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64022) 作品数:16 被引量:101 H指数:8 相关作者: 魏昶 李存兄 邓志敢 李兴彬 李旻廷 更多>> 相关机构: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昆明高聚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冶金工程 理学 更多>>
黄铜矿硫化焙烧及氧压酸浸研究 被引量:5 2014年 黄铜矿因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在硫酸体系中较难溶解,采用硫化焙烧法使黄铜矿(CuFeS2)由复杂矿物组成及结构转变为易酸溶的简单硫化物(CuS,FeS2),并对黄铜矿及其硫化焙烧产物进行氧压酸浸对比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50℃下黄铜矿与硫磺硫化焙烧60 min后,硫化焙烧反应进行的比较完全,焙烧产物中只有铜蓝CuS和黄铁矿FeS2;当浸出温度为150℃、时间为120 min、氧分压为0.5 MPa、搅拌转速为700 r/min、木质磺酸钠为5 g/kg,液固比为7∶1,硫酸浓度为0.1 mol/L时,黄铜矿及硫化焙烧产物中铜的浸出率分别为45%和98%,经硫化焙烧后可显著改善黄铜矿在氧压酸浸过程中的溶解性能,为黄铜矿湿法冶炼工艺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叶钟林 施哲 史谊峰 张邦琪 代红坤关键词:黄铜矿 铜蓝 氧压酸浸 高铁闪锌矿赤铁矿法除铁中锌离子和镁离子的影响及存在机理 被引量:19 2014年 研究赤铁矿法处理高铁闪锌矿浸出液过程中ZnSO4和MgSO4浓度对除铁率及赤铁矿渣性质的影响,讨论元素Zn、Mg和S在赤铁矿渣中的存在形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除铁率随ZnSO4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MgSO4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增加硫酸盐的浓度可以得到结晶形态更好的晶体。赤铁矿的粒度和S含量随硫酸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比表面积随硫酸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Zn浓度和Mg浓度的合理存在范围分别为80~100 g/L和小于10g/L;Zn以ZnSO4的形式存在于赤铁矿表面,少量的Mg以夹带的方式存在于赤铁矿渣中。 杨凡 邓志敢 魏昶 李兴彬 李存兄 邱伟佳 朱如龙关键词:赤铁矿 除铁 高铁闪锌矿 硫酸锌 钠离子对水热臭葱石沉砷过程影响及亚稳态铁物相转变行为 被引量:5 2020年 采用水热臭葱石沉砷法研究高砷含铁溶液沉砷过程中钠离子及其它宏观技术参数对沉砷渣物相组成、目标元素含量、形貌特征、砷铁沉淀率以及沉砷渣中黄钠铁矾、碱式硫酸铁、次水合砷酸铁(FeAsO4·0.75H2O)等亚稳态铁物相转变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体系中Na^+的存在对水热臭葱石沉砷过程的影响显著,初始Na^+浓度为5 g/L时,形成以臭葱石、次水合砷酸铁为主并伴有部分亚稳态黄钠铁矾生成的沉砷渣,随着初始Na^+浓度的升高,有利于黄钠铁矾的生成,渣中SO4^2-震动吸收峰随之增强,臭葱石的形成逐步受到抑制;当Na^+浓度达到10 g/L时,沉砷渣物相以次水合砷酸铁和黄钠铁矾为主,此时As、Fe的沉淀率分别为98.2%、93.3%,沉砷渣中Na、S的含量分别高达1.7%、4.6%。适当降低初始pH、缩短反应时间、降低反应温度均可抑制亚稳态黄钠铁矾物相的形成,有利于获得纯度较高的臭葱石沉砷渣;同时,延长反应时间可实现次水合砷酸铁向臭葱石的转化。 张鹏 李存兄 魏昶 楚铭 张俊关键词:水热法 臭葱石 钠离子 含砷废水水热法臭葱石沉砷 被引量:10 2019年 本文以铜冶炼过程所产生的含砷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As摩尔比、初始pH值、氧分压、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等宏观技术参数对水热臭葱石沉砷过程及沉砷渣物相转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Fe/As摩尔比1.5、初始pH1.0、反应温度160℃、搅拌转速500 r/min、氧分压0.6 MPa和反应时间3 h的优化技术条件下,砷与铁的沉淀率分别为98.09%和87.64%,获得了纯度较高的臭葱石沉砷渣;沉砷渣中砷、铁及硫的含量分别为22.21%、25.36%及3.34%,其中硫主要以亚稳态铁矾的形式存在;降低Fe/As摩尔比和初始pH值、延长反应时间均有利于亚稳态铁矾的返溶、重结晶,进而形成性质稳定的臭葱石物相。 张俊 李存兄 魏昶 樊刚 李兴彬 邓志敢 李旻廷 张鹏关键词:含砷废水 臭葱石 铜冶炼含砷废水水热臭葱石沉砷及亚稳态铁物相转化行为 被引量:10 2019年 以铜冶炼过程所产生的含砷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宏观技术参数对水热臭葱石沉砷及过程亚稳态铁物相的转化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初始Fe与As物质的量比、氧分压以及反应温度,控制初始pH为1,不仅能提高As和Fe的沉淀率,也有利于亚稳态铁物相的分解与转化。延长反应时间可显著降低沉砷渣中S的质量分数,并形成大颗粒臭葱石。在初始Fe与As物质的量比为1.5,初始pH为1,氧分压为0.6 MPa及反应温度为160℃的条件下,As和Fe的沉淀率分别为98.28%与87.89%,获得了以臭葱石为主要物相的沉砷渣,其As,Fe和S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04%,25.58%和3.54%,粒度为18.6μm,比表面积为0.019 m^2/g。 张俊 李存兄 魏昶 邓志敢 李兴彬 张鹏关键词:含砷废水 臭葱石 用M5640从锌氨溶液中萃取锌 被引量:1 2018年 以M5640为萃取剂,在CO2协同作用下,从氨-硫酸铵溶液中萃取锌,考察了萃取剂浓度、总氨浓度、相比、温度、加入CO2等因素对锌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5640在氨性溶液中对锌有一定的萃取能力,溶液pH值和总氨浓度对锌的萃取率影响较大,向溶液中加入CO2可明显提高M5640对锌离子的萃取能力.在温度25℃及M5640加入量35vol%、相比O/A=2、锌离子浓度18.02 g/L、总氨浓度3 mol/L的条件下,加入CO2锌的单级萃取率由不加CO2时的65.1%提升至97%以上,两级错流萃取锌萃取率达99.9%.萃取得到的有机相不含氨,表明加入CO2可避免氨的共萃. 庄子宇 魏昶 李兴彬 黄卉 罗兴国 邓志敢 李存兄关键词:溶剂萃取 锌 锌焙砂中性浸出渣还原酸浸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2015年 为了综合回收湿法炼锌过程富集于中浸渣中的有价金属,以高铁闪锌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中性浸出渣(简称为中浸渣)和锌精矿的联合还原酸浸试验研究。考察了中浸渣和锌精矿质量比、初始硫酸浓度、浸出时间、液固比、温度对锌、铁浸出率的影响。优化条件为:初始硫酸浓度220 g/L,中浸渣与锌精矿质量比1∶0.25,粒度-0.074 mm,液固比6∶1,温度90℃,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锌和铁的浸出率均在96%以上,浸出液中95%以上的铁为二价铁离子,满足了后续工艺的要求。 陈先友 邓志敢 魏昶 李存兄 朱北平 曹元庆关键词:高铁闪锌矿 中浸渣 浸出率 砷铁水热共沉淀制备大颗粒臭葱石 被引量:16 2018年 开展了硫酸体系中砷铁水热共沉淀为大颗粒晶型臭葱石的研究,考察了初始Fe/As摩尔比、初始pH、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和氧分压等因素对砷铁沉淀率、臭葱石晶型形成及臭葱石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e/As摩尔比、初始pH及反应温度降低有利于形成纯净大颗粒臭葱石,臭葱石颗粒粒度与氧分压关系不大.高搅拌速度有利于形成纯净臭葱石,但不利于大颗粒臭葱石晶体的形成.在Fe/As摩尔比1.5、初始pH 1.0、反应温度160℃、搅拌速度500 r/min和氧分压0.4 MPa的优化条件下,除砷率高于97%,沉砷渣中砷含量大于30%,平均粒度大于20?m. 余自秀 李存兄 魏昶 魏昶 樊刚 李兴彬 邓志敢关键词:臭葱石 粒度 Metral54-100萃取分离铜、镍的密度泛函研究 2020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d, p)方法计算不同配位形态的铜、镍萃合物的结合能、全局活性指数、局部活性指数和红外光谱,探讨了1-苯基-1,3癸二酮(Mextral54-100)萃取Cu(Ⅱ), Ni(Ⅱ)的行为及机理。结果表明,Mextral54-100对Cu(Ⅱ)的萃取能力大于Ni(Ⅱ)。在反萃过程中,铜的萃合物更易被反萃。萃合物羰基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为活性中心。萃合物中氨分子的取代数越多,萃合物构型近似于稳定的八面体结构。配体氨逐一被萃取剂的羰基取代,有效避免共萃氨。Mextral54-100从铜、镍氨混合溶液中萃取–反萃Cu(Ⅱ)和Ni(Ⅱ)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吻合,进一步通过FT-IR证实了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密度泛函理论有望成为一种研究萃取分离性能的新方法。 罗兴国 黄卉 魏昶 李兴彬 邓志敢 李旻廷关键词:萃取 结合能 活性指数 Reductive leaching of zinc and indium from industrial zinc ferrite particulates in sulphuric acid media 被引量:7 2016年 Zinc ferrite is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in zinc neutral-leach residue(NLR) which is commonly treated by hot-acid leaching in electrolytic zinc plants. Reductive leaching of zinc ferrite with sphalerite concentrate as a reducing agent was performed. It was found that leaching of zinc ferrite in the presence of sphalerit concentrate was a viable process that effectively extracted zinc and indium and converted Fe^3+ into Fe^2+ at the same time. Reflux leaching tests by two stages were performed to achieve extractions of 98.1% for zinc and 97.5% for indium, and a Fe^2+/Fe^3+ molar ratio of 9.6 in leach solution was also obtained. The leaching behaviors of other elements, such as iron, copper and tin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ron and copper were completely leached, whereas tin presented lower extraction values. 张帆 魏昶 邓志敢 李存兄 李兴彬 李旻廷关键词:ZINC IN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