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03-2-HH-6)

作品数:4 被引量:72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健王群刘淇刘彦刘秀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牙鲆
  • 2篇药物
  • 2篇弧菌
  • 1篇代谢动力学
  • 1篇药物代谢
  • 1篇药物代谢动力...
  • 1篇药物动力学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沙星
  • 1篇藤黄微球菌
  • 1篇诺氟沙星
  • 1篇拮抗菌
  • 1篇鳗弧菌
  • 1篇活性
  • 1篇健康
  • 1篇氟沙星
  • 1篇胞外产物
  • 1篇达氟沙星

机构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作者

  • 4篇李健
  • 3篇刘淇
  • 3篇王群
  • 2篇刘彦
  • 1篇刘秀红
  • 1篇张新明

传媒

  • 2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鳗弧菌感染牙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初步建立被引量:9
2007年
用鳗弧菌腹腔注射牙鲆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对感染牙鲆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并观察描述患病牙鲆的外观症状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为定量手段研究达氟沙星在健康和感染牙鲆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结果表明,(1)每公斤体重腹腔注射鳗孤菌2.0×10^7~3.0×10^7cells可复制出疾病模型;(2)与健康鱼相比,患病鱼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Cl^-、Na^+等显著下降,而白细胞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苷(Cr)、K^+极显著增加,说明经鳗弧菌感染后,牙鲆在药物吸收、代谢等方面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3)患病鱼的肝、肾、脾等组织细胞均发生实质性病变,而对照组外观正常,组织器官未见病理变化;(4)达氟沙星在感染牙鲆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均减慢,生物利用度降低。鳗孤菌感染必将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血浆蛋白结合率,改变药物及其代谢物从体内消除的速度和程度,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该模型复制的方法可靠且具有可重复性,它对探讨药物在患病鱼体内的动力学规律,揭示疾病对药动学的影响机理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彦李健王群刘淇
关键词:牙鲆药物动力学
达氟沙星在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被引量:14
2006年
牙鲆随机分为3组,单剂量静注(健康)和口灌(健康对照和鳗弧菌感染)达氟沙星,进行健康和鳗弧菌感染牙鲆比较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药物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数据采用MCP-KP自动化药动学分析程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牙鲆静脉注射达氟沙星(5mg.kg-1)后,血药经时过程符合无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口灌给药(10mg.kg-1)健康及感染牙鲆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肝脏和肾脏中药物浓度与时间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与健康牙鲆药动学参数相比较,达氟沙星在鳗弧菌感染牙鲆中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由256.07mg.h-1.L-1降为209.18mg.h-1.L-1,最大血药浓度由5.699μg.mL-1降低为2.932μg.mL-1,消除半衰期由27.758h延长为46.195h,生物利用度由71.21%降低为58.17%。
刘彦李健王群刘淇
关键词:达氟沙星牙鲆鳗弧菌药物代谢动力学
诺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研究被引量:31
2003年
首次报道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在牙鲆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并建立了组织中NFLX的分离提取及检测方法。以30mg/kg剂量连续5 d口服灌胃给药,取血液、肌肉、肝脏、肾脏、鳃5种组织,组织中药物先加入pH 7.4磷酸盐缓冲液匀浆,再用乙腈振荡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诺氟沙星的残留浓度,此方法平均回收率71.37%~82.13%,最低检测限达0.005μg/ml。残留研究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5种组织中消除速率快慢不一,肾脏及鳃等非食用组织为诺氟沙星残留的靶组织。若规定可食用组织中的诺氟沙星最大残留限量为50μg/kg,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临床休药期为10 d。
刘秀红李健王群
关键词:诺氟沙星牙鲆
弧菌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效果被引量:22
2004年
从健康的鱼虾体内以及养殖水体中分离得到 2 19株海洋细菌 ,以鳗弧菌 (Vibrio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 (Vibrioparahaemolyticus)、沙蚕弧菌 (Vibrioneresis)、飘浮弧菌 (Vibrionatriegen)等病原性弧菌为指示菌 ,在 2 2 16E平板上采用十字交叉划线法、点种法和平板扩散法进行体外拮抗实验 ,从中筛选到 6株有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用平板活菌计数法研究拮抗菌J - 10及其胞外产物对鳗弧菌的抑菌作用 ;采用平板扩散法研究拮抗菌J- 10胞外产物抑菌效果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 ,拮抗菌J- 10在混合体系中 ,2 4h之后表现出拮抗作用 ,在第 3天使鳗弧菌的数量降为最低 ,比第 1天的鳗弧菌数量下降了 2个数量级 ,之后鳗弧菌的数量开始上升 ,而对照组鳗弧菌的数量在第 2~ 5天基本维持第 1天的水平 ,表明拮抗菌J - 10在混合体系中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拮抗菌J- 10的胞外产物能较好地抑制鳗弧菌的生长 ,使实验组的弧菌数量在 3h降为最低 ,之后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而对照组则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拮抗菌J - 10的胞外产物对热敏感 ,对pH的变化不敏感 ,对蛋白酶K不敏感 ,Fe3 + 的添加会减弱其抑菌活性。根据形态特征和常规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J - 10为藤黄微球菌 (Micrococcusleteus)。
张新明李健刘淇
关键词:拮抗菌藤黄微球菌抑菌活性胞外产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