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TY049)

作品数:18 被引量:571H指数:13
相关作者:陈小平刘瑞东黎涌明褚云芳于洪军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少年
  • 3篇深蹲
  • 3篇青少年
  • 3篇肌电
  • 3篇非稳定
  • 2篇运动员
  • 2篇身体
  • 2篇身体素质
  • 2篇生物学
  • 2篇徒手
  • 2篇青少年训练
  • 2篇募集
  • 1篇低强度
  • 1篇训练量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素
  • 1篇有氧供能
  • 1篇有氧能力
  • 1篇审视
  • 1篇生物学基础

机构

  • 13篇宁波大学
  • 4篇清华大学
  • 4篇上海体育学院
  • 2篇国家体育总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2篇陈小平
  • 4篇刘瑞东
  • 3篇黎涌明
  • 2篇于洪军
  • 2篇褚云芳
  • 2篇洪扬
  • 1篇周迎松
  • 1篇曹春梅
  • 1篇纪晓楠
  • 1篇陆亨伯
  • 1篇于淼
  • 1篇刘钰
  • 1篇任越
  • 1篇李成伟
  • 1篇高崇
  • 1篇毛承
  • 1篇董刚

传媒

  • 12篇体育科学
  • 3篇武汉体育学院...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 1篇上海体育学院...
  • 1篇中国体育科技

年份

  • 3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六大营养素与体能被引量:15
2014年
营养、健康与体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理的营养摄入和健康、体能息息相关。以大众健康为目的,以营养、健康和体能为主题,围绕营养元素与健康及其相关体能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系统的综述,内容包括六大营养素的功能、推荐摄入量和预防慢性疾病以及营养素摄入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平衡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
周迎松陈小平
关键词:营养素
青少年力量训练:机制、方法与趋向被引量:13
2015年
以青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生理机制为基础,首先澄清围绕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产生的一些认知误区,继而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效果和方法、训练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及训练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在生理机制层面,因青少年生理发育尚未成熟,荷尔蒙激素合成水平低,肌纤维肥大在其力量提高中的贡献作用较小,故该时期力量的提高以神经支配能力的改善为主要原因。因而在训练实践中,建议选择反应力量和快速力量相结合的周期训练模式,其中,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是训练计划的关键指标,即采用不低于50%1RM的负荷强度刺激,才能达到对青少年的最低刺激阈值,实现其力量提高的目的。本研究针对力量训练给青少年生长发育带来的影响、运动损伤问题和力量保持与消退关系等热点问题亦作了探讨。最后,论述了青少年力量训练在理念、方法和负荷特征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于洪军任越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运动训练生物学基础模型的演变——从超量恢复学说到运动适应理论被引量:49
2017年
人体的运动能力为什么可以通过运动得到提高?这是一个人们长期努力要回答的问题,也是自运动科学化训练以来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超量恢复"学说和"运动适应"理论是目前世界运动训练领域解释人体运动能力在训练中变化的经典。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问题,60年代发现肌糖原储备在力竭性运动后出现超量恢复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中期,雅克夫列夫将肌糖原超量恢复扩展到整个竞技训练的范围,提出了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学说。在20世纪50年代塞利提出的"应激-适应"理论影响下,"适应"从6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基础理论。之后,相继出现了"疲劳-适应模型""机能储备模型""改变-适应的时间动态模型"和"能力潜能元模型"等一系列试图揭示运动训练与运动能力增长之间关系、对运动能力变化进行预测和评估的学说和理论。但是,鉴于运动能力构成和发展的复杂性和当前人类对自身了解的局限性,迄今已有的各种模型还未能达到上述目标,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陈小平
中国青少年训练——问题·对策·趋势被引量:29
2014年
青少年训练的本质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运动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指导,而且还要遵循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与原则的要求。在宏观上,应该建立适合青少年训练的培养机制,增加训练中的文化和教育因素,倡导用"心"训练和用"脑"比赛的青少年训练理念;在训练中,应树立优先发展协调和技术的训练思想,深入认识和了解技术与身体素质在不同训练时期彼此影响和互为基础的关系,明确以技术为先导的适时、适度发展各种身体素质的训练原则,实现技术与素质的无缝衔接与高度融合。
陈小平
关键词:青少年
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被引量:87
2014年
"体能"是当代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2000年后历届奥运会备战训练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在训练中,注重"动作"质量的把控,对人体"核心部位"的重新定位,"两极化"耐力训练模式的提出,以及高强度训练和短距离速度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近年来世界竞技体能训练的关注点,其研究进展对我国竞技训练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
世界曲棍球专项特征及其对我国曲棍球训练的启示被引量:12
2016年
曲棍球是一个跑量大(8 000-10 000 m)、以80%左右中低强度跑为主、以30-40次5-20 m高强度反复冲刺为核心强度的运动项目,比赛过程中的中低强度和高强度运动的比例约为1∶3-4。世界强队比赛的平均心率约为150次/min,心率区间位于84-95%HRmax次最大强度的运动时间占到比赛时间的一半以上,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具有不同的比赛强度特点。世界优秀男子选手平均身高约180 cm、体重约79kg,最大摄氧量约为64 ml/kg·min;优秀女子选手平均身高约168 cm、平均体重约67 kg、最大摄氧量约为54 ml/kg·min。中长传球是攻入前场(25码区)的有效战术,弧内的短传配合以及射门后的跟进补射是取得进球的主要战术;短角球是曲棍球比赛中重要的得分手段,约占到总进球数的46.7%,拉射战术是短角球中主要的进攻手段。世界优秀男、女曲棍球运动员与我国选手的比较数据显示,我国女子运动员的跑量和短距离多次冲刺能力已达到世界优秀水平,而男子运动员的全场奔跑能力则存在明显差距。在技术上,我国运动员需要提升前场任意球进攻战术、弧内短传进攻以及射门技术的能力,在短角球的运用和成功率上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选手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蔡旭旦陈小平
关键词:曲棍球
运动协调和技术学习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对我国青少年训练的启示被引量:6
2017年
运动协调和技术不仅是青少年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运动协调和技术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运动员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梳理运动协调和技术学习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训练优先发展协调能力、进行技术训练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进一步总结了影响协调和技术训练的5大影响因素:动作观察、关注点、外部反馈、自我控制训练和睡眠。最后论述了以神经生物学和运动实践为基础发展得到的运动长期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及其对我国青少年协调和技术训练的指导意义。
曹春梅董刚刘钰高崇
关键词:青少年训练技术学习
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深蹲的肌电特征研究及其对当前力量训练的启示被引量:15
2015年
运用生物力学和运动训练学的方法,研究在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和30%最大力量(30%RM)负重深蹲时,躯干与下肢肌肉的募集及其相关关系的变化。选择14名自愿参与本实验的大学生男子足球专业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8块位于躯干和下肢的深蹲主要肌肉进行了肌电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与稳定条件相比,在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深蹲时所有肌肉的RMS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不同级别(A、B和C)非稳定条件下徒手或30%RM负重深蹲时肌肉的RMS值亦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与徒手相比,在30%RM负重条件下深蹲时大部分肌肉(7块)的RMS值出现显著增长(P<0.05),表明负重因素对于肌肉发力的影响明显大于非稳定因素;在非稳定条件下,30%RM负重时能够显著提高大部分参与运动肌肉的力量(P<0.05),而根据以往的研究,肌肉最大力量在不稳定条件下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在训练中应注意区别"非稳定"与"负重"这两种不同的刺激条件,不能将"非稳定"条件简单地视为单向的提高或降低肌肉力量的训练手段;随着不稳定程度提高,位于髋关节附近的臀大肌RMS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踝关节附近的胫骨前肌RMS则出现下降,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维持人体平衡的"踝策略"和"髋策略"。
刘瑞东洪扬陈小平
关键词:非稳定深蹲肌电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不同训练人群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58
2015年
本研究在阐述高强度间歇训练(HIT)的定义和回顾HIT的历史的基础上,对HIT在不同训练人群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HIT是指以≥无氧阈或最大乳酸稳态的负荷强度进行多次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分钟的练习,且每两次练习之间安排使练习者不足以完全恢复的静息或低强度练习的训练方法。竞技体育领域对HIT的再次重视推动了HIT在运动健身和慢性疾病康复领域中的应用。文献综述表明,HIT对不同训练人群的应用效果并不一样。尽管HIT对于非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人群可能是一种省时有效的训练/锻炼方式,但是,HIT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尚不明确。对于慢性疾病患者来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循序渐进地进行HIT。HIT提高运动能力的机制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尤其是以高水平运动员为对象的研究。
黎涌明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员
肌纤维募集定律的理论溯源及其对力量训练实践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肌纤维的募集定律是力量训练中的基础理论,从该理论提出的背景入手,在参考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该理论,意在提供更好运用此理论来指导力量运动实践的方法。采用HistCite文献计量学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将该理论对竞技体育学术史中的发展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提出,在力量训练的实践中,需要遵循大负荷原则、力竭性训练负荷原则,以募集更多肌纤维参与运动,更好地发展力量能力。同时,对募集理论指导下的传统力量和核心力量训练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协调稳定能力的训练,是传统抗阻力量训练的一种有益补充,刺激肌纤维的增长和募集,必须要通过抗阻力量来实现,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对力量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
于洪军李成伟于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