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221)

作品数:3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定强廖义善张思毅郭太龙卓慕宁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降雨
  • 2篇坡面
  • 2篇模拟降雨
  • 2篇红壤
  • 1篇有机碳
  • 1篇雨量
  • 1篇雨强
  • 1篇植被
  • 1篇水动力
  • 1篇水动力特性
  • 1篇土壤
  • 1篇土壤侵蚀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坡面产流
  • 1篇坡面产流产沙
  • 1篇坡面侵蚀
  • 1篇下坡
  • 1篇减沙
  • 1篇减水

机构

  • 3篇广东省生态环...
  • 2篇广东省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广...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廖义善
  • 3篇李定强
  • 2篇卓慕宁
  • 2篇郭太龙
  • 2篇张思毅
  • 1篇谢真越
  • 1篇李俊杰
  • 1篇梁志权

传媒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雨强及坡度下坡面流的水动力特性被引量:15
2015年
土壤侵蚀是中国南方多雨区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研究不同降雨条件下红壤坡面的水动力特性,对于认识红壤侵蚀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雨强(60、90、120、180、270 mm·h-1)和不同坡度(5°、10°、15°、20°、25°)条件下红壤坡面的侵蚀特征,分析测定了侵蚀过程中的流速、水深及单宽流量,探讨它们随雨强及坡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雨强下沿程流速随着坡度增大而呈增大的趋势,坡度为20°的流速大于另外3种坡度(10°、15°和25°)的流速;随着雨强的增加,坡面流平均水深不断增大。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度为10°的坡面径流平均水深相对较大,而在中大雨强下,当坡度为20°和25°时平均水深均处于较低水平;在同一坡度下,坡面单宽流量随着雨强增大而增大,两者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均大于0.91;随着坡度的增加,单宽流量在10°和20°附近分别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坡度对单宽流量影响存在临界坡度,其变化值在10°附近。试验结果揭示了试验槽内红壤坡面侵蚀过程中雨强、坡度与水动力特性的关系。
梁志权卓慕宁郭太龙谢真越廖义善张思毅李定强
关键词:模拟降雨红壤坡面侵蚀
华南红壤区坡面产流产沙对植被的响应被引量:7
2017年
植被对坡面水蚀具有重要影响,其减水、减沙效益广受关注。以广东省五华县源坑水小流域2011—2014年的径流小区次降雨水沙观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在次降雨、月、年及不同降雨区间讨论植物类型差异、月际植被盖度变化、年际植物生长及不同次降雨量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次降雨尺度,植物小区平均减沙效益、减水效益分别为24.77%、12.95%,其减沙效益大于减水效益;(2)在各降雨区间,相较于裸土小区,桉树、松树和糖蜜草小区分别在次降雨量为20~30 mm、20~40 mm和20~50 mm的降雨区间具有较为显著的减沙效益。松树和糖蜜草在次降雨量为10~50 mm的降雨区间均具有显著的减水效益。但在次降雨量>50mm的降雨区间植物的减沙、减水效益均不显著。(3)在月尺度上,各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均无显著差异。但由于月际植被盖度的变化,不同月份植物减沙效益数值顺序存在一定变化,但植物减水效益数值顺序较为稳定均呈现为糖蜜草>松树>桉树。(4)在年尺度上,桉树,松树和糖蜜草的减沙、减水效益区间分别为7.00%~38.66%、2.98%~8.76%,7.74%~37.30%、6.67%~19.67%和8.35%~45.33%、10.00%~23.36%。各径流小区年均次降雨产流、产沙数值顺序均呈现裸土小区>桉树小区>松树小区>糖蜜草小区。各植物小区的减水效益与减沙效益相一致,表明相较于植物通过改变水沙关系减沙而言,植物主要是通过减水来减沙。
廖义善孔朝晖卓慕宁李定强
关键词:植被减水减沙降雨量
华南典型侵蚀区土壤有机碳流失机制模拟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土壤侵蚀条件下的碳流失问题是目前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新点,也是土壤侵蚀基础性研究中的弱点.目前对于土壤侵蚀的研究多侧重于侵蚀造成养分流失及土地退化方面,关于土壤侵蚀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较少.针对华南红壤侵蚀区的碳流失问题,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探讨了华南典型侵蚀区两种土壤类型(林地、弃耕荒地)的有机碳流失过程,主要取得以下一些成果,(1)土壤有机碳的流失主要以侵蚀泥沙为载体,两种土壤(林地、弃耕荒地)坡面的泥沙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随降雨历时逐渐减小的趋势,但雨强和坡度对侵蚀泥沙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林地土壤坡面的侵蚀泥沙中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弃耕荒地土壤坡面的侵蚀泥沙中有机碳含量.(2)林地土壤的泥沙有机碳富集比大于弃耕荒地的泥沙有机碳富集比,林地土壤有机碳富集比变化范围为0.99-1.65,而弃耕荒地土壤有机碳富集比变化范围为0.86-1.07;林地土壤的有机碳流失率大于弃耕荒地的有机碳流失率.林地土壤的有机碳流失率变化范围为1.6%-18.9%,弃耕荒地土壤的为2.2%-10.4%.土壤有机碳流失率随降雨雨强的增加而增大,坡度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率的影响不显著.(3)土壤有机碳流失强度与侵蚀强度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试验条件下(不同地类土壤、雨强、坡度)土壤有机碳流失强度与侵蚀强度间的函数关系可表达为:y(SOC)=5.104x(Erosion)+0.036(r2=0.984).
郭太龙谢金波孔朝晖廖义善李俊杰张思毅李定强
关键词:红壤土壤侵蚀土壤有机碳模拟降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