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1100007)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2
相关作者:储军郑松林刘新田冯金芝徐洪慧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载荷
  • 2篇低载强化
  • 2篇轻量
  • 2篇轻量化
  • 2篇轻量化设计
  • 2篇传动
  • 2篇传动轴
  • 1篇锻炼
  • 1篇载荷作用
  • 1篇射流冲击
  • 1篇燃机
  • 1篇纳米
  • 1篇内燃
  • 1篇内燃机
  • 1篇加载
  • 1篇缸盖
  • 1篇柴油机
  • 1篇柴油机缸盖
  • 1篇传热

机构

  • 4篇温州大学
  • 3篇上海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储军
  • 2篇郑松林
  • 1篇苏忠根
  • 1篇王有涛
  • 1篇冯金芝
  • 1篇徐洪慧
  • 1篇刘新田
  • 1篇郑伟

传媒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内燃机工程
  • 1篇机械设计与制...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谱载荷下加载次序效应定量评价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对40Cr材料光滑试样进行不同加载次序的三级程序载荷疲劳试验,验证并分析了载荷作用次序对疲劳强度累积强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按照载荷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的次序加载时,锻炼载荷对疲劳强度的累积强化效果最大,并且与三级锻炼载荷分别独立作用时强化效果的叠加值接近;而在其他加载次序下,累积强化效果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疲劳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初步研究了谱载荷下加载次序对总体累积强化效果的修正系数,并对之前建立的随机载荷下累积强化效果模型做出了修正,为建立考虑低载强化效应的疲劳累积理论进行了探索。
储军郑松林
基于低幅载荷累积强化效果的传动轴轻量化设计被引量:5
2012年
汽车传动轴结构的常规设计有较大的结构强度过剩,根据传动轴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受载特点和结构强度的演变规律,通过适当减小结构尺寸,合理提高使用应力,使其具有较低的初始设计强度,在使用过程中经受载荷的不断强化,强度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结构优化过程中,以最佳累积强化效果为目标,根据设计应力分布区间与结构低载强化特性区间的对应关系来获取结构尺寸参数。最后通过传动轴零件的建模与仿真分析,验证了结构轻量化设计的有效性。
储军徐洪慧王有涛
关键词:传动轴低载强化轻量化设计
基于低幅锻炼载荷的累积强化效果模型被引量:17
2011年
根据汽车结构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受载特点,以汽车传动轴为对象,研究其在低幅锻炼载荷作用下的强度演变规律。通过对汽车传动轴光滑试样的低载强化效果试验,确定传动轴材料40Cr的低载强化应力区间,重点分析锻炼载荷幅值和加载次数对结构件剩余疲劳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最佳的强化效果;并通过试验数据的正交分析与处理,拟合出强化或损伤效果与等效对称应力、加载次数的关系模型。进而以这一模型为基础,结合汽车传动轴工作的随机载荷谱,通过多级低幅载荷循环下强化和损伤强度的积分,建立传动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疲劳累积强化效果模型;并根据设计应力区间和最佳强化效果的应力区间的匹配,提出以低幅锻炼载荷的累积强化效果为目标的轻量化设计思路,为汽车结构件的轻量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储军郑松林冯金芝刘新田
关键词:传动轴低载强化轻量化设计
纳米流采用多孔射流强化技术加强柴油机缸盖传热的探索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自搭建的一种针对柴油机缸盖进排气门"鼻梁区"进行射流冲击冷却的试验台,采用导热系数较高的纳米流较传统冷却液,进行了单孔和多孔射流方式在不同射流冲击参数下对柴油机缸盖"鼻梁区"传热系数影响的研究,同时对比了单孔和多孔射流冲击方式下所实现的温度一致性的差异及电动泵耗损功率与所实现的传热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射流方式下与传统冷却液相比,采用纳米流冷却液能有效提高传热系数;不同射流参数下多孔射流方式和单孔射流方式存在不同,随着射流速度的增加多孔射流方式下实现的传热系数比单孔的增加幅度减少,当射流速度增至9m/s后,传热系数增幅不足1%;射流距离在2.5~8mm时,射流距离的增加会有效增加单孔和多孔射流方式下的传热系数,但射流距离为8mm后,单孔冲击所实现的传热系数随射流距离的升高而降低,多孔射流冲击所实现的传热系数随射流距离的升高而略有下降;射流角度的变化使射流冲击在传热面的入射点改变,影响到各个测点的温度值,进而对计算的传热系数值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传热系数最大差异达到了75.8%;采用多孔射流冲击方式可有效避免单孔射流方式下的温度一致性较差的问题,测点温度值最大差距均小于5℃;多孔射流冲击方式比单孔射流冲击方式需消耗更多的驱动功率,但当驱动功率达到120W时,多孔射流冲击方式就能显现出更好的传热特性。
苏忠根郑伟
关键词:内燃机柴油机缸盖射流冲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