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94)

作品数:23 被引量:180H指数:8
相关作者:孙辉秦纪洪陈蓓刘琛陈玥希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成都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土壤
  • 5篇有机碳
  • 5篇溶解性有机质
  • 5篇海拔
  • 4篇荧光
  • 4篇三维荧光
  • 4篇平行因子分析
  • 4篇海拔梯度
  • 4篇川西高原
  • 3篇若尔盖湿地
  • 3篇生态恢复
  • 3篇湿地
  • 3篇水体
  • 3篇光谱
  • 3篇河流
  • 3篇PARAFA...
  • 3篇CDOM
  • 3篇DOM
  • 2篇凋落
  • 2篇凋落物

机构

  • 22篇四川大学
  • 10篇成都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省环境保...

作者

  • 20篇孙辉
  • 9篇秦纪洪
  • 5篇陈蓓
  • 4篇陈玥希
  • 4篇刘琛
  • 2篇刘帅
  • 1篇王姝
  • 1篇刘杨
  • 1篇姚建
  • 1篇黄雪菊
  • 1篇马丽红
  • 1篇王琴
  • 1篇唐翔宇
  • 1篇王林

传媒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环境科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四川环境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土壤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吉林农业(下...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Soil E...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高海拔河流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特征被引量:30
2018年
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川西北4条高海拔河流,即杂谷脑河、抚边河及岷江(高山峡谷河流)与白河(高原河流),对其天然水体中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川西高海拔河流DOC变化范围为1.55~5.66 mg·L^(-1),CDOM(以a(355)表征)变化范围为0.96~6.31 m-1,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以lg Fn(355)表征)变化保持在2.08~2.83之间.与高山峡谷区河流比较,高原河流芳香性、疏水性特征常数SUVA254、SUVA260较高,吸光度之比E2/E3、光谱斜率S275~295及光谱斜率之比SR较低,揭示了高原河流CDOM芳香性较强、疏水性组分丰富、分子结构较为复杂;SUVA254、SUVA260分别与SR、S275~295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白河由于高通量陆源腐殖质输入影响了CDOM特征.川西高原4条高海拔河流中SUVA254、SUVA260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芳香性结构普遍存在于河流CDOM疏水组分中.川西高原天然河流水体中CDOM与DOM的浓度之间总体上无直接关联,因为不同天然水体在DOM形成过程中,陆源DOC输入组分和强度及转化机制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高海拔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有机碳循环的区域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刘堰杨秦纪洪孙辉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天然水体
海拔梯度上川西高山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为研究土壤有机碳库极其稳定性对高寒生态系统碳的源汇效应,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不同海拔高度(3400~4100 m)高寒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进行连续分级分离,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海拔环境梯度下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结果表明:(1)海拔梯度上高山土壤主要以粗颗粒为主(0.25~2 mm);在>0.02 mm的物理分级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0.02 mm土壤化学分级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土壤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为2%左右,低于一般低海拔土壤,且随海拔升高有增加的趋势,但在4100 m海拔处显著降低。(2)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有机碳主要以腐殖质形式存在,随海拔增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川西高山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库以不稳定的颗粒态有机碳(POC)形式存在,在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随着温度升高,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将加快。
刘杨李菊孙辉陈玉雯李鑫
关键词: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ssemblage and its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alpine treeline ecotone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被引量:2
2019年
The alpine treeline ecotone is characterized a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forest in the high-mountain ecosystem.Due to the freeze-thaw cycles,the soil organism community,such as microbial communities are expected to change between seasons.However,there are limited microbialcommunity studies focused on the high altitude alpine ecosystem.We conducted a study in the alpine treeline ecotone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and investigated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We collected all soil samples within the alpine treeline ecotone,between the treeline and timberline in the high-mountain region.The 16S rRNA gene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bacterial and archaeal)were analyz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o the genus lev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alpine treeline ecotone was consistently dominated by eight phyla which consisted of 95% of the total microbial community,including 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Firmicutes,Planctomycetes,Chloroflexi,Bacteroidetes,and Verrucomicrobia.The overall diversity and evenness of the community were relatively stable,with an average of 0.5% difference between seasons.The highest seasonal variability occurred at the upper boundary of the alpine treeline ecotone,and few or almost no seasonal change was observed at lower elevations,indicating dense forest cover and litter deposition might have created a local microclimate that reduced seasonal variation among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Our study was one of the first group that documen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ssemblage in the treeline ecoton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Li KuiHui SunQian LeiWei GaoLijun BaoYuexi ChenZhongjun Jia
不同覆盖处理下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季节动态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均质化重装土柱在凋落物和积雪不同的土表覆盖处理下(裸土除雪BNS、裸土覆雪BS、凋落物除雪LNS、凋落物覆雪LS)进行原位培养,在不同时间采集原位培养土柱,分别测定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carbon,POC)含量.[结果]不同处理下土壤表层(0~10 cm)与表下层(10~20 cm) POC含量在短期内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低温季节和非冻融季节含量变化显著;各处理下POC在低温季节中期高于前期和末期;效应分析显示,采样时间(温度)对POC含量影响显著,而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对土壤POC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各种采样时间(温度)、覆盖和土壤深度等因素对土壤POC动态有交互作用.[结论]亚高山土壤POC主要是在低温季节前期和中期形成和积累,在非冻融季节消耗,温度因素比土表覆盖更显著影响土壤POC的季节动态.气温升高将导致高海拔土壤低温季节缩短和非冻融季节延长,可能促进高海拔土壤有机碳库中积累的大量POC消耗,使高海拔土壤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源.
刘帅陈玥希孙辉
关键词:全球变暖
水分梯度下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川西高寒泥炭地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高寒土壤碳库之一,目前正经历着干旱化和植被退化的影响。水溶性有机质(DOM)是有机碳中活性较高的组分,对土壤碳动态平衡乃至源汇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联系陆地土壤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碳交换的主要载体,对水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干旱化对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及结构特征的影响,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高寒泥炭地不同水分环境下表层土壤(0-10cm)水溶性有机质(DOM)为对象,采用三维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以及荧光区域积分(FRI)等方法,对其数量和光谱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干旱化程度加深,若尔盖泥炭地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而显著降低,降低程度分别为55.36%、28.77%;(2)川西高寒泥炭地DOM的荧光光谱特征参数表明,DOM的芳香性与腐殖化程度随着水分的增加而降低,土壤DOM稳定性降低,微生物可利用性降低;(3)平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若尔盖泥炭地土壤DOM中以小分子类腐殖质组分载荷最高,微生物活动和转化过程中蛋白物质类组分最低;(4)高原泥炭地土壤DOM中富里酸类有机质和腐殖酸类有机质占比最高,漫岗草甸土壤中腐殖酸占比高于湿地土壤,而湿地土壤富里酸组分占比高于漫岗草甸土壤。总之,若尔盖湿地干旱化将导致泥炭地土壤碳含量显著性降低,可能导致土壤有机碳将大规模排放。
王姝秦纪洪谢冰心刘琛陈玉雯唐翔宇孙辉
关键词: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若尔盖湿地
川西高海拔增温和加氮对红杉凋落物有机组分释放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对川西高山树线红杉新鲜凋落物中有机组分于11月进行自然条件(对照)、加氮(2g N·m^(-2))、增温(顶开式培养室)、加氮+增温4个处理的原位培养,并监测凋落物中有机组分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在试验开始后4个月内,增温、加氮以及加氮+增温处理比对照显著促进了红杉凋落物中水溶性糖、水溶性酚和多酚的分解,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累积分解量的差异逐渐缩小.与对照相比,增温、加氮和增温+加氮处理均抑制红杉凋落物中CH_2Cl_2提取组分、酸溶碳水化合物、酸溶木质素和非酸溶木质素分解,其中增温处理抑制作用最强,加氮处理抑制效果最弱,增温+加氮处理介于二者之间;增温处理对非酸溶木质素和CH_2Cl_2提取组分的半分解周期延长1倍以上,热水溶组分的半分解周期延长50%以上.在原位培养条件下,红杉新鲜凋落物中水溶性糖、水溶性酚、多酚、酸溶碳水化合物、酸溶木质素是较容易分解的有机组分,半分解周期分别为182、159、127、154和190 d;热水溶组分、CH_2Cl_2提取组分和非酸溶木质素是较难分解的有机组分,半分解周期分别是209、302和318 d;尽管低温季节(11月至次年3月)极其寒冷,气温均低于0℃,常被认为是微生物活性最弱、有机物分解最慢的时期,但结果显示低温季节期间红杉凋落物各有机组分却分解最快.因此,氮沉降和升温将迟滞该区域高寒红杉林凋落物的分解.这将有利于高寒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固持.
陈玥希陈蓓孙辉马丽红沈丹杰刘堰杨
关键词:红杉凋落物分解
川西高寒土壤DOM荧光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高寒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光谱学特征,为川西高原区域水陆碳循环以及高寒土壤资源管理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了川西3种高寒生态系统(亚高山森林、高寒泥炭湿地和高寒草甸)中0~10 cm的表层土壤中的DOM,利用三维荧光分析仪测定了DOM荧光特征,采用平行因子法(EEM-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FRI)等对DOM光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亚高山森林土壤中DOC、DON、TOC和TN含量明显高于高寒泥炭土和高寒草甸;亚高山森林土壤DOM芳香性与腐殖化程度最低,DOM稳定性最低,微生物可利用性最高;平行因子分析显示所有土壤DOM呈4个荧光组分,以蛋白类组分载荷最高,富里酸类组分载荷最低;亚高山森林土壤DOM中芳香蛋白类有机质占比最高,高寒泥炭湿地和高寒草甸土壤DOM中则是富里酸类有机质比例最高。【结论】3种高寒土壤的DOM及荧光组分差异显著,亚高山森林土壤DOM不稳定性更高。
王姝秦纪洪谢冰心孙辉刘琛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性
基于三维荧光及平行因子分析的川西高原河流水体CDOM特征被引量:38
2018年
川西高原草甸和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土壤碳库之一,高原河流水体溶解性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土壤碳库关系研究,对于理解高寒区域土壤碳输出通量及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区河流(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抚边河)和高原夷平面河流(白河)水体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采用三维荧光及平行因子法(EEM-PARAFA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河流中CDOM主要有3种组分,即C_1(260/480,UVC类腐殖质)、C_2[310/420(570),UVA类腐殖质]和C_3(280/370,类色氨酸);(2)河流沿程变化特征显示,高山峡谷区河流总荧光强度值较低,变化范围窄,高原夷平面河流(白河)与其相反;同时白河类腐殖质(C_1、C_2)荧光强度远高于其他3条河流,表明白河中源于沿岸草甸和湿地的陆源腐殖质高,而其余高山峡谷区3条河流陆源腐殖质输入相对低;(3)水体荧光特征参数(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腐殖化系数HIXb、新鲜度指数β:α)表明,高山峡谷区河流CDOM来源具有外源兼内源双重特征,腐殖化程度低;高原夷平面河流CDOM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且降解程度低;(4)相关性分析发现4条河流中C_1、C_2极显著正相关,且白河C_1、C_2、C_3呈极显著正相关;所有河流β:α与BIX呈极显著正相关,溶解性有机碳(DOC)与355 nm处吸收系数[a(355)]相关性不显著.
刘堰杨秦纪洪刘琛孙辉唐翔宇范诗雨
西南亚高山-高山海拔梯度上森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时间动态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均质化土壤重装的土柱,在川西亚高山-高山同一坡面的5个海拔高度(3 250、3 438、3 672、3 852m和4 098m)进行原位培养,定期采样测定土壤0-10cm和10-20cm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揭示高寒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时间动态及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DOC主要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低温期间积累,在低温末期(5月)含量达到最高,土壤DOC含量在5月以后的温暖季节因消耗而逐步降低;在同一采样时间土壤DOC含量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因此,因全球变暖而引起的高寒土壤低温期间缩短,将减少土壤DOC累积的时间,而可能使土壤中DOC含量降低;同时低温期缩短将可能使高寒土壤DOC消耗期延长,从而使高寒土壤碳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源。
刘帅陈玥希孙辉王林
关键词:海拔梯度活性有机碳
川西高寒土壤酶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土壤酶动力学与热力学特征对于揭示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微孔板荧光法,分析了川西高寒森林土壤中磷酸单酯酶(PME)、β-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NA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酶动力学方面,这4种酶活性均随底物浓度(0~0.28 mmol/L)的增加而升高,当底物浓度为0.28 mmol/L时,PME、BG、CBH和NAG活性分别达到109.01、52.53、6.51和6.63μmol/(g·h);土壤酶热力学方面,这4种土壤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两种变化趋势,即持续增长型(NAG)和先升高后稳定型(PME、BG、CBH);4种酶的温度敏感性(Q10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在10~20℃时Q10最高,PME、BG、CBH、NAG的最大Q10值分别为3.25、3.80、10.22和6.31。高寒土壤这4种酶在低温区间(0~20℃)具有较高的温度敏感性,土壤升温将导致酶活性显著升高,因此全球变暖导致的高寒土壤升温,将对这些酶参与的相关土壤生态与生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沈丹杰陈玥希孙辉姚建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酶动力学温度敏感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