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5803)

作品数:6 被引量:90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山朱妮娜谭蕾张伟佳王远飞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舒适度
  • 3篇温湿指数
  • 2篇人体舒适度
  • 1篇信息熵
  • 1篇人体热舒适
  • 1篇日数
  • 1篇体感
  • 1篇热舒适
  • 1篇消费结构
  • 1篇旅游
  • 1篇旅游季节性
  • 1篇梅雨
  • 1篇环流
  • 1篇环流特征
  • 1篇测区

机构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3篇李山
  • 1篇丁金宏
  • 1篇杨亮
  • 1篇王远飞
  • 1篇李山
  • 1篇张伟佳
  • 1篇谭蕾
  • 1篇朱妮娜

传媒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旅游学刊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气候舒适度的体感分级:季节锚点法与中国案例被引量:16
2019年
气候舒适度对人居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深远影响,相关的评价模型/指数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人体健康和旅游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体感分级标准作为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对模型效度有着重要的裁量权,也是实践应用中最终的度量衡工具。目前体感分级标准研究和应用中异地套用和局地实测的传统做法,在制定国家尺度普适性标准时遇到较大瓶颈。本文试图提出包含"定级-定名-定点-定宽"等基本环节的"季节锚点法"这一新的体感分级思路,并基于中国1981-2010年间814个基本(基准)气象站点的日值气象数据,以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给出了"暑-热-暖-温-凉-冷-寒"这一针对中国区域的7级体感划分标准,并具体给出了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在各体感等级上的阈值区间,进而在此基础计算评价了中国气候舒适期和不舒适期的时间长短、空间格局及其历时变化,得到一些有益发现。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就细分人群、测试模型和区域差异等方面的体感分级标准开展更多深入探索。
蔚丹丹李山
关键词:人体热舒适气候舒适度温湿指数
上海市城镇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分析
2013年
采用信息熵等理论,研究了上海市1997-2009年城镇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结果显示:1997-2009年上海在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系统经历了由无序向有序演进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以煤炭为主逐渐转换成油、气.电力三足鼎立的能源消费结构,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已呈现燃油化的发展趋势。
杨亮丁金宏
关键词:信息熵
中国大陆1961-2010年间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被引量:38
2016年
气候舒适期作为气候舒适度/人体舒适度评价的一种时间标尺,对建筑设计、人体健康和旅游发展等意义深远。以"月"界定气候舒适期的传统研究因时间粒度较大,不利于全球变化下区域间横向和区域内纵向的比较和解析。根据中国大陆775个基本(基准)气象站点1961-2010年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WEI)的组合模型策略对其"舒适"分级标准进行改进,在"天气舒适日数累加"这一以"天"为粒度的气候舒适期界定下,对中国大陆近50年来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开展分析。研究给出了中国大陆的年均气候舒适期数值及其季节分配,揭示了年均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季节性差异,探讨了50年来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演变及其季节性特点,为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提供一种有关人居环境建设和人类活动适应的基础认识和科学依据。
李山孙美淑张伟佳谭蕾朱妮娜王远飞
关键词:气候舒适度人体舒适度温湿指数
新标准下梅雨特征量的时间演变及异常梅年环流特征的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涉及的梅雨监测区梅雨划分标准、1961~2010年梅雨监测区85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得出了我国梅雨监测区1961~2010年50年的梅雨期入、出梅日期,以及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等梅雨特征量。并分析了异常梅年的环流特征,结果如下:1) 总体来看,出梅日和梅雨量、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强度的相关性比入梅日和它们的相关性要好。2) M-K突变检验显示,梅雨监测区入、出梅日、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强度均没有发生突变。3) 在平均早入梅日前后,早入梅年,西太平洋副高较为强大,位置偏西北,副高脊线超过20?N;晚入梅年,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明显减小,位置明显偏东。在平均晚出梅日前后,早出梅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西太副高脊线超过30?N;晚出梅年,西太平洋副高依旧强大,西段副高脊线在30?N附近。
罗小杰
关键词:环流特征
气候舒适度评价的经验模型:回顾与展望被引量:47
2015年
气候舒适度表征了人体在外界气象环境综合作用下感觉舒适或不舒适的程度,其对建筑设计、人体健康、旅游活动等均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度假旅游地的发展意义深远。气候舒适度研究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过上百个评价模型,总体上可划分为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这两个大类。虽然以热平衡方程为基础的机理模型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在气候舒适度评价的"理论研究"中日趋主流,但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经验模型仍在"实践应用"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然而,由于缺乏对经验模型系统而细致的梳理,在大量"引入性"实践应用中,对模型适用条件的判别分析不足且对评估分级标准也缺乏针对性调整,制约了气候舒适度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文章力图从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现实局限和未来展望等视角,对气候舒适度评价的经验模型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研究为经验模型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整体图景,详细阐明了众多经典模型的起源背景、计算公式和适用条件,并明确了这些模型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演进脉络;同时,研究在总结其应用领域和分析其现实局限的基础上,结合气候舒适度评价"经验-机理"的演化态势,进一步提出了融入热交换机理、发展专门化模型、制定针对性标准等3个未来的发展方向。
孙美淑李山
关键词:人体舒适度温湿指数旅游季节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