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A10)

作品数:10 被引量:113H指数:7
相关作者:蒋忠诚罗为群李先琨邓艳吕仕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控项目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岩溶
  • 3篇石漠化
  • 2篇生态
  • 2篇石灰土
  • 2篇石漠化治理
  • 2篇群落
  • 2篇灰土
  • 1篇滴灌
  • 1篇滴灌施肥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亚硫酸法
  • 1篇岩溶动力系统
  • 1篇岩溶泉
  • 1篇岩溶山区
  • 1篇岩溶水
  • 1篇岩溶水系统
  • 1篇岩溶作用
  • 1篇优势种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桂林工学院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篇蒋忠诚
  • 6篇罗为群
  • 3篇邓艳
  • 3篇李先琨
  • 2篇叶铎
  • 2篇向悟生
  • 2篇吕仕洪
  • 2篇祁晓凡
  • 2篇覃小群
  • 2篇杨富军
  • 1篇张建亮
  • 1篇赵草著
  • 1篇钟军弟
  • 1篇李景保
  • 1篇黄玉清
  • 1篇陆树华
  • 1篇何成新
  • 1篇周和平
  • 1篇吴华英
  • 1篇吴孔运

传媒

  • 2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岩溶
  • 1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广西科学院学...
  • 1篇人民黄河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溶石山区石灰土改良方法及对比试验研究——以广西平果县龙何屯为例被引量:7
2008年
本文以广西平果县龙何屯为例,在系统分析石灰土的特征和障碍因素层次的基础上,探讨石灰土改良的原理和方法。以岩溶动力系统原理为指导,采用平衡施肥和秸秆还土改良石灰土,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平衡施肥改良石灰土,不仅增加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作物的秸秆产量和残茬量,为进一步改良石灰土提供物质基础。作物秸秆还土改良石灰土具有较高的增产效果和改土培肥效果,并受岩溶作用的制约。不同的秸秆搭配类型和还土方式导致不同的岩溶作用强度,进而导致土壤改良效果的显著差异。各方案改良效果与岩溶作用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在秸秆搭配类型上,表现为:玉米秸秆+黄豆秸秆+农家肥>玉米秸秆+黄豆秸秆>玉米秸秆+氮肥>玉米秸秆;在还土方式上,表现为:翻压>覆盖。
罗为群蒋忠诚覃小群
关键词:土壤改良石灰土岩溶动力系统
石灰土改良试验及其岩溶作用响应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依据石灰土的特点,采用常规有机肥料进行改良石灰土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有机肥处理,降低了石灰土pH值和钙镁元素含量,增强了土壤的溶蚀能力,大大提高了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也远高于和好于对照地;(2)不同改良方案因有机肥搭配类型和施肥方式的不同,对埋藏于其中的灰岩试片溶蚀强度和土壤改良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从施肥方式上看,以积制堆肥半腐熟时挖沟施入土壤效果最好,作物增产率为47.82%,灰岩试片的溶蚀速率为3.43 mg/cm2.a;直接混合挖沟埋入土壤效果次之,增产率为43.94%,溶蚀速率为3.26 mg/cm2.a;积制堆肥完全腐熟后挖沟施入土壤效果最差,增产率为30.99%,溶蚀速率为3.17mg/cm2.a。从搭配类型来看,塘泥+沼渣(液)+鲜绿肥>秸秆+塘泥+沼渣(液)>秸秆+人畜粪便+塘泥。
罗为群蒋忠诚邓艳吴华英
关键词:岩溶作用石漠化治理
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施效果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示范区为例被引量:19
2008年
果化示范区的立体生态农业由粮食作物(玉米)-经济作物(黄豆)-牧草轮作模式、果树(火龙果、澳洲坚果)-药材(金银花、苦丁茶)模式及水源林-牧草-畜禽模式等组成,充分利用了岩溶峰丛洼地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水和土壤等资源。4年来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运行结果表明:立体生态农业使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改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10%提高到2005年的50%-70%。农民年均纯收入也由实施前的632元上升到2005年的1 524元。与传统农业相比,立体生态农业更关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吴孔运蒋忠诚罗为群覃小群
关键词:立体生态农业传统农业环境效益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榄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榄〔Sinosideroxylon pedunculatum (Hemsl.) H.Chuang〕群落优势种群的重要值进行了测定,并利用Levins和Hurlbert的生态位宽度指标及百分率相似性指数、Pianka和王刚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对这些优势种群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铁榄群落中有11个优势种群,其中铁榄的重要值总和最大(319.27%),小栾树〔Boniodendron minus (Hemsl.) T.Chen〕、日本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 Thunb.)和广西密花树(Rapanea kwangsiensis Walker)的重要值总和也均在200%以上,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Lévl.) Rehd.〕、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和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的重要值总和较小,均在70%以下。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优势种群为铁榄、广西密花树、小栾树、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üll.Arg.〕及九里香(Murrayaexotica L.Mant.),生态位宽度值最小的是掌叶木。用3种方法测得的生态位重叠结果基本一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种对有铁榄-小栾树、小栾树-日本女贞及小栾树-广西密花树等;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的种对有掌叶木-朴树和掌叶木-榔榆等。研究结果显示,重要值大的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通常较大,生态位宽度大的优势种群间通常生态位重叠较大,但喀斯特生境的高异质性也可使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种对间产生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该铁榄种群中大部分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相似值和重叠值较高,说明该铁榄群落优势种群间竞争较强,群落结构可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钟军弟李先琨叶铎向悟生吕仕洪张建亮
关键词: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广西岩溶地区茶条木群落特征与人工造林研究初报被引量:11
2009年
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广西岩溶地区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 Franch.)的2个自然林群落(田阳县那满镇和那坡镇)和1个人工林群落(德保县隆桑镇)的基本特征,并对龙何示范区内不同生境中茶条木人工林的植株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茶条木群落的群落外貌、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等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与群落位置、起源、存续时间和人为干扰强度等有关;自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比较复杂且层次不够分明,而人工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则比较简单但结构较完整。茶条木具有耐瘠耐旱能力强、喜光、萌蘖力较强及林下更新能力较差等生态特性。在龙何示范区内,茶条木人工林具有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及开花结实早等特点,且在不同生境中茶条木的造林效果差异比较明显;以光裸地上茶条木的生长最佳,灌草丛地茶条木的生长最差,初步显示出茶条木耐瘠耐旱能力强、适生于石漠化山区且速生早实等优良特性。研究结果显示,茶条木是一种适生于岩溶山地干旱瘠薄环境的乡土先锋树种,在桂西南岩溶山区荒山绿化尤其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工程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利用。
吕仕洪李先琨何成新张瑞泉叶铎
关键词:群落特征生态特性石漠化人工造林
滴灌施肥技术在桂西南岩溶山区火龙果生产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0年
对桂西南岩溶生态重建示范区火龙果进行滴灌施肥试验,分析其产量、效益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应用滴灌施肥技术可明显提高火龙果产量,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质。该技术投入成本不高,适合在石漠化地区推广应用。
陆树华李先琨吕仁洪黄玉清向悟生
关键词:火龙果滴灌施肥岩溶山区
湘中丘陵区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被引量:28
2010年
以湘中丘陵区2001—2007年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和实施情况为依据,选取15个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对湘中丘陵四大治理区进行了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次序为长、株、潭丘陵区>衡阳丘陵区>娄、邵丘陵区>雪峰山山地丘陵区。
尹辉蒋忠诚罗为群喻崎雯周和平李景保
关键词:水土保持效益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湘中丘陵区
亚硫酸法糖厂滤泥改良石灰土试验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本文依据研究区石灰土的特点,采用亚硫酸法(亚法)糖厂滤泥改良石灰土对比试验,从岩溶地质过程来探讨其改良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亚法糖厂滤泥呈弱酸性,且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钙镁含量、降低pH值等方面,表现出较常规有机肥料更好的效果;滤泥腐化产生的有机酸和CO2,促进岩溶作用的正向运动,进一步降低土壤pH值和Ca、Mg元素含量,更利于土壤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有效化,土壤改良效果与溶蚀速率、土壤CO2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滤泥与其它常规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区系、数量和多样性,增强了改良效果,但不同的搭配类型,土壤微生物活性、中间产物有机酸和CO2浓度差异大,导致岩溶作用强度和改良效果的显著差异,均表现出:S4>S2>S3>S1。当搭配方式适宜时,滤泥改良经济效益高于常规有机肥料,滤泥处理增加产值以S4最大,达到3578.9元/hm2;增加投资的产投比以S3最大,达到4.88。
罗为群蒋忠诚赵草著杨富军邓艳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
典型表层岩溶泉锶、钡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对西南地区不同碳酸盐岩背景下6个表层岩溶泉锶、钡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各表层岩溶泉Sr^2+、Ba^2+含量普遍不高,所有水样Sr^2+浓度为19.6-45.1μg/L,Ba^2+浓度为3.17-5.88μg/L,并表现出旱季高于雨季的季节变化特征,石灰岩地区锶、钡含量高于白云岩地区,尤以Sr^2+浓度特征表现明显;②表层泉中Sr^2+与Ca^2+浓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Mg^2+浓度线性负相关,这由元素本身的特性及碳酸盐岩中白云岩含量所决定,而Ba^2+与其他碱土金属元素相关关系不明显;③Sr^2+、Ba^2+浓度本身相关性不好,但Sr^2+/Ca^2+与Ba^2+/Ca^2+、Sr^2+/Mg^2+与Ba^2+/Mg^2+分别显著相关。
祁晓凡蒋忠诚邓艳
关键词: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表层岩溶泉岩溶水系统
广西典型岩溶内涝成因与防治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广西岩溶内涝广泛分布于峰丛洼地、峰林(峰丛)谷地、岩溶平原、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区这几种典型的岩溶地貌中。岩溶内涝的形成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各种地貌系统的结构特点、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岩溶内涝的治理应针对不同岩溶地貌的水文地质条件、居民点和耕地的分布情况、治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比等特点,选用适合的治理措施。常规的水利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运用对于岩溶内涝和岩溶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杨富军蒋忠诚罗为群祁晓凡骆伟
关键词:系统结构生态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