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5009006)
-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 相关作者:郭文敏李治平刘同敬万国赋吕爱华更多>>
- 相关机构:常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利用吸水剖面进行储层参数解释方法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在考虑边界层效应及启动压力梯度的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基础上,以注水井吸水剖面为边界条件,考虑油井见水前、后两种情况,建立了以生产井累计产油量、瞬时产液量、含水率为目标函数的吸水剖面综合解释模型。以L11–41井组为例,对不同时间测试的吸水剖面进行了井间渗透率、饱和度以及平均饱和度解释,同时以该井组内L11–131井解释饱和度与现场PND和RT饱和度测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吸水剖面综合解释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吻合。利用吸水剖面资料进行储层参数综合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量描述注采井间主渗通道参数大小,为油田注采关系调整及井间挖潜提供指导。
- 郭文敏刘玉忠刘同敬焦红岩秦家敏
- 关键词:吸水剖面数学模型剩余油
- 气体示踪表征CO_2驱渗流特征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为描述地下CO2驱渗流机理及混相/非混相驱替特征,选取SF6作为CO2驱气体示踪剂,利用气体示踪响应曲线解释原理,从示踪剂曲线的注入体积、曲线峰值、峰宽、药剂回采率及后续曲线预测等角度,描述CO2在混相/非混相驱状态下的驱替特征。结果表明:CO2在混相/非混相驱状态下示踪剂响应曲线不同,示踪剂见剂峰值浓度对应PV数越小、峰宽越小、回采率越低、预测模型系数越小,则CO2混相驱特征越明显,反之为非混相驱替特征,而非混相特征的出现,将加速CO2与原油的两相分离,降低驱油效率。CO2驱油过程示踪监测对于掌握CO2地下渗流状态,提高驱油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矿场指导意义。
- 郭文敏李治平吕爱华万国赋
- 关键词:CO2SF6气体示踪剂
- 多孔介质分形维数的两相渗吸数学模型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在Poiseuille方程基础上,考虑微观渗吸过程重力、毛管力作用的影响,利用分形维数表征多孔介质微观复杂结构特征,建立了微观两相界面渗吸数学模型。利用压汞实验退汞曲线中退汞压力与退汞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得到经润湿相和非润湿相表面局部占据后,微观孔隙内部两相可动空间的分形维数,且两相界面运移时间大小等于界面前缘位置对应的曲线积分面积。应用表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两相渗吸实验数据吻合效果非常好,由此证明该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够有效模拟两相渗吸过程,为当前多孔介质渗吸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及实验支持,有效降低两相渗吸实验研究周期,提高研究效率。
- 郭文敏万永华赵炫皓
- 关键词:多孔介质分形维数渗吸
- 残余油微观分布定量化解释及孔隙微观结构变化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孔隙下残余油饱和度的分布状况,以及残余油对于孔隙微观结构的影响,利用压汞法进汞毛管力曲线计算岩心原始孔隙半径;结合退汞毛管力曲线建立了不同孔隙半径所对应的残余油饱和度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研究空白岩心及退汞饱和度下的分形维数变化。结果表明:孔隙半径处于1.1~5μm范围相对大孔隙的分形维数高于半径处于0.03~1.1μm范围内小孔隙的分形维数,大孔隙不规则性强于小孔隙;同时在残余油饱和度下,岩心微观孔隙分形维数基本保持恒定,为2.065左右;且进汞时小孔隙维数D-in2、退汞时维数D分别与最大进汞饱和度和退汞饱和度具有明显线性关系。可见,通过开展对孔隙当中微观残余油分布的研究,对今后从降低残余油饱和度角度进行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 郭文敏李治平贾国澜寇根
- 关键词:残余油分形维数
- 二维可视化水驱物理模拟井间参数解释方法被引量:1
- 2011年
- 为定量研究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注采井间参数,利用计算机像素提取技术建立了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饱和度图像的数字化方法,以数字化饱和度场和一维水驱油理论为基础,应用流线模拟技术,建立了二维可视化驱替过程中不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时注采井间参数的解释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像素提取技术建立的网格化饱和度场与实际情况相符,利用井间参数解释方法进行模型参数解释方法合理,与实际驱替过程一致。可见该方法对于定量研究二维水驱油试验模型参数以及非均质下水驱油机理的挖掘具有重要理论及指导意义。
- 郭文敏刘柏林刘同敬陈其荣
- 关键词:水驱油物理模拟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