熊道陵李洋王露琦曹雪文欧阳少波杨家保
- 关键词:茶皂素超声波甲醇茶粕
- 石油醚-甲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工艺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采用石油醚-甲醇为两相混合溶剂同时提取油茶籽枯饼中的茶油和茶皂素并探讨混合溶剂萃取茶油机理.分析甲醇浓度、混合溶剂用量,烃醇质量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较为合适的工艺参数为:甲醇浓度90%,固液质量比1∶3,烃醇质量比1∶1,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90 min,萃取2次,粗茶油得率为8.42%,茶皂素得率为7.01%.实验提取的粗茶油颜色呈黄色稍带褐色,凝固点-2℃,酸值6.489 mg(KOH)/g,皂化值199.821 mg(KOH)/g,碘值78.616 g/(100g),粗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006%,粗茶油质量好.混合溶剂萃取茶油机理表明:茶油在石油醚-95%甲醇体系两相中分配系数为527.03,石油醚-甲醇溶液提取茶油籽枯饼中茶油和茶皂素是可行的.
- 张辉熊道陵陈金洲汪杨吕琪
- 关键词:混合溶剂茶油茶皂素
- 银掺杂二氧化钛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被引量:23
- 2016年
-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银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通过XRD、SEM、FT-IR、TG-DSC和UVVis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以甲基橙为模拟污染物,考察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探讨煅烧温度和银掺杂量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银掺杂二氧化钛提高了二氧化钛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当Ag掺杂量为1.00%、煅烧温度为450℃、催化剂用量为0.05 g时,银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在可见光条件下降解4 h后,降解率达到92.57%,是纯二氧化钛的4.51倍;紫外光条件下降解2 h达到84.54%,是纯二氧化钛的2.27倍.
- 黄瑞宇罗序燕赵东方邓金梅祝婷
-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二氧化钛银光催化剂
- 一种新型有机抑制剂的铜硫分离效果被引量:14
- 2015年
- 为解决采用无机抑制剂进行铜硫分离时铜硫分离效果差、伴生贵金属流失严重等问题,开发了新型有机抑制剂三羧基甲基-二硫代碳酸钠。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pH=9~12、三羧基甲基-二硫代碳酸钠浓度为2.4×10^-3 mol/L时,对黄铁矿抑制效果较好、对黄铜矿抑制作用较弱,可以实现低碱条件下的铜硫分离。采用三羧基甲基-二硫代碳酸钠进行黄铁矿、黄铜矿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获得了铜品位为31.69%、回收率为91.36%的铜精矿,实现了铜硫有效分离。应用Materials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构建药剂、矿物模型,通过分子模拟方法探讨三羧基甲基-二硫代碳酸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药剂与黄铁矿、黄铜矿的作用能都为负值,其中与黄铁矿作用能为-98.70 kJ/mol,与黄铜矿作用能为-10.36 kJ/mol,故该药剂对黄铁矿抑制作用更强,对黄铜矿的抑制较差,并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得到了验证。
- 熊道陵张辉汪杨李金辉彭建城陈金洲
- 关键词:分子模拟有机抑制剂黄铜矿黄铁矿
- 茶皂素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47
- 2015年
- 茶皂素是从油籽茶饼中提取出的产品,它是一种天然优良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发泡、润湿等性能,能够被加工成许多种类的高附加值产品,但是当前生产出的茶皂素存在纯度低、色泽差等问题,导致茶皂素的用途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介绍了茶皂素的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详细的综述了国内外对茶皂素的提取方法,介绍了水提法、有机溶剂法、辅助法等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分析介绍了茶皂素在纺织业、农业、建材业等领域的应用新进展,指出深入研究茶皂素在不同领域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探讨了今后茶皂素提取方法的研究方向,同时指出了茶皂素未来发展趋势,为茶饼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性指导。
- 熊道陵张团结陈金洲许光辉陈超吕琪汪扬
- 关键词:茶饼茶皂素表面活性剂
- 油茶壳残渣制备活性炭的工艺被引量:12
- 2015年
- 以油茶壳醇浸取后残渣为原料,以磷酸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察了浸渍比、磷酸质量分数和活化温度等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及其得率的影响;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由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表征。结果表明,在酸/炭浸渍比为3∶1、磷酸质量分数70%、活化温度500℃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佳,其碘、亚甲基蓝吸附值和得率分别为1043.29mg/g、148.5mg/g和38.77%。采用物理吸附仪在77K下测定其N2吸附脱附等温线,利用BET法和BJH法计算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其比表面积为1626.45m2/g,平均孔径为4.7nm,总孔容为1.94cm3/g。同时采用FTIR和XRD分析了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和微观结构。
- 熊道陵许光辉张团结陈金洲陈超
- 关键词:活性炭活化孔结构
- 现代仪器分析在钛系光催化剂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5年
- 针对近十五年现代仪器分析的特点、局限性及其对钛系光催化剂结构的表征、催化活性的评价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具体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测定,电镜法和X射线衍射法对晶型和粒径的观测,能谱法对催化剂元素成分的确定,振动样品磁强计对催化剂磁性的表征和热分析法对催化剂热稳定性的评价,以及扫描电镜法相较于透射电镜法、能量色散谱仪相较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各自的优缺点和作用等,为研究人员在今后钛系光催化剂的研究中提供表征方法上的指导.
- 罗序燕黄瑞宇赵东方邓金梅祝婷谢小华
- 关键词:光催化剂二氧化钛分析方法
- 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1
- 2014年
- 近年来石油资源短缺和环保意识增长,废润滑油再生工艺也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的发展历程,对较典型的传统工艺如蒸馏-白土工艺、蒸馏-硫酸-白土工艺和蒸馏-加氢工艺进行了概述,并分析各类型工艺方法的优缺点。重点探讨了废润滑油再生新工艺如分子蒸馏工艺、溶剂精制工艺和膜处理工艺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总结国内外学者针对以上新工艺的研究,发现分子蒸馏工艺虽然对废润滑油原料的要求有些苛刻并且设备的前期投入较大,但其具有再生废润滑油效率高、品质好等优点,适合大型工业化;超临界流体与膜耦合技术继承了两种技术的优点,大幅提升了废润滑油再生速度和效果,随着机械强度大、化学稳定性好的无机膜材料和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的快速发展,该项技术也必将成为废润滑油再生的研究热点。
- 熊道陵杨金鑫张团结许光辉陈超王庚亮罗序燕
- 关键词:废润滑油超临界流体分子蒸馏污染
- 联合法脱除地沟油中脂肪酸工艺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通过比较传统溶液萃取脱酸和碱炼在地沟油脱酸过程中的效果,最终确定用萃取—碱炼联合法分离地沟油中的游离脂肪酸,以达到降低其酸值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以乙醇为萃取剂,原料油与乙醇的比为1∶2.5(W/W),萃取次数为2次,萃取时间为每次10 min,萃取温度30℃的条件下可将原料地沟油的酸值从10 mg KOH/g左右降至2 mg KOH/g以下;再利用碱炼法进行进一步的脱酸.利用该工艺,可以将地沟油的酸值降低至0.5 mg KOH/g以下,基本上可以达到后续生物柴油生产工序对原料油油品的要求,且所得油品质量较好,溶剂和皂脚均可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 熊道陵陈超陈金洲张团结许光辉
- 关键词:地沟油游离脂肪酸酸值
- 羧甲基壳聚糖对铈离子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文章讨论了溶液的p 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羧甲基壳聚糖的用量等因素对羧甲基壳聚糖吸附Ce(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C,p H值为6,吸附时间20 min条件下羧甲基壳聚糖对Ce(Ⅳ)的吸附容量、吸附率达到最大值,最大吸附量为96.21 mg/g,最大吸附率为96.22%.羧甲基壳聚糖对Ce(Ⅳ)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
- 邓金梅罗序燕祝婷黄瑞宇谢小桦熊道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