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0321101)

作品数:11 被引量:758H指数:10
相关作者: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徐建英刘国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巴彦淖尔市环境监测站更多>>
发文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保护区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卧龙自然保护...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土地利用
  • 2篇物量
  • 2篇CO
  • 1篇大熊猫
  • 1篇大熊猫生境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对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量
  • 1篇多尺度
  • 1篇油松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巴彦淖尔市环...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傅伯杰
  • 5篇陈利顶
  • 5篇徐建英
  • 5篇吕一河
  • 4篇刘国华
  • 3篇吴雅琼
  • 2篇郭玉华
  • 2篇刘占锋
  • 1篇王德
  • 1篇胡会峰
  • 1篇韩文
  • 1篇马克明
  • 1篇胡婵娟
  • 1篇朱永官
  • 1篇赵文武
  • 1篇郑晓翾
  • 1篇李国强
  • 1篇杨爽
  • 1篇刘新新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参与性调查的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性评价——卧龙自然保护区研究被引量:49
2006年
农户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经济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将会对工程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和认知、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经济影响、以及农户现有耕地面积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以期从农户角度出发,探讨卧龙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表明,尽管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持积极的态度,但是有3个问题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一是当地居民的粮食需求问题,由于当地居民粮食消费的外在依赖性,以及工程本身导致的耕地和收入减少,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受到潜在的威胁;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就业状况和他们对于工程的经济预期,现行的退耕还林工程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足够的吸引力来保证其可持续性;三从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上看,退耕补偿的数量和期限须考虑区域的差异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在本研究区域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
徐建英陈利顶吕一河傅伯杰
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性保护区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被引量:433
2006年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量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态过程。土壤质量概念的引入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土壤,也有助于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劳力、能源、财政和其它投入。土壤质量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概念使得专业人员、生产者和公众明白土壤的重要性。此外,它也是一个评价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影响的评价工具。土壤质量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组成,MDS已被科学家们提出用于土壤质量评价。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和土壤相对质量法。人类对土地不和谐地利用和管理可以导致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改变和加快土壤性质变化的速度,当前世界各地土壤退化相当严重,已日益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探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质量和生物质量的影响进展,以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的重视,从而为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质量影响的机理和规律以及退化土地的恢复和区域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土地的持续利提供理论依据。土壤质量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变化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性;尺度问题的研究;土壤质量保持与提高的途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刘占锋傅伯杰刘国华朱永官
关键词: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指标土壤质量评价土地利用变化
斑块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62
2004年
边缘效应是生态系统 (斑块 )边缘和生态过渡区所呈现出的生态效应。但由于景观性质、研究目标和斑块形状的变化 ,边缘效应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差异较大。核心斑块与周边景观之间的相似性既可以增强边缘效应 ,也可以减弱边缘效应。正确理解和确定边缘效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直接关系到对野外环境观测数据的科学使用。许多情况下 ,由于未能正确认识一个生态系统(斑块 )的边缘效应 ,时常会将在边缘效应地区获得的数据与系统内部核心区的观测数据混淆使用 ,得出一些不科学的结论。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对于进行科学的野外环境观测 ,及其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设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定量评价生态系统 (斑块 )的边缘效应目前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分析边缘效应的概念和影响因子出发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提出了开展定量评价斑块边缘效应的方法 ,并探讨了定量研究边缘效应的生态学意义。
陈利顶徐建英傅伯杰吕一河
关键词:斑块GIS
保护区与社区关系协调:方法和实践经验被引量:27
2005年
保护区的持续存在和发展必须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认可。从理论上讲 ,保护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在区域尺度上表现为保护成本和收益分配不均衡 ,在保护区内表现为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冲突。在实践上 ,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已经从以前传统的强制性保护转向比较公开、民主的保护模式 ,比较典型的方法包括生物圈保护区、综合保护和发展项目 (ICDPs)以及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 (CBNRM )。通过多年的实践 ,上述方法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目前已在三个方面达成共识 :社区和社区行为在理论和实践中不一致、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项目实施所必需的支持 /保障机制。本文对国内外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关系的方法和实践经验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期为改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徐建英陈利顶吕一河傅伯杰
关键词:保护区
地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及评价被引量:4
2015年
综合运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就地震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选取2007年9月和2008年9月保护区Landsat TM影像,运用ENVI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非监督分类法(ISODATA)对图像信息进行分类,然后经空间对比运算得到地震破坏分布图.并对破坏面积的分布及空间特征和会对大熊猫生境产生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栖息地灾后生境恢复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这对震后大熊猫生境恢复和保护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刘新新徐建英韩文
关键词:汶川地震大熊猫卧龙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_2释放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4
2007年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签署提升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碳循环的关注。土壤CO2释放作为土壤-大气CO2交换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了各国生态学家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对1800~2155m海拔梯度上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进行研究,揭示了较小空间尺度上土壤CO2释放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机制。在研究区域内,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森林土壤CO2释放由(1.94±0.06)μmolm-2s-1逐渐增加至(2.22±0.07)μmolm-2s-1。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SOC)、全N、全P与土壤CO2释放呈显著正相关(n=14,P<0.05);土壤容重与土壤CO2释放速率呈显著负相关(n=14,P<0.05);土壤pH对土壤CO2释放影响不显著。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CO2释放产生影响,为了减少因子共线性影响,逐步降低因子维数,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揭示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SOC、全N、全P、容重6个因子的联合作用,其累积贡献率达到了57%以上;进一步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土壤CO2释放沿海拔梯度分布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导因子。
吴雅琼刘国华傅伯杰郭玉华胡婵娟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海拔梯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性质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_2释放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4
2007年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签署提升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碳循环变化的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暖格局下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土壤碳库对全球变暖格局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土壤CO2释放作为土壤-大气CO2交换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成为各国生态学家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CO2释放通量以及相关气候、生物等因子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的分布规律,以及这种规律性分布的气候、生物影响因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南北跨度大的国家,不同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通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全国尺度上,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通量平均值为(1.79±0.86)gCm-2d-1,而且土壤CO2释放通量随着纬度增加逐渐降低。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土壤CO2释放受到生物、非生物因子或独立、或综合的影响。通过分析指出,在全国尺度上,年均温、降雨量、群落净生产力及凋落物量显著地影响森林土壤CO2释放通量。同时,也正是这些影响因子的纬度分布,导致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通量的纬度分布规律。作为衡量土壤CO2释放对温度敏感性的重要指标,计算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约为1.5,该值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
吴雅琼刘国华傅伯杰郭玉华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气候因子年生产力凋落物量
区域植被恢复对生态安全的影响预测——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被引量:14
2006年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严重受损,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时,通过引入物种进行主动的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加速生态系统恢复进程,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但是区域尺度的植被恢复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其效果和影响难以立即显现。为了评估区域植被恢复的生态风险,根据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域植被恢复格局的设计结果,预测了区域植被恢复对生态安全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现状植被盖度及生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格局预测结果的差异,对区域植被恢复的效果进行评价,认为尽管植被恢复格局设计使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但它整体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强了抵御土壤侵蚀的能力,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积极的效果。
李国强马克明傅伯杰
关键词: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
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特征被引量:58
2007年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行,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为有机碳、全氮、粘粒含量、土壤含水量的上升和pH值、容重的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分别在155.00~885.64mg/kg和33.73~237.40mg/kg的范围内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显著低于灌丛,而后随着恢复的进行逐步增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与植被恢复时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状况关系密切,植被恢复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Cmic/TOC在1.38%~4.75%的范围内变化。Cmic/TOC随着植被恢复不断下降,Cmic/TOC与植被恢复时间和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惰性有机质积累导致供应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机质减少,Cmic/TOC同时受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影响。
刘占锋刘国华傅伯杰胡会峰郑晓翾吴雅琼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
卧龙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政策响应研究被引量:29
2004年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具有长期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者协调发展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保护区政策是联结保护区和社区关系的纽带 ,通过调查和分析社区居民对保护区政策的响应 ,可以获得改善两者关系的有效信息。本研究通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影响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1)保护区的主要生态保育政策和工程对改善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减少了农业就业人口 ,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将产生潜在威胁 ;二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以电代柴政策与居民用电消费和补偿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 ,需要制定科学的用电消费和补偿机制。 (2 )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响应在不同社会特征的群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教育水平和性别影响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现行政策的认知响应 ,教育水平和居住地点影响社区居民对移民政策的响应。根据上述调查和分析结果 ,本文提出了加强公众参与、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居民就业、科学确定电价以及逐步移民等相应对策。
徐建英陈利顶吕一河傅伯杰杨爽
关键词:问卷调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