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20017)
-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嘉明郑辉军陈增方红庆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被引量:6
- 2013年
- 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的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的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与情的关系;以道义性的"气"作为从知到行的助力因素等。不过它的"知"的概念具有伦理与认知的双义性,未能将"知识"与"信念"区分开来,甚至没有产生"信念"这一概念,并且未能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分离等,这些造成了它在学理上的一些不足,以及相应地带来一些诸如"知识"与"道德"不分的结果。此外,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可说是预设了一种"君子国",即人性是善的。它在以下两方面的根本问题上未予考虑:一是人的权利问题,二是对于人性恶的方面的防范。因而,这种"君子国"的预设使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人权与法治等重要领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陈嘉明
- 关键词:儒家知行观道德信念
- 康德与先验论证问题被引量:3
- 2010年
- "先验论证"问题的实质,在于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作为非经验的学说,在论证方式上的可能性。康德所提出的证明有关论题的"正当主张"及其"正当性"、"权利根据"问题,或者说从"学理上"对有关论题进行严格论证的问题,关涉到的正是先验论证的这一实质。中国传统哲学类似"哲学如何能够成为严格的科学"的问题一直没有发生,所以类似"先验论证"之类的问题也无从产生。先验论证所体现的重视学理性论证的精神,我们亟须加以吸收,使之成为学术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陈嘉明
- 关键词:先验论证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哲学
- 规范功能主义视域下的知识论--简论知识论中的匹兹堡学派被引量:1
- 2013年
- 在塞拉斯(Wilfrid Sellars)拒斥“给予神话”之后,在匹兹堡大学以塞拉斯、麦克道威尔(JohnMcDowell)与布兰顿(Robert Brandom)等人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匹兹堡学派,匹兹堡学派的基本特征是规范功能主义(normative functionalism)。匹兹堡学派通过解读塞拉斯的《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重构了经验内容,对知识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尝试寻找一种新的知识的方法。
- 陈嘉明郑辉军
- 关键词:功能主义知识论学派视域经验主义心灵哲学
- 哲学的普遍性与中国哲学的发展被引量:1
- 2012年
- 哲学要创新发展,首先需要明白它自身的性质。对于当前的中国哲学而言,尤其如此。因为这涉及如何发展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究竟是着眼于“特色”来发展中国的哲学呢,还是基于普遍性的立场,追求不受地域性限制的、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哲学?曾经有学者将前一种思路比喻为“地方特产”。
- 陈嘉明
- 关键词:中国哲学地方特产地域性解释力
- 意识现象、所予性与本质直观——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有关质疑被引量:9
- 2012年
- 胡塞尔现象学的心理学把现象定位于"纯粹意识"。它以"契合性"作为感知的标准来论证把握心理现象的可靠性。隐性的心理现象能否被我们"契合地"感知,是否具有"绝对的所予性"与"明证性",值得商榷。与基础主义类似,胡塞尔求助于一种直观的直接所予。对意识现象而言,概念因素的介入否定了感觉内容与感知对象之间的直接同一性。如此一来,胡塞尔所要确立的感知的"契合性"标准便难以成立,与之相关联的"绝对性"和"明证性"的证明亦复如是。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理论是以亚里士多德式的"类"的本质观为依据的,他把本质视为一种直接性,没有认识到本质的间接性。此外,假如直观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内省的方法,那么能否以及如何在它们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
- 陈嘉明
- 关键词:现象学
- 戴维森与图式/内容二元论
- 2013年
- 概念相对主义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图式与内容的二元划分。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当代哲学家继续在语言学的视域下讨论这一问题。戴维森是这种二元划分的主要反对者,他认为承认这种二元论只会导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相互交流与理解无法进行。戴维森的反驳建立在预设宽容原则的前提上,但是他未能先天地论证这个先天原则,因此其反驳缺乏坚固的理论基石。戴维森把宽容原则视为一个先天的理解原则,这说明他实际上是以语言学的方式向康德先验思想方式回归。
- 陈增陈嘉明
- 关键词:戴维森概念图式宽容原则先天
- 仁者为何应当爱人——兼论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他本人与后来的儒家却未能追问仁者为何应当爱人。未能追问这一根据直接关涉并影响到儒家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孔子哲学的经验性思维方式、儒家伦理的义务论性质、公私观与权利意识缺位,以及中国法律史上的民法缺失的问题,等等。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也由此可见。
- 陈嘉明
- 关键词:儒家伦理义务论
- 外在主义与一致主义可否融合——对戴维森有关思想的回应被引量:2
- 2013年
- 戴维森一方面主张外在主义,认为直接的事实使得我们的语句为真,另一方面又主张与外在主义相对立的、属于"内在主义"的"一致主义",将某一信念的真看作在于它与其他信念之间的"一致"关系。这方面的原因在于虽然戴维森认为感觉与信念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由于它们之间并不具有逻辑关系,因此前者不能为后者提供确证。由于感觉所与实际上是具有概念内容的,它们在表现形式上与信念一样,都可以表现为某种命题的形式,尤其是在对于事实的感觉上,因此具有命题形式的感觉经验与信念之间是具有逻辑关系的,也就是感觉经验能够为其他信念提供确证。此外,戴维森曾试图将真理的符合论与一致论两者加以融合,这是有可行性的。但与戴维森的解释不同,"符合"可以作为"真"之充分条件,"一致"则是"真"之必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外在主义与一致主义是可以融合的。
- 陈嘉明
- 关键词:戴维森外在主义符合论
- 内在论:儒家心学的一种新诠释——兼论“中国有无哲学”被引量:1
- 2012年
- 儒家心学的内在论表现在,它是一种以心灵为本体,通过心有"同然"的预设,以"类"概念构成论证的逻辑前提,由此来达到"以一知万"的目标。它通过一种类比性的辨识和推论,用某种有限意义上的一致主义的方式,来确证忠孝仁义之类的道德原则的普适性。儒家心学的内在论的突出表现,是把事物的"理"看作是心灵所赋予的结果,这类似于现代哲学的"意义投射"的解释。"良知"本身以及"行"被用来作为认识的准则。不过以这种类比的方式来推论道德原则的普适性,导致论证上出现一些问题,包括如何从个别性的对象中推出一般性命题、如何从他人不可显现的内心情感活动中得知其具有"恻隐之心"。使用"内在论"等西方哲学的概念来诠释儒家心学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我们了解它的哲学形态,从而有助于反驳"中国没有哲学"的论调。判定哲学的标准不应是其叙事方式,而应以思想与教化的功能来界定哲学。
- 陈嘉明
- 关键词:内在论儒家心学哲学功能
- 戴维森与先验论证问题
- 2011年
- 戴维森是后分析哲学时代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应用了一种语言学版本的先验论证。一般而言,先验论证力图阐明一般性的经验条件和经验命题或事件之间的先天关系,它往往以图式/内容二元论为基础。戴维森的先验论证则建立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基础之上,它诉诸于其解释理论,以消除这种二元论为己任,力图在一致性论题(主观性)与真(客观性)、一致与符合之间建立先天连结。戴维森的先验论证同样也可以是一种驳斥怀疑论的方法,例如其著名的全知解释者论证。
- 方红庆
- 关键词:戴维森先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