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AJY001)

作品数:8 被引量:74H指数:3
相关作者:庄毓敏张鹏孙安琴毕毅王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闽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信用
  • 4篇货币
  • 2篇银行
  • 2篇银行稳定
  • 2篇银行稳定性
  • 2篇流动性
  • 2篇金融
  • 2篇金融机构
  • 2篇金融危机
  • 1篇信贷
  • 1篇信贷供给
  • 1篇信贷市场
  • 1篇信任
  • 1篇信用风险
  • 1篇信用风险转移
  • 1篇信用衍生
  • 1篇信用衍生品
  • 1篇性状
  • 1篇衍生品
  • 1篇银行数据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闽江学院
  • 1篇中国银行
  • 1篇浙江财经大学

作者

  • 4篇庄毓敏
  • 3篇张鹏
  • 2篇孙安琴
  • 2篇瞿强
  • 2篇王磊
  • 1篇何玉
  • 1篇阮达
  • 1篇毕毅
  • 1篇张鹏

传媒

  • 3篇金融研究
  • 1篇商业时代
  • 1篇财贸经济
  • 1篇中国物价
  • 1篇中国金融
  • 1篇现代管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宏观流动性状况的判别与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近几年来,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课题,关于"流动性过剩"的讨论几乎从未间断。2011年。
庄毓敏张鹏
关键词:宏观经济研究性状流动性过剩
全球化背景下通胀动态机制的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2年
本文基于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四大经济体2000年到2010年的季度数据,将外部产出缺口纳入通胀动态机制研究中,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对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拟合。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经济体的通胀动态变化明显受到外部产出缺口的影响。在"后危机时代",外部环境对于我国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我国应该利用内外部通胀压力缓解的契机,通过灵活的政策操作对冲负面冲击,更好地兼顾保增长与抗通胀两大任务。
张鹏
关键词:通货膨胀
信用风险转移创新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基于美国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8
2012年
信用风险转移(CRT)创新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2010年末我国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更强化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有文献主要研究CRT对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视角较为单一,同时采用的实证方法多为事件研究法和常规(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法,很难解决遗漏变量、内生性等计量难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论证CRT对银行个体经济行为、银行个体风险以及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用衍生品创新一方面降低了银行个体的风险,但同时引致银行增持高风险资产,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银行系统风险增加。本文建议,因信用衍生品创新在降低银行个体风险的同时引致银行系统风险增加(即beta系数增加),而beta系数增加与顺周期性增强相对应,故我国应在进行信用衍生品创新的同时实施巴Ⅲ协议,强化逆周期监管,消除金融创新负的外部性,凸显创新价值,防范金融风险。
庄毓敏孙安琴毕毅
关键词:信用衍生品银行稳定性双重差分
开放条件下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波动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在开放条件下,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波动受到了内生货币化进程和美元流动性输入的共同影响。内生货币化进程决定了中国的均衡货币化路径,即马歇尔K指标(M2/GDP)的均衡增长路径。而美元流动性输入则影响了中国马歇尔K指标围绕均衡路径的变动趋势,进而影响了过剩流动性的波动。本文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货币总量、实际产出,以及美元流动性之间的双重均衡关系,从而分析了1998年以来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波动规律。而加入马尔可夫链的非线性模型显示,在美国执行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以后,美元流动性对中国宏观流动性状况的短期冲击效应显著提高。在美国已经开启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这些结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中国当前的流动性状况,并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庄毓敏张鹏
信用风险转移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被引量:25
2011年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研究风险资产流动性对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行为以及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得出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尽管有助于银行以较小损失变现资产,却会鼓励银行承担更多风险(即持有更多风险资产),反而会降低银行稳定性;但如果危机期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窗口甚至直接购买风险资产的形式提高市场流动性,就能够提高银行稳定性。这就要求我国在促进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实施BaselⅢ,监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提高其资本质量,引导其审慎经营。
孙安琴
关键词:信用风险转移银行稳定性流动性
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
本文回顾了金融危机之前主流的货币信用理论,分析其何以未能预测和解释金融危机的发生;本文也讨论了金融危机发生后,货币信用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认为,一个合格的金融危机理论,应该将货币!信用和创造信用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融...
瞿强王磊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信用金融机构
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被引量:25
2012年
本文回顾了金融危机之前主流的货币信用理论,分析其何以未能预测和解释金融危机的发生;本文也讨论了金融危机发生后,货币信用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认为,一个合格的金融危机理论,应该将货币、信用和创造信用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融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用以解释在何种情况下,金融部门会由于信用的过度扩张而倒塌,并与实体经济相互反馈,导致经济危机。
瞿强王磊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信用金融机构
货币起源“信任说”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被引量:1
2015年
顾名思义,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我国国内使用的人民币能够在国际上流通和使用,即在国际交易中可以发挥货币的一般职能,即交易媒介、价值储藏以及记账单位等。思考如何促使人民币在国际上更好地履行这些职能必然涉及到对货币本质问题的理解,但正如19世纪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所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货币的本质是令人难以捉摸的。文章通过考察货币本质与职能,重点介绍清泷信宏和约翰·穆尔提出的货币起源"信任说",提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看法。
阮达何玉庄毓敏
关键词:货币信任人民币国际化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和信贷供给的影响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使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M)研究了1998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4季度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和信贷供给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整个样本期内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的影响,但在2005年第2季度的汇率改革以前,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增长则具有正向影响。这符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新开放条件宏观经济学对于不同汇率条件下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判断。另外,美国货币政策在整个样本期内均对中国信贷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张鹏
关键词:信贷市场实体经济美国货币政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